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互聯網的人喜歡顛覆,但是我們做醫療的人很少說這樣的話。但我們認為可以通過技術革新來改變現有實踐,為病人、社會帶來效益。在創新創業的浪潮里,醫生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千百年來,醫生都是醫療的核心。這波浪潮既是醫生的機會,也是醫生的挑戰……
本文是分享投資合伙人蘇震波中歐商學院奇璞論壇上的演講,由蔡江南教授推薦并授權希圈刊發;來源:中國健康產業創新平臺
對于醫生的機會是院長開始重視醫生了。前段時間我們在廣州跟一個大醫院的院長聊天。院長說我最近弄了一個醫生工作室,不弄這個工作室醫生都跑出去了,我弄了他們就留在這里。我說你怎么分成?他說80%給醫生,醫院只收成本費,目的是讓這個平臺提供增值服務。在未來5到10年,醫生可以慢慢感受到醫療體系的堅冰在融化,醫生只要做好醫生的本分,自然有人會來找你。
挑戰是什么?大部分的醫生并不適合去創業,要專注在自己的專業上,然后學會辨別什么樣的平臺是適合合作,這樣就會享受到很多以前享受不到的;而極少數醫生可以參與創新創業,有很多玩法。國外很多平臺都是醫生創建的。
醫生創業中存在的幾個誤區
醫生創業會遇到很多誤區??偨Y一下,有幾個比較好玩的事情,可以給各位醫生做一個分享。
第一誤區,我們要知道企業家是一種稀缺資源,企業家是需要冒險精神和OWNERSHIP的。如果不脫離原有體制你很難成為真的企業家。因為在創業的過程中你碰到的問題千差百變,而且往往難度較大。比如你做個醫療器械或者做藥,一些數據不好,又沒有投資,很容易支撐不下去,移動醫療也一樣。
我會勸很多醫生,包括從海外回來做技術的。像比爾蓋茨這樣即是技術人員又是企業家的人,萬中無一。如果你認為自己是,那你既要有很好的產品,也是很好的企業家。但很不幸,大部分都不是。這個時候怎么辦?應該找企業家來搭檔。企業家不是那么好找的,因為不同工作對人員素質要求是不一樣的,所以這方面最好術業有專攻,要找懂的人來合作。
為什么資本在這并不起決定性作用,這個社會雖然有很多有錢老板想進入醫療,可以隨便給錢,但勸你還是要找專業機構合作。要發揮企業家資源的配置作用,才能夠讓這個產品價值最大化。
第二個誤區是我們很多醫生在創業中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來搭建有價值的團隊。不是說他不搭,他也搭,只是放在上面的資源太少。醫生的專業就是做研究,你確實沒有辦法辨別什么樣的人是適合你的,所以你要花大量時間觀察合作伙伴和團隊內部人員。各位要創新創業,一定要花足夠多時間在這上面。
第三個比較常見的誤區是我們沒有意識到:技術上的專長是優點也是缺點。你對一樣東西越專業,盲區也就越大。我們常說一句話,科學不等于技術,技術不等于產業化,產業化不等于好的商業模式。其實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環節,你越專業,你只會看一個點,所以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一點,找搭檔要謙虛一點,要謹慎一點。
最后一點,我想說移動醫療表面上是醫療,它骨子里卻是互聯網。所以從事移動醫療的醫生了解醫療,但是大部分人并不真正明白什么叫互聯網。所以應該在這方面加強學習。
以下為作者對移動醫療行業分析,推薦閱讀
做互聯網的人喜歡顛覆,但是我們做醫療的人很少說這樣的話。但我們認為可以通過技術革新來改變現有實踐,為病人、社會帶來效益。
技術的革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近三十年來,我們可以看到醫生接觸的新東西已經是眼花繚亂,整個醫學實踐跟十年前是很不一樣的。所以這個技術革新的速度給轉化醫學帶來了新的春天。國外在這一塊做得多一點,醫療技術的產學研結合得非常緊密。我們看到的大部分醫療創新都是源自于美國或者歐洲。
醫療創業的機遇
醫生的醫療實踐在未來二三十年會有非常大的改變,同時將帶來很多創新創業的機遇。
首先是基因測序領域,基因測序行業的醫學轉換成果非常快。傳統的新藥從研制、臨床實驗到上市往往需要十年時間,耗資數十億。而在基因測序這個領域,轉化速度非常快,未來的醫生一定會接觸大量這樣的精準醫學技術,因為它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速度非???。
其次是再生醫學領域,比如現在比較熱的生物3D打印的技術平臺。我們醫學未來的方向無外乎就是要用更小的創傷,更貼近人體的原形來給病人做治療。我們現在技術的平臺已經到第三代,國外已經有第四代技術,擁有部分活性肝腎組織已經可以打印出來。
再其次是微創器械和機器人系統,這個對外科微創是意義重大的。以前醫生做完手術要開始數淋巴結,生怕數漏一個,術中也要預防二次種植的問題。但是新的技術應用后帶來的變化是不一樣的。
最后,除了技術的機會,還有就是整個醫療體系的變革和互聯網的顛覆。再過十年、二十年,你們會看到一種不同的醫療業態,這實際上對醫生是非常好的,反而對醫院不一定是件好事。
下面我將著重講講互聯網浪潮下移動醫療帶來的變革。
互聯網給生活帶來的顛覆
要知道什么叫移動醫療,必須要知道什么是互聯網公司?互聯網為什么在過去十年會那么火?做互聯網的每天都在講:顛覆、重構、革命。我們做醫療的很少這么說,因為醫療技術是很謹慎的,因為我們要對人的生命負責。那么互聯網天天這么講,究竟靠不靠譜?
