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摘要
即刻種植牙是目前口腔種植學界研究的重點,與傳統種植技術相比,不僅可保存牙槽嵴寬度及高度,維持牙齒或牙列缺失部位的美觀;還可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減少手術次數,減輕患者痛苦,且種植成功率與傳統種植牙相當。
現主要對即刻種植牙的臨床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介紹了即刻種植的適應癥、禁忌癥、微創拔牙、種植體選擇、植入角度、深度及位置等情況。
〔關鍵詞〕即刻種植;骨缺損;骨移植;微創拔牙;種植體
〔中圖分類號〕R783. 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 - 2376 ( 2019) 12 - 0189 - 02
牙齒缺失不僅影響患者的美觀,還將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較大影響,進而給患者的正常生活、社交、功能等帶來不利影響[1]。
此外,牙齒的缺失還將影響牙槽骨的功能,降低牙槽骨代謝能力,加快牙槽脊骨質的吸收及改建[2]。
傳統的種植牙技術可再現自然牙齒的美觀狀態,恢復牙齒的咀嚼功能,是臨床上牙齒缺失修復較為成熟的技術。
即刻種植即拔牙后即刻植入種植體,與傳統的延期種植相比,具有手術步驟簡單、痛苦少、治療周期短、骨吸收少等優勢;
還可保留拔牙窩周圍骨組織,且種植成功率及美觀效果與延期種植相當[3]。
現就即刻種植的適應癥、禁忌癥、微創拔牙、種植體選擇、植入角度、深度及位置等情況展開以下綜述。
1、即刻種植適應癥及禁忌癥
1. 1 適應癥
(1) 單顆牙,尤其是前牙和前磨牙;
(2) 齲病引發,無法保留殘根殘冠,而根尖區未發生嚴重病變及骨組織吸收;
(3) 外傷引發,正常牙無法保留;
(4) 患牙根尖區無明顯肉芽腫及炎癥反應;
(5) 拔牙窩下方骨組織充足;
(6) 種植區周圍軟組織充足,無明顯炎癥反應。
1. 2 禁忌癥
(1) 口腔內存在急、慢性炎癥反應;
(2) 口腔衛生狀況較差;
(3) 拔牙時出現溢膿;
(4) 種植區域牙槽骨骨折、骨缺損較大引發的骨量不足,或牙槽骨嚴重萎縮;
(5) 存在磨牙癥;
(6) 患牙位置不佳,咬牙合關系不良。
即刻種植的適應癥與禁忌癥是相對的,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即刻種植所用材料不斷更新,禁忌癥也可能逐漸變為適應癥。
陳建鋼等[4]對 12 例患者各 1 枚前牙或前磨牙拔除 后即刻種植,患者拔牙的原因為慢性牙周炎、根尖周炎、根管內吸收伴感染等,術后均隨訪 1 ~ 2 年;
結果發現,11 例患者種植體成功,1 例患者因種植體周骨壁側穿失敗,充分證明炎癥反應期拔牙并非即刻種植絕對的手術禁忌癥;
馬毅慧等[5]對 48 例患者 56 顆根尖周感染患牙拔除后即刻種植,隨訪 1 年;
結果發現,56 顆種植體中有 54 顆愈合良好,功 能正常,其中 1 顆因根尖周感染形成膿腫,導致種植體脫落;
1 顆因無可用種植骨量放棄即刻種植,表明炎癥反應期拔牙后即刻種植可獲得滿意效果。
2、微創拔牙技術
患者拔牙后將出現 1 個不可避免的現象,即為牙槽嵴吸收。微創拔牙是成功即刻種植的關鍵,其可獲取足夠的牙槽骨高度及寬度,微創拔牙技術可將患牙及殘根拔除;
保護牙周骨組織,避免受到破壞及擠壓,還可防止術后牙槽骨嵴萎縮及吸收[6]。
微創拔牙挺或刀形態較多,不同情況的患牙均適用,其可順利楔入牙周間隙,壓縮牙槽骨,并切斷牙周韌帶,解除牙根脫位的阻力,進而促進患牙脫位。
部分新鮮的殘根斷面處于牙槽窩深處,無法直接拔除,可利用高速車針拔除,操作過程中應避免磨觸唇腭側骨板,減少損傷骨組織。
宋紹華和張學鵬[7]對 25 例患者 37 顆前部患牙行微創拔牙,并即刻種植人工種植體,結果發現,微創拔牙與即刻種植相 結合修復前牙缺失可行性較高。
