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鄒新春 醫學界雜志
傷醫事件頻頻爆出,醫生如何預防?古代神醫扁鵲尚有“六不治”原則,當今醫生應持何種原則?本文結合扁鵲六不治原則以及真實發生的傷醫案例,為大家總結以下14類患者,醫生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一定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謹慎。
1.偏執傲慢不講道理者(“六不治”之驕恣不論於理)
有些人,其思維不可理喻,醫務人員確實無法與之溝通,只認為自己對,而且拒不承認試試。醫生要做檢查,了解病情,患者不配合,認為醫生無非想謀利,你給他講什么道理,你告訴他不該怎么做他就說憑什么我不可以這么做,然后他就那么做,你讓他怎么做他就偏偏不怎么做。遇到這一類患者,要小心了。
2.不愛惜身體只追求地位金錢或成就者(“六不治”之輕身重財)
在他們的眼里,只有地位金錢或成就,沒有健康,可是他們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些人,還往往覺得自己很厲害,有錢任性、有權任性,對醫生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我是醫生,不是你家保姆!
3.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六不治”之衣食不能適)
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不節制、飲食無度、好逸惡勞、熬夜不休、吸毒酗酒、經濟拮據、性情暴躁,對于醫生交待的正確的生活方式置之不理,對于醫生交待的諸如戒煙戒酒等對疾病恢復至關重要的內容毫不理會。不遵醫囑,最后惡化了,還說是醫術問題。
4.精神障礙行為古怪者(“六不治”之陰陽并,藏氣不定)
對于有精神癥狀的患者,要及時的識別,并交由專業的醫生來治療,或者至少在專業精神科醫生指導幫助下進行治療。溝通真的是一大問題,光了解病情已花去自己多半精力!必須得有福爾摩斯的觀察力和蘇秦張儀的口才,還要有十足的耐心才可能發現患者病情。
5.病入膏肓身體虛弱無法服藥者(“六不治”之形羸不能服藥)
我們在處理糾紛的時候遇到有些患者家屬明知患者已然快不行了,還強烈要求住院或治療,一旦治療不好(其實本身也無法治療好)就大吵大鬧。患者已然快到生命的盡頭,最應該的是進行臨終關懷。應該去專門的關懷機構,一般的醫院千萬別逞能,否則,吃不了兜著走。
6.不信任醫生者(“六不治”之信巫不信醫)
到處求醫,看各種專家,又懷疑專家,寧可相信農村赤腳醫生的意見,也不相信三級醫院專科醫生的話。患者心中感到信任的不是醫術,而是關系。對醫生的不信任是醫患關系的癥結所在,恢復互信才是重要出路。
7.滿嘴都是專業術語,和醫生探討手術怎么做者
信息技術發達,信息泛濫成災,患者會自主學習。由于沒有系統的學習,所以對于很多東西一知半解,以為自己已經了然于胸。他們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還使出連環殺手锏—究根到底式盤問,心理素質差點的醫護可能直接被逼瘋,醫生的工作會非常被動。和這樣的患者溝通,比做手術還累人!
8.一見醫生就淚流滿面,說你是救命稻草,甚至下跪者
無法拒絕的病人往往是醫療糾紛爆發的重病區。內心深處的良知譴責你的冷漠拒絕,但是一旦接收這樣的病人將面臨巨大的潛在危險,因為農夫與蛇的故事往往從下跪拉開帷幕!被這樣的病人反咬一口是多么痛的領悟啊!!
9.諱疾忌醫到處是疼痛點者
這樣的病患往往無從下手,全身心檢查,一一盤問,才能收集到正確病情信息。用方言來說就是“乍驚”,碰不得、摸不得、說不得。會提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不愿意說自己有病的事兒,這都是諱疾忌醫。
10.總皺眉頭,面相不善,尖酸刻薄者
還未問出所以然,常常就被罵的狗血淋頭,就算是華佗在世也沒法從容看病相由心生,說的就是內心的東西都表現在了臉上,內心尖酸刻薄,表現的就是眉頭緊縮,眼神閃爍,言辭無序。
11.治療后效果不好者
一上來就問,我這病是不是被xxx誤診了?醫學永遠在進步,人體奧秘的研究長路漫漫,很多疾病確診需要一個過程。滿懷一肚子怨言和不信任讓醫生不得不步步小心!說話間,舉手投足間都有可能引起患者的不滿意,尤其是在患者面前評論其他醫務人員做的如何不好,這80%的會引起醫療糾紛,讓同行難堪。
12.動不動就拍照、錄音、錄像者
“我還在手術,你就在計算著怎么打贏醫療官司”。心寒呀!這樣的患者,尤其謹慎,您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他都記錄在案,但凡稍有不滿,就可能與你對簿公堂,因為他已經做好了這個準備,取證難,他已經完成,在舉證責任倒置的醫療官司上,最后醫者變成弱勢群體,無證據佐證自己合情合理的診治。
13.N多家屬沒有統一意見者
一萬名讀者就有一萬種哈姆雷特,“七大姑八大姨,七口當家八口主事”,N多家屬的意見比“七嘴八舌”還讓人糟心。看病就診的時候,最好是只有患者一個人,最多有一兩個直系親屬,其他人至少在物理空間要隔絕。
14.反正我們不懂,你們看著辦吧!
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管,不代表什么都不在乎,他們只在乎結果,治好了皆大歡喜,一旦治不好,就是草菅人命。不管患者懂不懂,都要反復仔細和他交待相關事項,簽字畫押,最好有監控或錄像,否則很可能說你沒有和他交待,變成啞巴吃黃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