十年前的阿里巴巴絕對是個屌絲,馬云當時天天在推銷,其實他也不知道以后會怎么樣。但突然之間,網購進入每個人的生活,女性可能體會比較明顯,就是很少再去商場。在美國、歐洲,商場慢慢變成一個“試衣間”。在澳洲,很少有人在“試衣間”買東西,大部分人通過網上。網購在中國發展的速度匪夷所思,阿里巴巴為什么成為一個市值這么高的公司?因為互聯網確實有它的優勢,比如顛覆重構,用技術的手段把社會元素重新打散,再用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連接起來,極大的提高了效率。
移動醫療的時代已經到了
看完互聯網公司,我們再來看看移動醫療。2013年之前,我相信聽到移動醫療這個詞的人不是很多。從2013年開始,移動醫療一夜之間突然火了起來。標志性事件是美國的WELLDOC公司做糖尿病的慢病管理APP上市。它是一個里程碑般的產品,不僅通過了FDA認證,而且成為第一個需要醫生處方,并且被美國醫療保險公司認可的移動醫療產品。
移動醫療發展有4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用戶產生內容;第二個是醫患互動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和醫療服務改革相關的,現在美國正在處于這個階段;最后一個是數據驅動性決策和發現的階段。
可以毫無疑問的說,移動醫療一定是未來。它可以把現在最熱門的精準醫療、DNA數據和常規醫療檢測數據整合起來,成為數據驅動性決策模型。我個人認為,移動醫療的時代已經到了。
缺乏盈利模式,移動醫療也即將進入第一個冬天
2014年,美國的醫療投資成倍增長,非?;鸨?。中國也不寂寞,丁香園、掛號網非常火爆。但是它們缺乏真正的盈利模式。我們互聯網上有個老兵叫李天天。他今年說移動醫療移不動。
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是有趨勢的。一般是第一波很平;突然一個事件把它引爆,泡沫來了;接著它會迎來第一個高潮,再跌入一個低谷;開始有一部分人死掉,然后慢慢穩定,再往上爬。這個時候無論是技術、人才、系統各方面都已經成熟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分階級來說,現在移動醫療時代已經到了。
但是,移動醫療基本上還沒有能夠做到顛覆,只是在不斷在嘗試,而且沒有一家移動醫療公司真正把路給走通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移動醫療發展的第一階段過去了。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我認為第一個冬天馬上就會來。
移動醫療的機會在哪里?
個人認為機會還是很多的,只要你能過了這個冬天。
在講這個之前,我們先看看美國對移動醫療產品的分類,包括:醫生工具、自門診平臺、??聘浻布Y合、醫生聯接平臺、醫療電商、醫生教育。國內目前發展比較成熟的一個是給專業人士提供業務支持的,一個是詢醫問診、掛號、慢病、院內工作站。這幾個領域都已經有大公司在布局。
我們未來的機會在哪里?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是提高整個醫療信息化水平的工具類公司。如果只是簡單要做一個軟件,那很容易;你要做一個殺手級應用,讓醫生、患者依賴它其實很不容易的。你需要不同的數據,而且要花兩、三年時間打造這個平臺。
第二個是顛覆類的軟硬件公司。我們在美國、中國看了很多家公司,國內確實很缺乏讓人心動的東西,我覺得國內工程師要學習一下美國在這個方面的實踐。就像蘋果喬布斯當時研究出硬件,還要做iCloud,還要在蘋果上面去經營iOS和App。不完成這個,他不會推出來,因為覺得用戶體驗不好。
最后一類是商業模式類。這方面我認為中國比美國更有機會出異類和黑天鵝,因為中國人在商業模式這塊做得比美國、歐洲人都好。騰訊就是一個案例,微信風靡全球。
做移動醫療需注意那些事?
第一,必須要有安全性。任何一個做醫療的公司都要關注法律、法規和醫療的審慎屬性。
第二,要有很聰明的資金規劃。要么可以找到付費方,要么要有柴火。我們看到早期有一些公司融資很聰明,明明不需要那么多錢,他就融多一點,多稀釋一點股份。因為他已經預計到冬天要來了,他要柴火過冬,冬天過去了,他活下來了,再很便宜買回來,一下子就擴張了。
第三,需要具有移動互聯網精神的醫療人才,也就是跨界人才。這個不容易。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懂醫療,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懂互聯網,其實都不對。我們慶幸還是看到了不少的跨界人才出現,但是這個比例很低,這個在全世界都一樣的。
轉:希波克拉底醫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