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的治療重點是徹底清除牙根表面的沉積物。大多數牙周學者認為,如果不能清除牙根表面的菌斑、生物膜以及牙石,以緩解牙周病進展或者獲得牙周組織再生為目的的牙周治療注定要失敗。基于此點,一切牙周手術方式都需要讓手術醫生有更好的手術入路和視野,從而徹底清理牙根表面和牙周病損。
Widman和Neumann最先提出了牙周手術。在手術中使用大切口暴露牙根尖端下方的牙槽骨,以便對根面和骨缺損處進行清創,從而達到消除牙周袋的目的;通常建議保留鄰間的骨質,以便形成新的鄰間組織。此外,Everett認為是Kirkland最先描述了旨在牙周再生和根面新附著形成的牙周手術方式。大多數傳統的牙周手術是由這些早期技術改進而來的。
Schluger最早描述了牙周骨手術。牙周骨手術與Widman最初描述的手術過程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對牙槽骨的處理有所改變:重塑牙槽骨形態,以消除已有的骨缺損。Ramfjord描述了改良Widman術式[,這個方法中許多元素來自Widman的最初描述,但采用更為保守的翻瓣設計,而且不完全去除骨缺損。
盡管當初提出時具有各自的觀點,這些旨在消除牙周袋或改善癥狀的牙周手術有許多相似點:大多采用大切口,以翻開多顆牙周圍的組織;通常翻瓣包括一個象限內全部或大部分牙齒,以暴露其下方的缺損;手術結束時牙齦組織根向復位。
牙周組織再生術的出現使牙周手術技術向微創手術轉變。大多數專家認為是Hyatt和Schallhorn將骨移植技術引入到牙周再生手術中。最初的牙周再生手術技術與當時的消除牙周袋的手術過程非常相似。隨著牙周再生手術技術正式建立手術入路逐漸變得更小更局限。通常使用垂直松弛切口獲得骨缺損區域的更局部的入路。但是,大多數牙周再生手術依然常規使用比較大的局部瓣。
小型瓣最早的稱謂之一是“微型瓣”。微型瓣的定義是翻起齦乳頭,以獲得更好的入路進行根面平整。在光纖照明下,翻起齦乳頭并進行根面平整;術后不用縫合,僅用生理鹽水浸泡過的紗布加壓使齦乳頭復位。微型瓣手術被視為根面平整的優化處理,也是一種完全消除溝內上皮的方法。筆者沒有將牙周支持組織再生列為這種治療方法的主要目標。手術后24個月的數據表明,附著水平提高約1.8mm,牙齦退縮0.8mm。與不使用微型瓣的傳統閉合根面平整術相比,這相當于中等程度的改善。
首次描述牙周微創手術是在1995年。那篇文章中介紹了一種手術器械,它可以通過很小的切口對牙周病損進行清創。接下來的幾年中,這種微創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采用骨移植和其他再生材料的牙周再生手術的外科術式,并且被稱為微創牙周再生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periodontal regeneration),簡稱為MIS。
如今通過小切口治療牙周病和促進牙周組織再生的微創手術技術,可視為整個牙周手術治療發展史的演變結果。今天,我們能夠通過如此小的手術切口治療牙周病損并獲得牙周組織再生,這在3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手術開口可能會更小,再生效果可能會更好
來源于口腔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