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心功能Ⅰ或Ⅱ級可耐受口腔拔牙和一般小手術,但應保證鎮痛完全,患者安靜,不激動,恐懼或緊張。多以2%利多卡因為首選,術中是否用血管加壓素,還有爭議。
無論何種心臟疾病,凡有心力衰竭癥狀,如呼吸困難,紫紺、下肢浮腫等均禁止拔牙。
哪種類型的心臟病 疾病程度如何 術中術后是否會發生并發癥 術前需作哪些準備,術后還需作什么處理 與內科醫生合作,心電監護下撥牙的時機是否成熟 一)心臟病患者拔牙的一般禁忌證拔牙前要了解
冠心病患者可因拔牙而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房顫、室顫等嚴重并發癥,應注意預防。
三個月內發生過心絞痛者慎拔牙,需拔牙時術前口服硝基吡啶(心痛定)25~50mg或二硝酸異山梨醇(消心痛)5~10mg或硝酸甘油酯0.3~0.6mg 含化或口服氨酰心安25~50mg。
原則:
急性心肌梗死,禁拔牙;
心肌梗死后6月—2年:盡可能避免拔牙;
心肌梗死后2年以上:慎重拔牙。
拔牙前:復查心電圖,必要的藥物治療。準備氧氣、硝酸甘油片。
術 中:心電監護,利多或布比卡因,不加腎上腺素。
近期出現的或不穩定的心絞痛:禁拔牙
心絞痛穩定在三個月以上:慎重拔牙
拔牙時的要求同心肌梗死
多有左心室心肌肥厚、擴張,晚期心臟擴大,左心衰竭。
可并發冠心病、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拔牙時防治同高血壓與心臟病。
5、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及其他瓣膜病
心功異常、風濕活動期:禁拔牙
心功正常:慎重拔牙
術前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
常用的有效抗菌藥物
青霉素 術前30分鐘口服,或術前15分鐘肌注;以后2/日,至少三天。
紅霉素 術前2小時口服,以后每日4次,連續應用3天。
多為病毒感染,可致心臟擴大、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等癥狀。
拔牙時應注意預防心源性意外。
房室傳導阻滯I-II0一般可耐受手術,III0者不宜拔牙。
右束支傳導阻滯而心功能良好者可拔牙;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常發生于嚴重的心臟病,需注意。
雙側阻滯者危險性更大,不可拔牙。
房顫者應控制后再拔牙。
二)心臟病患者拔牙的絕對禁忌證
1.近期有心肌梗死病史者。
2.近期心絞痛頻繁發作者。
3.心功能Ⅲ—Ⅳ或有端坐呼吸、紫紺、頸靜脈怒張、下肢浮腫等癥狀。
4.心臟病合并高血壓,BP>=180/100mmHg。
5.有Ⅲ°或Ⅱ°Ⅱ型房室傳導阻滯、雙側束支阻滯、阿斯綜合征史者。
WHO血壓界定:<120/85mmHg為正常血壓;>140/90mmHg異常血壓;介于兩者之間為臨界血壓。
>180/100mmHg為絕對禁忌。
術前應做好準備工作,術前1小時可用適量的鎮靜藥物。
確保無痛,局麻藥以使用利多卡因為宜。
注意合并用藥的副作用。
血友病、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貧血等。
共同特點是拔牙后不易止血。應治療、控制、好轉后再拔牙。
外周血液中Hb低于正常值的下限,一般伴有紅細胞數量或壓積減少。
WHO診斷貧血的Hb標準為:成年男性低于13g/L;成年女性低于12g/L;孕婦低于11g/L。
體征:皮膚粘膜蒼白。常見的癥狀:疲倦乏力,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思想不集中。Hb低于60g/L,30%患者可有心電圖有變化。
Hb在8g/L以上,紅細胞壓積在30%以上,一般可以拔牙。慢性貧血,可耐受一般手術。老年人或動脈硬化者,Hb應在10g/L左右方可手術。
造血組織的惡性疾病,急性白血病常有發熱及感染,而以咽峽炎及口腔炎多見。
約1/3以上的患者起病時伴有出血傾向,出血的原因是血小板減少。2/3病員有貧血。白血病細胞浸潤口腔粘膜可引起牙齦及舌腫脹,牙齦出血并繼發感染。
化驗:血小板減少,白細胞增多,出現幼稚白細胞,骨髓檢查可確診。
急性期或晚期禁拔牙!
