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醫必知】牙齦乳頭——牙間黑三角問題探索
在討論牙間“黑三角”之前,有必要先對牙間隙的解剖做一個概要的了解
牙間隙的解剖
牙間隙指相鄰牙齒之間的物理空間。它的大小和形態由牙齒的形態決定的。牙間隙由四個方向的錐形間隙共同構成,即:合向、頸向、頰向、舌向。每個錐形的尖端,都指向一個方向,就是相鄰牙齒的鄰接點(或鄰接區)。見圖所示
在四個錐形間隙中,有三個間隙是空的,即頰、舌、合向間隙,只有頸向間隙被齦乳頭占據。從矢狀面看,合間隙最小,甚至不明顯。由于牙齒的鄰接點偏向咬合面和頰側,使得頰(唇)間隙和合間隙的角度比較鈍,而頸向間隙和舌間隙的角度比較銳。頸向間隙和舌間隙的這種“銳角”特征,使得食物易于滯留不易清除。因此,在牙體修復時必須注意這個問題。
充盈在頸向牙間隙的牙齦乳頭是由致密的結締組織被覆口腔粘膜而構成。相鄰牙齒的接觸關系、鄰面寬度以及釉牙本質界的位置決定了牙齦乳頭的形狀。在前牙區,由于相鄰牙齒的接觸點(面積)小,所以,唇舌(腭)側的牙齦乳頭的頂端匯聚成一點。而后牙區,隨著鄰牙接觸面積的加大,頰舌側的齦乳頭在接觸點下形成“齦谷”。
正常情況下,頸向牙間隙被牙齦乳頭填滿。當鄰牙接觸點下有可見的間隙存在,被認為是牙齦乳頭缺失,這種狀況又被稱之為牙間“黑三角”。以鄰牙接觸點到牙槽嵴頂的垂直距離來考察,如果此距離在5mm或以內,牙間齦乳頭100%存在,而此距離達到6mm時,差不多50%會出現牙齦乳頭缺失,如果超過6mm牙間乳頭幾乎都會有缺失。
齦乳頭缺失的分類
1998年Nordland & Tarnow 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牙齦乳頭缺失的分類方法,并被隨后的臨床研究者普遍采用。
齦乳頭缺失分類的三個解剖標志點:
1、牙間接觸點(區)
2、唇側牙冠的釉牙本質交界頂點(下牙最低點、上牙最高點)。
3、鄰接面釉牙本質交界頂點(下牙最低點、上牙最高點)。
依據這三個解剖標記點,將相鄰兩個牙齒的上述三個點畫出水平的三條假想連線,我們可以把牙齦乳頭缺失分為三類:
一類:齦乳頭頂點退縮至鄰牙接觸點水平線下;鄰接面釉牙本質交界點水平線上方。這時我們可以看到“黑三角”,但是看不到釉牙本質界。
二類:齦乳頭頂點退縮至鄰接面釉牙本質交界點水平線或其下;唇側釉牙本質交界點水平線上方。此時,我們可以看見鄰接面的釉牙本質界。
三類:齦乳頭頂點退縮至唇側釉牙本質交界點水平線或其下方。此時除了鄰接面,還可以看見看見唇側釉牙本質界。
齦乳頭缺失的原因
齦乳頭缺失的原因,我們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細菌性炎癥,造成的牙周問題。
2、不良衛生習慣所造成的創傷,如牙簽的不當使用等。
3、牙齒的排列位置不良
4、牙體形態不良
5、不良修復體
6、鄰牙缺失
7、牙齒間有間隙
等等。。。。
齦乳頭缺失的處理方法:
齦乳頭缺失的處理方法是多方面的,依據不同的原因有針對地設計和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
非手術方法:
衛生宣教,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修復
矯正
手術方法:
齦乳頭修形
齦乳頭保存
齦乳頭重建
“黑三角”問題已經受到了傳統修復、矯正、牙周以及現代種植臨床醫生的高度關注。在此只是拋磚引玉,不能面面俱到,還望對此有興趣的醫生多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