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回顧統計正畸治療中及正畸治療后存在的各類醫源性損害,分析其臨床成因和提供相關的預防處理措施。
方法:收集自1999年7月~2003年5月由作者診治的固定正畸病例100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主訴、病史和臨床檢查建立病例檔案,參照治療前口腔頜面部軟硬組織健康狀況,把治療中及治療后新出現的癥狀和體征或原有癥狀體征明顯加重的列為檢出陽性。
結果:所檢出的各類醫源性損害有:
1、牙面齲斑及釉質脫礦: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逆性,與患者的衛生習慣、牙釉質質量及醫師的正畸粘結臨床操作有關;
2、牙齦炎及牙齦增生:屬于治療中的可逆性損害;
3、食物嵌塞:多見于成人拔牙矯治病例;
4、牙齦退縮:與成人牙周狀況密切相關;
5、牙松動:不可逆的牙松動見于先天畸形牙、牙根短小、牙根不規則吸收及牙周炎有深牙周袋者;
6、顳頜關節癥狀:多屬于治療中某階段的暫時性并發癥。
討論:多數醫源性損害的產生是基于治療環境、病員自身狀況等客觀因素。正畸醫師必須在治療前充分預計這些損害的嚴重程度,對患者應盡必要的告知義務。嚴格的治療前檢查、掌握適應癥、選擇合適的矯治設計是預防和減少正畸醫源性損害的關鍵。
固定正畸技術通過對錯牙合 畸形的矯治達到改善美觀程度、協調顱面軟硬組織關系、恢復口頜系統功能的目的。但任何治療手段都可能產生對機體的不良改變,在形式、持續時間及嚴重程度上表現不一,也可稱為副作用、并發癥等。本文針對這些在正畸治療前不存在的,只在治療中或治療后出現的或;治療前原本已存在的,在治療中或治療后明顯加重的不良損害作為研究對象,并定義為“正畸醫源性損害”。
1 ,材料與方法
1.1 病例收集:從1999年7月~2003年5月在寧波市海曙口腔醫院正畸科由作者診治的所有固定正畸病例1000例,分為少兒組(10~18歲)755例,其中拔牙矯治425例;成人組(18歲以上)245例,其中拔牙矯治182例。
1.2 觀察方法:依據主訴、病史、治療前、中、后的臨床詢問檢查建立病例檔案,以治療前口腔、頜面部軟硬組織健康狀況為基礎,把治療中和治療后新出現的癥狀體征及原有癥狀和體征明顯加重的列為檢出陽性。
2 ,結果
所檢出的各類醫源性損害表現如下(檢出率及分組見表):
2.1 牙面齲斑及脫礦:表現為托槽粘結區周圍及齦緣處牙面釉質呈現斑塊狀或條索狀深淺不一的脫礦腐蝕痕跡。
2.2 牙齦炎及牙齦增生:牙齦充血紅腫、齦乳頭增生肥大、探診易出血。
2.3 食物嵌塞:自訴進食后食物嵌塞、牙齒脹痛,多發于磨牙區。
2.4 牙齦退縮:臨床牙冠變長、牙齦乳頭萎縮、牙間出現三角空隙。
2.5 牙松動:出現ⅡO以上的松動牙。
2.6 關節癥狀:包括能自我感知的關節彈響、關節運動障礙、關節痛等。
表各類正畸醫源性損害檢出率(百分比)
3 ,討論
在各類正畸醫源性損害中,牙面釉質齲斑及脫礦被認為是較為典型的不可逆性損害,其原因為矯治器部件形成的人工致齲環境導致口腔自潔作用下降和菌斑堆積。齲壞一旦形成,對牙齒美觀的破壞是明顯的。正畸醫師必須反復作好對病員及家長的口腔衛生宣傳工作,落實監控責任。安裝矯治器時要遵守正畸粘結的操作規范,不能在托槽邊緣遺留多余粘結劑或形成倒凹。使用氟化乳膏有一定預防作用。病員自身的牙齒質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對治療前已有釉質鈣化不良、牙面光潔度差的病例應盡量簡化治療設計以縮短療程。牙齦炎和牙齦增生則表現為治療中的暫時性損害,主要緣于正畸部件的局部刺激及菌斑堆積,應樹立正確的刷牙方法。必要時可切除修整增生的齦乳突。食物嵌塞作為一種主觀癥狀,有時不易引起正畸醫師的足夠重視。但嚴重的食物嵌塞不利咀嚼和消化,對生活質量造成影響,成人拔牙病例在治療后磨牙前移、前傾造成鄰接關系破壞是食物嵌塞高發的主要原因,徹底避免它需要正畸醫師付出巨大的努力。
成人錯牙合 患者相對兒童來說要易受到不可逆的牙周損害。在治療前對成人牙周狀況的評估顯得尤為重要。嚴重擁擠扭轉的前牙在排齊后出現的齦乳頭退縮在成人牙周炎患者中較為多見。相比之下,如果出現不可逆的牙齒松動則被認為是更嚴重的后果,除非患者在治療前已被充分告知,不易恢復的牙松動多是由于嚴重牙周炎有深牙周袋、或牙根先天短小畸形及原因不明的根吸收,當這些牙需要較大距離的移動或被壓入時,牙周組織的喪失就難以避免。
來源:李俏 中國口腔正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