王會平等[8]研究指出,微創拔牙即刻種植時,只要嚴格掌握適應癥,選擇適宜的種植系統,操作方法正確,術后嚴格遵醫囑治療,均可達到良好的臨床效果。
動物實驗研究中對 6 只日本大耳白兔雙側下頜前 牙進行微創拔除,并即刻植入 11 枚種植體,結果發現,術后 1 個月 11 枚種植體穩固,周圍軟組織顏色呈粉紅色;
且未見炎癥反應體征,X 線片檢查可見種植體螺紋骨質長入,提升骨結合良好,表明微創拔牙結合即刻種植可獲得良好的口腔種植實驗動物模型,縮短實驗時間[9]。
3、種植體系統選擇
種植體系統選擇在即刻種植中起到關鍵作用,可為即刻種植提供足夠的機械穩定性,獲取滿意的美學效果。
種植體選擇時應以螺旋狀根形為主,盡可能減少種植體與牙槽窩之間的間隙,表面需具有一定粗糙度,可加強界面的固定作用,使種植體初期穩定性更高。
同時,由于種植體表面經噴砂及酸蝕處理,可加快種植體骨結合速度,縮短種植修復時間。前牙的種植體選擇骨水平、窄頸,盡可能減緩唇側牙齦及齦乳頭退縮。
后牙的種植體選擇標準或粗頸,將拔牙窩填滿, 進而減少骨缺損間隙,使骨結合面積及初期穩定性均得到提升。
楊麗君等[10]對 28 例拔牙患者行 Straumann 種植系統即刻植入種植體,結果發現,28 例患者共植入 38 枚種植體,且均行植骨處理;
其中 30 枚行膜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修復后成功率可達 100% ,結果表明,選擇合適的病例,配合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處理,Straumann 種植系統即刻種植效果良好。
張慶元等[11]對 28 例符合種植適應癥的患者行 Replace 種植系統植入術,術后 3 ~ 6 個月行二期手術及上部結構修復, 結果發現,28 例患者共植入 47 枚種植體;
其中 45 枚成功,未發生明顯并發癥,種植體第 1 年牙槽骨吸收水平 < 1 mm, 結果表明,行Replace 即刻種植可縮短患者缺牙時間,減緩牙槽嵴吸收;
但需嚴格掌握患者適應癥。潘磊[12]對 21 例上前牙外傷患者拔牙后行即刻植入 ANKYLOS 種植體,共 36 枚;
3 ~ 6 個月永久修復,種植體無松動、脫落,骨結合良好,成功率為 100% ,表明 ANKYLOS 種植系統用于上前牙外傷后即刻種植效果良好。
4、即刻種植角度、深度及位置
即刻種植的必要條件是植入角度及位置,可對即刻種植的成功率及美觀狀態產生直接影響,通常種植體肩臺位于牙齦下緣 3 mm 處或牙槽嵴邊緣下 0. 5 mm 處;
位置處于兩個相 鄰牙齒外形高點連線中點處,種植體軸向與對頜牙功能尖向對應。尤其是前牙,上頜骨內自然牙體常偏于唇側;
與牙體長軸方向的唇側骨板相比,腭側骨板更薄,由于唇側骨板屬束狀骨,更加容易吸收;
因此,種植體植入時應盡可能靠近腭側,并預留足夠的空間,確保種植體唇側可有骨覆蓋。
為確保種植體初期穩定性,種植位置應位于牙槽窩下緣 3 ~ 5 mm,種植體植入扭矩為 25 ~ 50 N·cm。
周欒慧等[13]采用三維有限元分析植入角度及深度對種植體支抗穩定性的影響;
結果發現,植入角度為 30°、深度為 11 mm 植入支抗種植體時,種植體最穩定,表明植入深度及角度對種植體穩定性的影響均較大。
于海 璐等[14]探討下頜骨中微種植體不同植入角度及載荷方向對支抗穩定性的影響,結果發現,植入角度為 60°時應力和位移的水平均較??;
植入角度為 60°、載荷方向為 45°時微種植體應力達最小值 27. 06 MPa,骨皮質應力達最小值 3. 234 MPa;
表明植入角度對微種植體、位移、骨皮質應力等影響較大,對支抗穩定性影響顯著,60°為微種植體較為適宜的植入角度。
劉 虎等[15]探討植入扭矩值對種植體初期穩定性的影響,結果發現扭矩值 > 20 N·cm 時,種植體均可取得良好的初期穩定性。
5、結論
即刻種植在臨床應用中受到廣泛認可,其優勢也逐漸突出,對于適應癥的選擇越來越寬;
