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修復的美學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種植體周圍黏膜軟組織的量和形態,而牙槽嵴上方的軟組織部分的高度與種植體周圍骨水平存在高度相關性(Chang et al. 1999)。因此,研究種植體周圍邊緣骨改變的意義不僅在于種植體的功能維持,同時對種植修復的美學成功具有重要意義。
早期Albrektsson等(1986)提出的成功標準為種植體負載第一年邊緣骨吸收改變<1-1.5 mm,且隨后每年的骨吸收<0.2 mm。有學者發現,種植體負載12個月以后邊緣骨吸收量與種植系統光滑表面的長度相關,因此將骨吸收和“第一螺紋”水平聯系在一起。(Jung et al. 1996)。1999年Hansson等首先提出種植體頸部微螺紋結構有助于獲得初期穩定性和減少邊緣骨吸收。
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種植體MicrothreadTM微螺紋結構對維持種植體周邊緣骨水平的長期效果的作用。通過對同一種植系統(Astra)的兩種種植體(Astra Tech Single Tooth:帶頸部微螺紋和AstraTech TiOblast:不帶微螺紋)的三年前瞻性觀察研究,發現頸部微螺紋設計有助于維持種植體邊緣骨水平穩定。
但是MicrothreadTM微螺紋設計對牙槽骨水平的早期穩定性的效果仍待證實。針對骨的機械性能的研究(Guo 2001)發現骨組織對壓應力的抵抗力最強,對牽張應力的抵抗強度減少30%,對側向剪切力的抵抗力則減少65%。因此為了將骨吸收量降至最低,可以減少牙槽骨側向剪切力的種植體頸部設計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進一步有關微螺紋和種植體其他設計元素的研究來明確種植體設計和牙槽骨吸收的關系和機制。
來源:史俊宇 臨床口腔種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