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牙體牙髓醫師將顯微鏡引入到根管治療中。這樣做顯微根管治療,不僅看得清、做的快,坐姿還相當的「優雅」。作為修復醫師的你,卻與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相伴,是否有點「羨慕嫉妒恨」呢?
其實,顯微鏡在牙科治療當中的應用,絕不應僅限于牙體牙髓,今天小助手就請到了牙齒修復科的潭淑儀醫生,為我們分享她「顯微鏡下備牙」的體驗。
譚醫生你好,你是怎么想到嘗試「顯微鏡下備牙」的呢?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譚醫生:我最近讀到一本關于顯微鏡在口腔科應用的書,書中講到顯微鏡可以應用在牙體牙髓治療、外科治療、修復治療等等領域,我就想,作為一名修復專業的醫師,我能否試試在顯微鏡下備牙呢?
于是,我做了以下的嘗試:以鑄瓷預備體為標準,分別在裸眼下和顯微鏡下,預備一顆右上中切牙,然后比較二者的預備體形態。
一、材料準備
仿頭模一個,標準模型牙一副,右上中切牙塑料牙 2 顆,某風全瓷牙備牙套裝。
二、坐姿對比
左圖是顯微鏡下備牙,右圖是裸眼下備牙,可見,盡管裸眼下備牙時腰背都可以挺直,但頸椎的彎曲是不可避免的,而顯微鏡下的坐姿則更符合人體工程學,如果配上顯微鏡專用的座椅就更加完美啦!
三、主要步驟
備牙過程就不過多說明,相信各位都是行家了!主要步驟及要求如下:
1. 切端預備:2.0~2.5 mm;
2. 唇面預備:1.2~1.5 mm,頸部平齦形成 1.0 mm 內線角圓鈍的肩臺;
3. 臨面預備:大于 1.0 mm,頸部平齦形成 1.0 mm 內線角圓鈍的肩臺;
4. 舌面預備:舌窩處 1.0 mm,舌隆突約 0.8~1.0 mm;
5. 邊緣修整:唇面和鄰面形成 1.0 mm 內線角圓鈍的肩臺,位于齦下 0.5 mm;舌面形成 1.0 mm 內線角圓鈍的平齦肩臺;
6. 精修拋光
四、顯微鏡與裸眼備牙對比
重點來啦,預備完成后,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比較,話不多說,直接看圖!下圖均為在蔡司顯微鏡下拍攝,具體放大倍數如下:
1. 唇面正面觀整體外形(100 倍)
顯微鏡下預備 裸眼下預備
可以看出,二者整體外形相差不大,聚合度及預備量都相近。
2.舌面正面觀整體外形(100 倍)
顯微鏡下預備 裸眼下預備
二者的舌側整體外形也相差不大。
3. 唇面細節(250 倍)
顯微鏡下預備
裸眼下預備
從光滑度和連續性來說,顯微鏡下的預備體均優于裸眼下的預備體,顯微鏡下的唇面連續光滑,呈啞光色,肩臺也更為連續。
4. 舌面細節(250 倍)
顯微鏡下預備
裸眼下預備
二者舌側肩臺形態、光滑度及連續性均相差不大,而舌窩的光滑度則差別較大,顯微鏡下預備的舌窩形態較為光滑連續,而裸眼下預備的牙體,舌側切端略顯銳利。
5. 整體外形(100 倍)
左側為裸眼下預備體形態,右側為顯微鏡下預備體形態,可見顯微鏡下預備量略微不足,且舌軸角的過度沒有裸眼下預備那么自然,并有輕微倒凹。
總結
「顯微鏡下備牙」試驗出于好奇心的探索,因此并不能絕對客觀的比較二者的優劣。值得肯定的是,顯微鏡下備牙確實可以提高預備體的光滑度和連續度,這對鑄瓷加工制作是非常重要的,足夠光滑連續的牙體可以更好的減少鑄造缺陷。不過限于本人的技術條件,顯微鏡下尚不能很好的判斷距離的遠近,因此對預備量的把控也不大好,相信大家經過一定的訓練之后,可以做得比我更好。
謝謝潭醫生的分享。大家是不是也迫不及待地想嘗試「顯微鏡下備牙」了呢?在提高備牙質量的同時又能和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說拜拜,感覺棒棒的。
來源:原創 史克牙e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