即使存在慢性炎癥反應、 感染等,只要認真做好局部牙槽骨處理,同樣可獲取良好的種植效果;微創拔牙技術及種植體系統的多樣化選擇,使即刻種植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臨床應用過程中還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即刻種植角度、深度及位置,以取得滿意的美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田瑞雪,唐旭炎,徐錦程 . 即刻種植和延期種植修復前牙的臨床效果研究 [J] .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7,27 ( 4) : 121 -125.
[2] 張華菁,張丁. 力與炎癥因子作用下牙周膜細胞對牙槽骨代謝的影響及其分子機制 [J].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7,39 ( 3) : 432 -437.
[3] 張藝平,陳小凡 . 即刻種植修復前牙缺失的臨床效果 [J] . 中 國醫藥導報,2017,14 ( 12) : 125 - 128.
[4] 陳建鋼,張文捷,李茜,等 . 炎癥期拔牙后即刻種植: 禁忌癥或適應癥 [J] . 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1,27 ( 5) : 305 - 307.
[5] 馬毅慧,郭家平,王虎中,等. 根尖周感染患牙即刻種植的臨床療效觀察 [J] . 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1,27 ( 9) : 551 -552.
[6] 王仙林. 微創與傳統拔牙技術在阻生齒拔除中的臨床應用 [J] . 醫 療裝備,2018,31 ( 21) : 14 -15.
[7] 宋紹華,張學鵬 . 微創拔牙在即刻種植中的應用 [J] . 實用口 腔醫學雜志,2013,29 ( 6) : 881 - 882.
[8] 王會平,馬樹澤,賈情,等. 微創拔牙后即刻種植的臨床觀察 [J] . 口腔醫學,2013,33 ( 2) : 138 -139.
[9] 聶紅永,聶紅兵,董紅,等 . 微創拔牙即刻種植動物實驗 [J] . 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7,27 ( 1) : 43 - 46.
[10] 楊麗君,鄭軍,趙保東. Straumann 種植系統即刻種植臨床觀察 [J]. 山東醫藥,2011,51 ( 13) : 73 - 75.
[11] 張慶元,張兆強,張清彬,等 . Replace 種植系統在即刻種植中的臨床應用研究 [J] . 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2,28 ( 5) : 291 - 293.
[12] 潘磊 . ANKYLOS 種植系統用于上前牙外傷后即刻種植的臨床觀察 [J] . 臨床軍醫雜志,2014,42 ( 1) : 101 - 102.
[13] 周欒慧,楊四維,黃躍,等 . 植入角度及深度對種植體支抗穩 定性影響的三維有限元研究 [J] . 口腔醫學,2010,30 ( 8) : 488 - 490.
[14] 于海璐,蔡興偉,馬龍,等 . 不同植入角度及載荷方向對微種植體穩定性影響的三維有限元分析 [J] . 解放軍醫學院學報, 2016,37 ( 3) : 261 - 265.
[15] 劉虎,徐世同,丁婧文,等 . 植入扭矩對牙種植體初期穩定性影響的動物實驗研究 [J] . 實用醫學雜志,2014,29 ( 10) : 1534 - 1537.
作者:楊娜
種植論壇組委會 種植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