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陳昳醫生的病例匯報與胡常紅老師的點評(紅色文字部分)兩部分組成。
病例及點評正文
一、患者基本情況
姓名:張阿姨
性別:女
年齡:77
健康狀況:體健,無系統性疾病
主訴:缺牙多年,要求鑲牙
現病史:患者從未做過任何修復,無法咀嚼,影響正常生活,要求鑲牙。
既往史:
a:無特殊
b:最后一次拔牙時間2016年10月26日
就診時間:2016年10月21日
點評:
以上部分為患者的基本情況,看似與全口關系不大,很多醫生在問診和書寫匯報病歷時不太重視。
其實,與患者的第一次交談與溝通,能對患者的身體、性格以及精神情緒作出直觀的判斷,了解診療的難易程度,對患者能否良好配合,以及最終結果心中有數。除此之外,良好的溝通,能建立醫患的信任關系,為順利完成治療作好準備。
二、 臨床檢查
(一)頜面部情況
雙側頜面部基本對稱,左側口角略下垂,面下1/3縮短,唇紅顯露較少薄,側面輪廓凹面型
點評:
對面型的判斷,也是醫生不太重視的方面,其實對全口義齒修復非常重要。修復中的每一過程,都要求醫生能準確判斷中線。從患者的正面照片看,患者上面部與下面部的中線是不一致的,所以面部是不對稱的。面部的不對稱,會對以后的修復帶來什么影響呢?
(二) 關節檢查描述
1.雙側髁突大小正常且位置對稱,無明顯壓痛
點評:
髁突大小正常且對稱,這一點應由影像學資料提供證據。
醫生在書寫病例時,應非常客觀,證據充分,不能隨意記錄主觀臆想的體征。
2.開口末閉口初關節彈響,無疼痛
3.無明顯開口受限
(三)口內情況
1.口腔黏膜情況:黏膜中等質地,下頜磨牙后墊較為松軟,肌肉附麗位正常
點評:
這部分的描述有些混亂,對于黏膜,應從厚薄,彈性,是否有黏膜增生纖維化進行描述,病歷應科學準確,不能有似是而非的語言,比如,中等,口腔衛生差等。磨牙后墊應專門進行描述,松軟是一側還是雙側,形狀,大小等等都應記錄。肌肉附麗位正常,同樣是不準確的記錄,什么肌肉?附麗正常會讓人想到,不正常是怎樣?因為在教科書中,并沒有這樣對肌肉的描述方式。
2.舌描述:舌活動度良好,舌位略后縮,無明顯變大
3.上頜牙槽嵴:牙槽嵴低平,切牙乳突不明顯,上頜結節正常,無明顯骨突
4.下頜牙槽嵴:磨牙區吸收嚴重,呈刀刃狀,雙側吸收不均衡
5.上下頜弓關系:上下頜弓形狀大小較協調,上下頜弓水平關系協調,頜間距離中等。
點評:
從相片中可以看到,上下頜有新近拔牙的牙窩,尚未愈合平整。拔牙后明顯的骨嵴應作描述,因為可能會造成修復后的疼痛,在治療過程中需要緩沖處理。上下頜拔牙不久,牙嵴不算低平哦。在描述牙槽嵴吸收情況時,應有客觀的標準。對于吸收不均衡的,可以分左,前,右分別描述。
對于頜間距離,不能用主觀判斷進行描述,如果一定要在病歷中記錄,應以大約的數據進行記錄。因為業界并沒有對頜間距離進行偏高,中等,偏低的分類。
口內相片
三、診斷及診療計劃
1.主要診斷:上下頜牙列缺失
2.診療計劃:全口活動義齒修復
點評:
陳醫生的病歷書寫比較全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記錄描述時要注意病歷的嚴謹,尤其是檢查部分,所記錄的所有體征必須客觀準確。
四、制作流程
1.初模型
2.邊緣整塑后的個別托盤
點評:
從個托可見,邊緣整塑光滑流暢,形態勻稱,可見醫生手法細膩,思路清晰。如果以后注意到各段的銜接部分再做細致的整理,將會得到更加完美的個別托盤。
3.終印模
點評:
上頜終印材料稍多,下頜前部有部分透底,相應的區域也是才拔牙骨嵴較多的部分,戴牙時應做組織面的壓力調整。整個印模形態流暢,形態勻稱。
應該注意的是下頜頰側,頰棚的區域,或許有過展的部分。
4.終模型
點評:
模型修整得十分標準,也很漂亮!
畫線分析準確,緩沖到位。
5.口內修整完成的牙合托
點評:
合托做得很漂亮,可見醫生的用心與認真。
需要改進的是,合托缺少中線,笑線,口角線,鼻翼外側緣線的記錄,如果此時有患者配戴合托的相片,在病例表現上就更有說服力。
李醫生每一臨床步驟,都是按照我們課上所講的要求,用心實踐,相信經過不斷的反復訓練,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全口醫生!
6.排牙
7.患者試戴面相
8.終義齒
點評:
排牙和光滑面的制作,非一朝一夕的訓練可達成完美。
從這個作品上,可以看到合平面的設置,牙列的位置,基托組織面形態都表現很好。
這個義齒經過組織面的調磨以及咬合調整,一定會成為患者非常好用的咀嚼工具。
9.戴入面相
來源:原創 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