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義上講,美容牙科是指任何可以改善患者的牙齒、牙齦以及面部美觀效果的牙科治療;而美學修復是指通過冠、橋、貼面等間接或直接的修復方式,改善患者的牙齒美觀效果,提高患者整體顏面美觀的牙科治療。在我國,由于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與人們觀念的改變,口腔醫療界開始從解決患者的病痛向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改變。原有的以恢復患者咀嚼功能為目標的修復治療也漸漸向以改善患者容貌為目標轉變。
由于巨大的市場需求,近年來國內的美容牙科迅速發展。在治療目的向美學目標靠近的同時,國內的美學修復治療技術與臨床理念卻尚未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廣大的修復醫師仍然缺乏足夠的美學修復的理論與專業技術。國內的美學修復正處于一個轉型時期,這樣的轉型中存在不少問題。
分析設計是我國當前美學修復的短板
圖1 現代美學修復臨床過程
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美學修復效果,促進醫、技、患的和諧交流,保證美學修復療效的穩定,目前國際上美學修復的臨床過程均包括兩個階段:第一是分析設計階段,第二是臨床實施階段(圖1)。遺憾的是不少醫師不重視第一階段,亦缺少科學的方法和對策。
在分析設計階段中,醫師、技師、患者充分交流,收集資料,進行美學設計和制定治療計劃,這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臨床實施階段則通過各種美學轉移技術,進行臨床治療,并保證獲得與設計一致的修復治療效果。而現實中,專科醫師常常忽視美學要素的分析設計,無論是時間投入,還是對應的臨床分析設計技術的掌握和運用均不夠,甚至與其他修復病人的臨床過程差別不大,這為以后的各種醫療糾紛埋下了伏筆。
設計先于實施,思考先于操作。在這個過程中,美學分析設計是整個方案的核心,其最終領導整個美學修復的過程。
美學分析設計需要簡潔實用的美學理論
由于缺乏實用的美學修復理論指導,普通醫師美學修復技術難以提高,為此,我們提出了簡潔實用的“兩因素美學理論”及臨床修復技術方法。
美學修復的理論與因素很多,學好這些繁雜的理論,理清各因素間的關系并運用到實際臨床操作中并非易事,普通醫師常常難以掌握和運用。為了解決美學修復的實踐難題,理論的創新十分必要。立足于指導普通修復醫師和服務滿足高要求的患者,使美學設計方法邏輯清晰、簡單實用,我們將美學修復設計高度凝練簡化為對顏色和對形態的設計,提出顏色和形態的“兩因素美學修復理論”。在美學修復中,顏色和形態兩個要素對應的修復流程有著明顯的區別,其具體內容如下:
顏色方面
我們通過各種比色技術、照相攝像等間接的方法描述患者的牙齒顏色,將相應的信息傳遞給技師,由技師在最終修復體上進行設計、雕刻后完成。在這方面,雖然不少醫師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由于顏色“代碼”的傳遞效能和制作技師的顏色復制能力的不同,實際上醫師對最終顏色塑造的影響較小。同時由于修復體的分層結構與天然牙不同,細微組織結構也不同,半透明陶瓷的燒結后顏色的最終表現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等等,導致了目前大部分真實牙齒的顏色還不能完全成功模擬。因此,我們提出顏色要素設計要遵從“無限接近法則”。具體分析設計方法可參考我的相關專著。
形態方面
在美學修復中形態的分析設計尤為重要,經典美學理論中對面部、口唇、牙列、牙齒的形態的美學規律都分別做了詳盡的描述,我們將其進行有機地整合為動靜態下的“線面關系”,根據這些內在的關系,提出了“線面法則”,即美學修復中的形態設計法則,用于正確地指導牙齒形態的分析與設計。但是目前國內的修復醫師很少參與此過程,或者只重視某些線,例如微笑線等,并未掌握線面之間的內在關系;同時也完全忽視了制作的技師在口外模型上是看不到患者唇齒關系等動靜態關系的事實,也無法針對性地設計各種關鍵的美學線面關系。實際上醫師在臨床上通過影響美學的線面關系分析設計,再制作美學診斷蠟型等,就可讓患者提前看到修復效果,提高了醫、技、患交流的效果。
為了實現美學目標,醫師要參與到預備體形態預備、瓷層厚度預留、牙齦成形等過程中,這也預示著醫師對牙齒形態的可操控性更大。因此,盡管患者情況千差萬別,但就核心美學兩因素來說,醫師應更加重視形態設計過程中的參與。
理清美學線面關系,高效完成美學設計
美學修復的美學設計,不只是針對于牙齒的設計,而是在與患者的容貌、唇形進行盡可能協調的基礎上,給出一個最美觀的牙齒三維位置與形態的設計過程,即從整個面部看牙的設計,這正是線面設計的核心理念。理清美學線面關系,所有線面設計的方法將變得十分簡潔。實際應用時,我們不用糾結某一條“線”,只需要從整體進行如下設計:
線面設計包括正面設計、側面設計以及面設計(圖2)。首先通過顏面標志線設定參考系,通過分析口唇與下頜的動靜態位置確定牙列的三維位置,然后在此基礎上結合牙形美學因素設計牙齒外形,最后通過美觀蠟型、美學診斷樹脂面罩、數碼美學設計圖片的方式進行美學設計效果的預告,這就是線面設計的基本過程。
在線面設計的三個方向設計中,正面設計最為重要(圖3~7)。正面設計的流程是①建立顏齒參考系;②確定牙列豎向空間;③確定牙列橫向空間;④聯合橫豎向空間,確定正面線面框架;⑤牙形設計及個性化(詳見于海洋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口腔美學修復臨床設計和實施》,2014版)。
醫技、醫患交流需要直觀的可視技術
醫技交流的科學化、醫患交流的科普化,是整個醫技患交流的核心問題,也是高水平美學修復成功的前提,而數字化的美學設計方案與美學預告技術是今后修復醫師必知必會的基本技能。
我們第一次提出美學預告技術(Esthetic preview)的概念,指在口腔美學有創操作前,通過數字美學設計制作美觀診斷蠟型、口內診斷樹脂面罩等方法,讓患者、醫師、技師直觀體驗、評價及更改修復后效果。美學預告技術可以促進醫、技、患交流,協助美學設計和制定治療計劃。
在數字化美學設計方案出現前,美學設計常常通過兩種美學預告技術來實現:美觀診斷蠟型(Wax up)在模型上實現美學設計;診斷樹脂面罩(Mock up)在患者口內直觀展現修復效果。但這兩種方案都有各自的缺點,包括較耗費時間與材料、適應證較窄等問題。數字化美齒方案很好地彌補了這兩種美學預告技術的不足。
使用我們設計的美學設計軟件(美齒助手),醫師可通過線面設計,較便捷地在患者照片上設計出符合其面部和唇齒關系的可量化牙齒形狀,并模擬顏色。患者可在自己的照片上看到設計后的效果,與醫師討論,參與到美學設計中來。
作者簡介
于海洋,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副院長。現任中華口腔醫學會教育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口腔醫學會修復工藝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口腔醫學會口腔修復專委會主任委員、教育部口腔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作為口腔修復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負責人,先后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項目20余項,發表論文百余篇;獲國家發明專利11項;主編出版專著12部。擅長美學修復、美觀卡環及組合種植的困難義齒修復,提出了前牙美學修復的兩因素理論、前牙溝紋的美學仿真標準,發展完善了美觀卡環、支架分離設計及功能修復為導向的牙種植綜合修復技術等臨床特色技術及理論。
來源于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口腔第17期03~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