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頜種植覆蓋義齒(IOD)有五種治療方案(OD 1-5)(圖1)。當患者非常在意費用時,下頜IOD的首選方案是OD-1;前后牙區骨量要足夠(A 分類或B分類)并且患者對修復效果不能期望過高。在這樣理想的口內條件下可以在B、D 兩點植入兩顆種植體,兩顆種植體互相獨立且上部結構不連接,覆蓋義齒的附著體主要是增加了固位,對修復體的幾乎沒有額外的支持或穩定效果(圖2)。OD-1方案要求后牙區牙槽嵴形態應該呈倒U 形,牙槽嵴有高度平行的側壁,對傳統義齒的支持非常穩定。
OD-2方案也是種植在B 和D 位點。但是在這個方案中,它們用上部連接桿連接在一起,但沒有遠中懸臂梁(圖3)。與獨立的種植體相比,前牙區的兩個種植體用桿連接后會減少受力。很多醫生的初始方案多傾向于OD-2 而非OD-1,其需要的解剖條件和患者訴求與OD-1 方案基本一致。OD-2 修復體設計相對于OD-1 具有兩個主要優點。第一,當種植體與桿連接在一起的時候,減少了前牙區種植體的受力。相對OD-1 而言,減少螺絲松動以及嵴頂骨吸收的風險。第二,技工室可以將附著體設計得彼此平行,高度一致,并與中線等距,而不用考慮種植體的位置,從而減少修復并發癥。
OD-3方案是分別在A、C、E位點植入三顆種植體(圖4),通過上部結構將種植體相連,但是不設置遠中懸臂梁。A、C、E 3 顆前牙種植體可設計PM-2 或更大動度的義齒。 OD-3方案適用于對頜為全口義齒且只有中低度解剖條件的患者。對頜為全口義齒以防止咬合力過大。必須指出,當后牙區牙槽嵴形態不佳時(C-h 骨量或D 分類),采用OD-3 方案是最低要求。
OD-4 方案是將種植體植于A、B、D、E 位點。當患者上頜有余留牙或下頜前牙區為C-h 骨量且冠高空間大于15 mm 時,至少需要上述位置的4 顆種植體。當力學因素(咬合紊亂、冠高空間、咀嚼運動、對合牙等)影響不大時,這些種植體能夠為雙側遠中10 mm 長的懸臂梁提供足夠的支持(圖5).選擇四顆或更多種植體支持有遠中懸臂梁的上部結構有三個原因:①與OD-1 和OD-3 相比,增加了種植體支持;②與OD-1 或OD-2 相比,在尖圓形和卵圓形牙弓中,改善了種植體生物力學分布;③增加的第四顆種植體為上部桿卡提供了額外的固位力,這降低了螺絲松動的風險和懸臂梁修復體的其他并發癥。
OD-5 方案是在A、B、C、D、E 位點分別植入5 顆種植體,上部結構的遠中懸臂梁的長度是A-P 值的2 倍(在各種力學因素較低的情況下),平均值為15 mm,一般延伸至第一磨牙位置(圖6)。OD-5 方案適用于兩類患者,該方案對于佩戴下頜傳統義齒出現中重度問題的患者是最低限度的治療方案。這類患者往往迫切要求修復,并且要求縮小修復體整體和基托的尺寸,還要考慮咀嚼、語言功能和穩定性,后牙區壓痛,以及無法佩戴下頜活動義齒的患者。OD-5 方案常用于上頜為天然牙或種植固定修復體的情況(圖7)。
醫生可以用椅子為例向患者解釋每一種方案所能提供的支持。方案OD-1 就好像是一條腿的椅子,它能夠支撐你的重量但穩定性很差。方案OD-2 或OD-3 相當于兩條腿的椅子,修復體可以提供垂直向的支持,但會前后擺動,只能在后牙區提供少量的穩定。方案OD-4 相當于三條腿的椅子,可以提供更好的支持和穩定,但在側向力的作用下可以向一個方向翹動。方案OD-5 相當于四條腿的椅子,能夠提供最好的支持和穩定,原因在于其設計使用的是RP-4 修復體。
作者簡介
來源:原創 陳鋼 博士 口腔種植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