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健康導報
本報訊(陳銳 記者趙亞萍)近日,51歲的西安肺癌患者楊先生手術后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物免疫中心接受了兩個周期的生物免疫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為該院生物免疫治療的第300位出院的患者。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物免疫治療腫瘤突破300例,標志著該院腫瘤綜合治療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楊先生2年前發現肺部腫塊,隨后被確認為肺癌,隨后進行了右肺中葉肺癌根治手術,術后進行了規范的化療和放療,并口服中藥至今。雖然治療很成功,但患者手術后免疫功能差,平時一直疲乏、無力、呼吸困難,稍不注意就患上呼吸道感染,身體日漸虛弱,出門必須佩戴口罩。在經過多方打聽,楊先生輾轉來到西安交大一附院生物免疫治療中心,接受了三個周期的治療,癥狀有了明顯的改善,食欲增加,體力恢復至術前水平,可自由出門活動,不再出現呼吸道感染。目前,各項檢查指標顯示患者正在康復中。
近年來,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惡性腫瘤死亡率比70年代中期增加了83.1%。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城市化,我國的疾病譜和死亡譜發生顯著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惡性腫瘤是目前全世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類疾病。
全世界都在試圖攻破惡性腫瘤的桎梏,在這條道路上的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生物免疫治療作為一種新興的、具有顯著療效的腫瘤治療模式近年來得到廣泛的認可,成為繼手術、放療和化療之后腫瘤綜合治療模式中的第四大治療技術,是人類在征服腫瘤的道路上又一突破性進展。生物免疫治療技術是通過利用患者自身的抗體細胞(經過培養和擴增后進行回輸)治療腫瘤的方法,是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的臨床轉化技術。
生物免疫治療是一種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療方法,是借助分子生物學技術和細胞工程技術,提高腫瘤的免疫原性,給機體補充足夠數量且功能正常的免疫細胞和相關分子,激發和增強機體抗腫瘤免疫應答,提高腫瘤對機體抗腫瘤免疫效應的敏感性,在體內、外誘導腫瘤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效應細胞和分子,最終達到清除腫瘤的目的,具有安全、有效、毒副作用低等特點。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于2014年11月20日成立院生物免疫治療中心。9個月來,在院內各相關科室醫療團隊的協作下,目前開展了DC細胞、CIK細胞、CD3AK細胞、γδT細胞及NK細胞等免疫細胞的腫瘤治療,其中采用雙細胞治療方案239人次、多細胞治療方案61人次,治療人數突破300人次,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人體包含多種免疫細胞,每一種免疫細胞都有其存在的功能, 人體患腫瘤后,免疫系統功能受到抑制,免疫細胞數量少,功能低下,不能有效的識別、殺傷腫瘤細胞。患者接受生物免疫治療后,體內增加大量各種類型、功能正常的免疫細胞,多細胞聯合殺傷腫瘤。這些可愛的免疫細胞,在活性被調動起來后,既可以是尋找腫瘤細胞的“雷達”,以可以是機體抗腫瘤的第一道天然防線,更是殺傷腫瘤細胞的“精確導彈”,構成了人體堅固的免疫防御體系。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物免疫治療中心作為陜西省省衛計委首家備案認可的生物免疫治療中心,病種涉及血液腫瘤和實體瘤等32個病種,血液腫瘤包括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實體瘤包括肺癌、胃癌、肝癌、結腸癌、直腸癌、食管癌、黑色素瘤、腎癌、乳腺癌、宮頸癌等。治療患者中年齡最大的達88歲,最小的僅15歲,患者平均年齡58歲。生物免疫治療主要結合化療、手術及放療的血液疾病及實體瘤,目的是進一步清除體內殘留腫瘤細胞。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物免疫治療中心設有三個委員會,中心管理委員會主任由院長施秉銀教授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由血液內科主任張梅教授擔任;質檢委員會主任由院長助理、醫務部鄒余糧部長擔任。為了更好地服務患者,醫院多次召開院級協調會及科級專家討論會,從管理層面促進中心各方面不斷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心將把重抓醫療質量安全、技術發展作為發展的核心動力,促進腫瘤多學科聯合治療,用最好的技術和服務造福腫瘤患者。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物免疫中心專家表示,對于腫瘤的治療,早發現早治療依然是關鍵,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可選擇手術、放化療、生物免疫治療進行聯合治療,以達到最佳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