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麻醉是建立醫患信任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絕對會影響到患者對醫生評價的基本面。
局部浸潤麻醉,我們天天在用,以下是我的做法:
患者體位調整到頭部與心臟平齊,可以預防因患者緊張而導致的腦供血不足癥狀。
1,注射區組織的干燥,在使用表麻藥之前就要做到,用棉球還是紗布無所謂。個人習慣是用小棉球,干燥后直接就放到注射點的遠中,能多少阻擋點唾液再過來。等最后一起拿掉。
2,注射點涂表面麻醉藥,用小棉球沾一點留置在那里,或者用棉簽直接抹一點上去都可以,但要保證藥物最少也要與組織接觸1分鐘以上,2分鐘就足夠了,再多也沒有意義。
3,在等表麻藥起效的時間,與患者交流,告訴他我要使用麻藥了,為了讓后面的感覺更加舒服,尤其注意,絕對不要使用例如“打麻藥,扎麻藥,注射麻藥”等字眼,尤其面對的是一個兒童患者的時候。凡是要用到“疼,痛”等字眼時,一律改為“不舒服”。
4,表面消毒,這個不用說了。
5,接過護士遞過來的注射器,上麻藥的工作是護士在做,可是我們接麻藥的時候盡量讓注射器躲開患者的視野,同時自己試一下看麻藥是否通暢。
同時自己注意一下注射器的溫度,如果太涼,最好用手心捂一會兒,否則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
6,建立注射器的支點。 拿著注射器的手,大部分人都是3個手指搞定,手掌向上,食指中指一架,拇指一套,可以開始了。正確的手法,至少我非常贊同并推薦的手法是,外加上無名指來支撐注射器,3點定面,真的很穩定。
7,建立注射手的支點,咱們不是還有個小指么,我習慣用它支在患者下巴,或者臉上一個固定的地方。或者是手臂支到患者的前胸上。
但絕對不能把手臂架到患者的手臂上,因為他一緊張,手臂有可能會動的,非常危險。
8,拉緊注射點附近的粘膜,因為這樣針尖遇到的阻力最小,如果是松軟的粘膜則很容易帶進去,等于加長了進針的行程。
9,調整針尖斜面面向骨面,輕柔而準確的進針。
10,同時開始少量注射麻藥,盡量保證藥液走在針尖的前面。這時我第一步預留的小棉球還可以起到吸附多出來麻藥的作用,免得患者感覺嘴里苦。
11,極少量的注射后,稍等片刻,不再往里進針了,可以揉一揉粘膜,也可以輕聲安撫患者。也可以直接退針,離開椅位,患者8成以為麻藥打完了,卻沒有任何感覺,會很驚喜。
12,大概10秒后,再進針,如果是2次進針,可以大聲的保證,絕對不疼。
13,這回進針到骨膜上,還是要保持藥在針前,到了骨膜不要著急,再等一下,再額外多推一點藥,然后再完全進針,進到骨膜下,緩慢推藥。從刺入粘膜開始計時的話,注射完畢最少需要2分鐘以上,才可以。
14,緩慢退針,術者立即自行給針頭套住塑料帽。
來源于kq52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