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材料的發展歷史,它展示人類在進化和發展過程中,并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改變人來自身生活現狀,提高生活質量,是一種綜合能力和聰明才智的具體體現。通過考古研究,人們發現,古代齒科材料使用的有證據如下:
公元前七世紀,700~500年黃金制造牙冠、橋體;
公元一世紀,羅馬的Celsus用棉線、鉛或其他物質充填齲洞;
公元七~十世紀(唐代),銀膏補牙;
十五世紀,1480年意大利人用金箔充填齲洞;
十六世紀,1548年WalterHermanRyff撰寫第一步口腔醫學專著;
十八世紀,1728年PierreFauchard撰寫口腔醫學專著;
1756年用蠟制取口腔印模——煅石膏的使用;
1770年JeanDarcet低熔合金用于牙科;
1792年DeChemat獲得瓷牙制作方法;
十九世紀中期銀汞合金用于臨床;
十九世紀ZOE和磷酸鋅水門汀出現;
十九世紀中葉用硫化橡膠制作義齒,1937年被甲基丙烯酸酯取代;
二十世紀非貴金屬、不銹鋼、彈性印模材等用于臨床。
1960年聚羧酸水門汀問世;
1971年美國學者研制玻璃離子水門汀;
1963年R、L、Bowen取得牙科復合樹脂專利→開發粘接劑;
1940年純鈦和鈦合金出現;
1978年羥基磷灰石等生物陶瓷植入材料問世;
2003年氧化鋯產品的出現。
來源:牙醫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