作者:Dr. Wahlmann
翻譯:劉詩銘(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
當今的貼面修復技術已經發展到既具有良好的美學效果,同時保證僅損失微量的牙體組織。傳統的全冠修復要求牙體組織的預備量至少達到1.5mm,與此相比,采用長石類陶瓷粘接修復的方法只需磨除0.25~0.5mm的牙體組織既可。
不過,為確保在實際操作中達到微創牙體預備的目的,需要術前進行精確的治療設計。因此,在治療前通過診斷蠟型、樹脂罩面、預備指示溝等一系列的措施被證實可以有效地實現微創修復、最大程度保留牙體組織的目標。另外,也時常有這種情況,不需要磨除任何牙體組織既可達到理想的修復效果,因此所謂“無創”瓷貼面和高嵌體技術是可能實現的。
為實現微創牙體預備而需進行的準備和治療步驟如下所示:
在實驗室開始制作診斷蠟型前,醫生必須盡可能準確地指出即將牙體預備的程度。如果沒有關于預備量的特殊指示,技師很可能在需要制作診斷蠟型的模型上磨除的牙體組織的量比醫生設想的更多,已達到技師所認為的做好的美學效果。但是很顯然,醫生是有責任為患者設計一個最為微創的治療方案的。
首先,將超出預設的 牙合[FL1] 曲線的牙體組織在模型中用鉛筆標記出來(見圖1)。
一旦這些部分被去除,則在待磨除的牙體組織表面制備0.3mm的定位溝,如圖2所示
為了更加明確,可以用記號筆再次描記這些曲線。從而在模型上實現了臨床所需要的牙體預備。這一步是在診斷蠟型需要在實驗室完成的前提下所需要的。當制作的蠟型能夠達到醫生的美學要求(見圖3),實驗室可準備牙體預備導板(見圖4 )和硅橡膠導板(見圖5)來制作樹脂罩面
接下來可以在模型的指導下對患者的牙齒進行預備。預備完成后標記區域以外的牙體組織均被磨除。在制作樹脂罩面時,需要將硅橡膠導板準確就位,沒有張力。如果無法實現這一步,則說明還有一些標記之外的牙體組織沒有被磨除,有必要進一步磨除多余的牙體組織,否則將很難達到預期的美學目標。一旦硅橡膠導板可以無張力地準確就位,便可制作樹脂罩面。
事先將牙面進行選擇性酸蝕和粘接是有利于在牙體預備的過程中樹脂罩面材料粘固在牙齒表面的。在制作樹脂罩面時,應選用與患者天然牙的顏色對比最明顯的合成材料,以使得制作完成后的狀況評估相對簡單。
圖6所示樹脂罩面完成后的狀況。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由于天然牙和樹脂罩面的存在明顯顏色反差,有些牙位的唇頰側區域不需要牙體預備(如:13~15),而有些牙位則需要進行牙體預備(如12)。
在指示溝預備完成后能夠看得更加清晰。圖7所示由于指示溝完全沒有觸及牙體組織,因此15不需要進行頰側區域的牙體預備。在樹脂罩面表面進行牙體預備并且預備指示溝能夠保證最大程度地保留牙體組織。
盡管如此,仍需通過硅橡膠導板檢查每一處的牙體預備量是否達到要求,尤其是牙頸部,在這個位置很容易出現牙體預備量不足的情況;因此,需要制作筆記本式的硅橡膠導板,層層檢驗牙體預備量。如果磨除量太少,技師則必須增加修復體的厚度,那么預期的美學效果則難以實現,患者可能會比較失望。
結論
經過周密的術前設計和準備,微創牙體預備是能夠可靠地實現的。制作樹脂罩面被認為可實現這一目標所采取的方法,并應該廣泛應用于綜合性修復治療中。
作者:
微創牙體預備
Prof. Dr. J. Wahlmann:
西班牙塞維利亞大學美學修復教授,
1987年德國哥廷根大學畢業,
1993年獲得德國明斯特大學牙科學博士學位,
2004年獲得紐約大學羅森塔爾研究所美學碩士學位;
2008年度美國美容牙醫學會(AACD)國際會員委員會主席,
2011年至今擔任德國美容牙醫協會主席
來源于口腔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