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和“感染”是醫生經常對患者說的兩個詞,但能正確理解“炎癥”和“感染”的人并不多,很多人認為炎癥就是感染,只要有炎癥就要吃“消炎藥(抗菌藥)”。一遇到外傷腫痛,感冒、發熱、燙傷等疾病就想用“消炎藥”,把“消炎藥”當成萬能神藥。
醫學上的炎癥:具有血管系統的活體組織對損傷因子所發生的防御反應為炎癥。理論上講只要有損傷就有炎癥反應。局部表現為表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全身表現可以有發熱、白細胞升高等。
醫學上的感染,是指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侵入人體所引起的局部組織和全身性炎癥反應。感染只是炎癥的一種。
哪些因素可以引起炎癥呢?
籠統地講任何能夠引起組織損傷的因素都可以引起炎癥。
具體包括:
1、生物因素(最常見):細菌、病毒、支原體、真菌和寄生蟲等。即感染。
2、物理因素:高溫、低溫、放射性物質及紫外線等和機械損傷。
3、化學因素:如強酸、強堿等
4、異物:各種金屬、木屑、塵埃顆粒、沙石、玻璃及手術縫線等。
5、壞死組織
6、變態/超敏反應:當機體免疫反應狀態異常時會出現。如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結核、傷寒,潰瘍性結腸炎等。
炎癥只有壞處嗎?
炎癥是機體調動免疫細胞對抗傷害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對人體是有利的。如果沒有炎癥反應,細菌感染就無法控制,損傷也不能愈合,可以想象這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但過度的炎癥反應會對機體造成傷害, 所以需要將炎癥控制在合理水平。
總結
炎癥不完全等于感染,感染只是炎癥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一種。但炎癥不僅僅包括感染,還有其他因素引起的反應。因此不是所有炎癥都需要用抗菌藥,抗菌藥也不是萬能的。適度水平的炎癥對人體是有利的。
來源:郭樹章博士后 醫博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