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G.V.Black理論受到挑戰
隨著化學工業的進步,牙科材料性能不斷被改進。納米復合樹脂材料具有較高的抗壓強度、耐磨性和粘接力,同時具有高密度X線阻射特性,而且在明度、暗度、色彩仿真等物理性能方面已接近天然牙。其與玻璃粒子粘固粉協同使用的夾層技術(或稱“三明治”技術),使前牙美學修復、后牙充填的力學效果均達到甚至超過傳統的銀汞合金充填(圖1、2)。牙體預備時,不須做預防性擴展,不須制備傳統上嚴格遵循的底平壁直的洞形。加之微創概念的引入,可盡量保留天然牙實體,使充填效果更加逼真且持久耐用。
對氟化物防齲的深入認知
近數十年來,大量研究評價了氟化水源的防齲效果,飲用氟化水已使齲病發病率下降50%。研究表明:釉質脫礦并非連續的不可逆過程,氟化物對萌出前的牙齒不起作用,多通過改變萌出后牙齒表面礦物質飽和度的特征而產生影響;氟化物的主要作用是長期延緩齲病損害的進展,而并非預防齲病的發生。這些資料使人們對齲病經典論述的認識發生改變。
齲病新分類方法――指導臨床實踐
自美國布萊克(G.V.Black)100余年前提出齲病分類方法以來,不斷有學者提出新的分類法。2012年,世界牙科聯盟(FDI)邀請眾多專家,也提出了新的分類方法。
為了臨床上易于操作,在此介紹一種最簡單的齲病分類方法:通過觀察X線片上齲病的嚴重程度,可將齲病分為6類(表),以供醫生參考。
<D2的齲病損害均可采用非手術治療,≥D2的損害為修復治療的適應癥,各類早期齲損均可通過再礦化進行逆轉。
根管是復雜的系統
近年來,隨著微計算機體層攝影技術(MicroCT)的引入,大量研究證實,根管不是簡單的管道,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具有大量側支、分支根管,彼此相互連接,從根尖孔至根管口其形態不斷發生變化(圖3)。
必須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器械才能進行充分的根管預備和嚴密充填。口腔頜面錐形束CT(CBCT)也在臨床中得以應用,其主要用于根折、冠折、根管遺漏、根管穿孔等疑難病例的診斷,可提供證據性支持(圖4)。
消除根管壁生物膜
根管內的細菌不是以懸浮狀態存在,而是以生物膜的形式附著在根管壁上或根尖部牙骨質表面(圖5)。進行根管治療時,有必要用次氯酸鈉溶液反復沖洗,予以去除(圖6),這是保證根管治療成功的關鍵之一。
根管充填新材料不斷涌現
使用傳統的牙膠尖充填根管至今已數十年,但近年來根管充填新材料不斷出現,例如氯仿牙膠糊劑、氫氧化鈣糊劑、三氧化物多聚體(MTA)以及最近報道的Gm6H糊劑。我們均希望這些新材料能密封根管,防止再感染的發生。近期報道較多的是新型樹脂根充材料Resilon,其可粘接至根管壁,顯著增強牙根抗力性能,但也有不同的研究結果。另一種新型生物陶瓷根充材料iRoot,置入根管后有望實現與牙本質牢固地結合為一體。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新材料,但均需經過大量循證醫學的研究才能肯定其效果。目前較權威的研究結果仍顯示:熱牙膠垂直加壓充填技術是根管充填的最佳選擇。
根管機擴設備的應用
自本世紀以來,多種鎳鈦根管預備器械問世。根管機擴器械在臨床中的應用,大大減輕了牙醫的勞動強度。
各型機動鎳鈦器械設計不同,但其原理大致相同,即在使用不銹鋼小號根管器械探測根管路徑、方向的基礎上,使用機動鎳鈦器械。
早期設計的機動擴大針型號很多,操作時較復雜,近期推出的新型機動器械有自調節式和一根擴大針到位式,簡化了手術流程,縮短了根管預備時間。
作者注:以上列舉了數例近年來牙體牙髓病治療及研究進展,可能掛一漏萬,僅供同行們參考。
在種植義齒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全口義齒技術并未被完全取代。雖然種植義齒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善全口義齒固位、穩定和支持,但因種植修復的技術敏感性極高,費用昂貴,無論醫患,都不可能針對所有的病例進行種植義齒的修復,傳統全口義齒仍是醫生與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
做好全口義齒到底有沒有捷徑?對于重度吸收的三、四類牙槽嵴能有多少把握?是不是只有種植才是獲得良好固位和穩定的途徑?如果學習之后可以讓你在做全口義齒時體驗到不同尋常的成功喜悅,你會不會愛上做全口?
我們會對全口制作充滿信心!
全口義齒的修復,需要極強的責任心和臨床經驗,年青醫生需要經過很長的學習和不斷的實踐才能對治療結果建立信心。我們的課程將會介紹規范化的訓練方法,通過學習和課后的反復練習,面對無牙頜患者,不再懼怕。
技術進步及材料推陳出新引領著牙科行業的進步,但是思考仍由人類完成!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作者: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 樊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