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嵴骨改建被認為是種植體植入后的一個生理過程。多種因素包括生物學因素、技術因素和生物力學因素等,共同影響本過程的發生發展。為幫助臨床醫師更好的維持邊緣骨水平,種植體設計和種植手術方案均經歷了相應的改良。
本共識報告旨在通過現有相關證據客觀評估種植體-基臺連接方式、光滑頸部/微間隙的植入位置及平臺轉移設計對牙槽嵴骨水平改變的影響。
這次國際性的會議邀請了各國專家參與討論,會議于2013年1月18-19日在意大利羅馬舉行,并由Camlog基金會(巴塞爾,瑞士)組織和贊助支持。
會前共準備2篇綜合的系統綜述。會上,組內和全體成員均仔細審查和討論這2篇系統綜述,分別是:
●Schwarz F, Hegewald A, Becker J. 種植體-基臺連接方式、光滑頸部/微間隙的植入位置對牙槽嵴頂骨水平改變的影響(Schwarz et al. 2013)。
● Strietzel FP, Neumann K, Hertel M.平臺轉移對種植體周圍邊緣骨水平改變的影響(Strietzel et al. 2013)。
最后,全體成員一致通過共識報告、提出臨床建議并指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于光滑頸部植入位置的臨床建議:
● 從控制種植體周圍骨重建的方面考慮,臨床醫師應避免將種植體光滑部分植入牙槽嵴頂骨水平下方。
● 因此,無論一段式還是兩段式種植體,如果存在光滑頸部,則種植體光滑-粗糙界面應與相鄰牙槽骨水平相一致,并以此標準確定植入深度。
關于微間隙植入位置的臨床建議:
● 為了保留種植體肩臺冠方的骨水平,臨床醫師可能更傾向于將種植體頸部植入牙槽嵴頂骨水平以下,而不是平齊或高于牙槽嵴頂。
● 考慮到光滑頸部對骨改建的不利影響,肩臺位于牙槽嵴頂下方可能僅限用于完全粗糙的兩段式種植體。
關于種植體-基臺連接方式的臨床建議:
● 建議臨床醫師選擇一種穩定的種植體-基臺體系,以降低微動和微生物滲漏對牙槽嵴骨改建的潛在影響。
關于平臺轉移的臨床建議:
● 考慮到目前可獲得的證據,關于平臺轉移適應癥的臨床建議不能明確。
● 平臺轉移修復可能適用于臨床醫師使用平臺匹配修復的所有情況。
對未來研究的啟示:
● 需要設計更完善、隨機、平行對照的臨床試驗以進一步評價種植體-基臺構造和光滑頸部/微間隙植入位置對人牙槽嵴骨水平改變的影響。
● 進一步的研究必須考慮具有統一性和可比性的設計,并排除或準確記錄可能的混雜因素(如患者和植入位點特征,種植體/基臺幾何形狀,平臺轉移的尺寸,手術技術,修復程序,維護治療)。
來源:臨床口腔種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