慢性期又分慢粒,慢淋。易出血和感染。應在專家的指導下拔牙,應妥善止血,防止感染。
原發于淋巴結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有淋巴細胞和(或)組織細胞的大量增生。
典型者有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多見于頸部,常伴有發熱及肝脾腫大。
可分為霍奇金氏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拔牙時須經系統治療病情穩定后,在有關專家的合作下進行。
急性型多見于兒童,突然發生廣泛、嚴重的皮膚及粘膜出血,不可拔牙。
慢性型有持續性出血或反復發作,拔牙時應查血小板計數,如低于20x109/L為拔牙禁忌,應選擇在50x109/L以上進行,并注意預防出血,手術時注意止血。最好在100x109/L時進行。
多見男性,VIII因子缺乏,遺傳性血液凝固異常。平時輕微損傷可出血不止。
化驗:凝血時間顯著延長,出血時間、血小板正常。
血友病必須拔牙時應做到:
每天輸入少量鮮血或抗血友病球蛋白(AHG)
如需拔牙時應先補充全血或凝血因子Ⅷ應提高到正常的30%以上。
選用含腎上腺素的麻藥,細針,
減少術中損傷,
牙槽窩填入止血劑、縫合。
全身給止血劑:6-氨基L酸。
由胰島素缺乏而引起的糖代謝紊亂所致。有“三多一少”體癥。伴發心,腦血管(硬化),腎炎,眼視網膜動脈硬化及神經炎病變。
感染和出血是其拔牙的主要危險。
拔牙時,血糖控制在 8.88mmoL/L(160mg/L)以下為宜。
術前術后應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
體內甲狀腺素水平升高。表現為甲狀腺腫大,突眼,神經系統癥狀(情緒易激動,震顫,失眠,緊張,焦慮),基礎代謝率高(多汗,怕熱,心動過速),手術刺激及感染可引起危象。
拔牙應在本病控制后,靜息脈搏在100次/分下,基礎代謝率在+20%以下方可拔牙。術中麻藥不加腎上腺素,術后應抗感染
腫瘤涉及的牙禁作單純拔除
放療區域內的牙于放療前至少7-10d拔除
放療后3-5年內不應拔牙
必須拔牙時,力求減少創傷,術前術后大量抗菌藥物控制感染。
暫緩拔牙:急性肝炎、肝炎活動期、肝功嚴重損害
一般肝功能異常拔牙時:術前給Vit K、Vit C及保肝治療,術中注意傷口止血,術后給予止血藥。
急性腎炎、腎衰、嚴重腎病:禁拔牙
慢性腎功能不全,處于腎功能代償期,即內生肌酐清除率>50%,血肌酐<133μmol/L(1.5mg/dl),臨床無癥狀,拔牙后給抗菌藥物,預防暫時菌血癥致腎病惡化。
妊娠:妊娠4—6月時拔牙較安全
術前可給黃體酮,減少創傷
有習慣流產、早產史者最好不拔牙
月經期:可代償性出血,暫緩拔牙
1 可拔牙:
通過牙窩引流,縮短病程,
減少并發癥;
2 不能拔:
炎癥擴散,致嚴重并發癥,且麻醉不佳。
病變部位:如上頜牙引流好,阻生牙易擴散。 炎癥范圍:如早期有利于引流;已有間隙感染,單純拔牙效果差,則應切開引流。 全身情況:如老年人應緩拔牙。 拔牙難易及操作者的熟練程度:
來源于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