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巴西的一項研究顯示,牙周炎與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與重度牙周炎相關。該研究于2015年12月14日在線發表于《牙周病學雜志》》(J Periodontol)。
代謝綜合征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代謝綜合征的病因尚未明確。初步調查顯示,感染和炎癥可能是該綜合征的病因。該研究的目的是估計重度牙周炎(暴露)和代謝綜合征(結果)之間的相關性。該研究為一項橫斷面研究,共納入了巴西巴伊亞州費拉迪圣安娜糖尿病和高血壓治療中心的419例患者。在完成一份調查問卷后,進行了一般臨床和口腔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依據相關的標準來診斷牙周炎和代謝綜合征。校正混雜因素后,使用邏輯回歸分析牙周炎對代謝綜合征的影響。
結果為,依據不同的診斷標準,牙周炎的患病率為34.61%~55.37%,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為60.86%~67.06%。在牙周炎組,重度牙周炎為14.08%,中度牙周炎為41.29%。在校正性別、年齡、家庭密度、平均飲酒、吸煙和心血管疾病后,重度牙周炎與代謝綜合征存在相關性,校正后比值比(OR)為 2.11,(95%可信區間為1.01~ 4.40, P=0.05)。
(索超 編譯)
巴西一項動物研究顯示,使用Er,Cr:YSGG激光進行骨手術,雖然會對骨組織造成熱損傷,但愈合過程與使用傳統骨鉆相當。該研究于2015年12月22日在線發表于《牙周病學雜志》(J Periodontol)。
該研究使用了96只大鼠,平均分入兩組(骨鉆組和激光組)。手術暴露實驗動物右側脛骨后,使用傳統骨鉆(骨鉆組)或Er,Cr:YSGG激光(激光組)制造直徑2 mm的骨缺損,于術后0、3、7、14、30和60天處死并制作組織切片,對切片進行組織形態和免疫組化分析。檢測骨鈣蛋白(osteocalcin)、骨保護蛋白(osteoprotegerin)、NF-κB配體激活受體(RANKL)、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
結果為,骨手術中骨鉆組顯示出界限清楚,光滑的骨壁。但激光組的骨壁不規則,呈現出無定型的嗜堿性界線,修復過程中壞死的骨組織修復緩慢。但是在不同的時間點,兩組的骨修復程度一致。并且在60天后兩組的骨缺損都已被新形成的骨完全修復。
(索超 編譯) 澳大利亞一項研究發現,對于非生長期患者,手術輔助上頜快速擴弓技術可以短期內使鼻腔容積顯著增加,至少維持63個月,有較弱的證據顯示其對口咽容積無影響。然而,大多數研究被評價為偏倚風險高。這種體積變化對呼吸功能的影響仍有待確定,因此手術輔助上頜快速擴弓技術尚未被推薦用于輔助呼吸功能。該論文2015年12月17日在線發表于《口腔頜面外科學雜志》(Oral Maxillofac Surg)。
研究者對薈萃分析的適用性進行系統性評價,對接受手術輔助上頜快速擴弓技術的非生長期受試者進行上氣道體積變化主要結果測量。通過Medline 、PreMedline、Old Medline、Embase 和考柯蘭(Cochrane)臨床對照試驗數據庫這些電子數據庫對截止2015年8月1日的所有已發表文獻進行檢索。通過ClinicalTrials.gov網站和國家研究注冊信息(National Research register)對未發表文獻進行電子檢索。兩類檢索獨立篩選搜索結果,提取數據,并評估(包括研究的偏倚風險)。
結果為,通過初步篩選,選定21項研究。進而通過全文審查排除其中10項研究,余下11項符合所有納入標準,將其納入系統性研究中。在上述11項被納入的研究中,204例經治患者被納入定性綜合,平均年齡18~31歲。10項研究評估了鼻腔容積,兩項評價腭體積,1項評價口咽容積。裝置采用牙支持式蹄兔和穿腭牽引器(TPD)。
(寶莎娜 編譯)
上海交通大學一項薈萃分析提示,于感染位點進行即刻植入種植體,種植失敗風險增加。鑒于納入的研究中存在未控制的混雜因素,對該結果進行解釋時應當謹慎。該研究在線發表于《臨床口腔種植研究》(Clin Oral Implants Res)雜志。
研究者檢索PubMed、知網(Web of Knowledge)及考柯蘭圖書館數據庫中的相關文獻,檢索日期截止至2015年2月,并對已檢索出文獻的參考文獻亦進行檢索。當結果為種植失敗或成功,為二分類變量(失敗或成功),結果表示為風險比(RR);而牙槽骨吸收為連續變量,該結果則表示為平均差值,單位毫米(mm)。二者均計算95%可信區間,并將固定效應模型與特定研究分析結合分析。
結果為,按照檢索過程共檢索出1743篇文獻。最終納入7篇文獻行薈萃分析,共包括1586顆種植體及25例失敗案例。與非感染位點即刻植入種植體相比,感染位點即刻植入種植體的失敗風險增加了116%,具邊緣統計學意義(RR=2.16,95% 可信區間為0.97~4.80,P=0.058)。而牙槽骨吸收方面,感染位點與非感染位點即刻種植并無顯著差異(平均差-0.04,95%可信區間為-0.09~0.02,P=0.173)。
(郭玉嬌 編譯)
寬直徑種植體存留率可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寬直徑種植體(種植體基臺直徑≥5 mm)植入后5年,隨訪結果顯示其存留率較好。但為比較寬種植體和較窄種植體的生存率,需要更嚴格的隨機對照試驗設計和更長隨訪時間的臨床研究。該論文2015年12月25日在線發表于《臨床口腔種植研究》(Clin Oral Implants Res)雜志。
研究者檢索了MEDLINE、CENTRAL和EMBASE數據庫中1980年1月至2014年10月的相關研究,并對檢索文獻進行篩選、數據提取和質量評價。分析種植體失敗率,從而估計5年總體生存率。計算風險比(RR)以評價不同臨床變量與預估失敗率的相關性。
結果為,該系統回顧共納入11例回顧性研究和8例前瞻性研究,隨訪時間均大于1年。回顧性研究的估計5年生存率為92.67%(95%可信區間為79.60~97.50),前瞻性研究的估計5年生存率為97.76%(95%可信區間為93.25~99.27)。在回顧性研究中,種植體表面和種植體直徑與預估失敗率顯著相關。
(郭玉嬌 編譯)
為預防腫瘤患者術后張口受限,切除閉口肌與喙突或有效
我國臺灣學者一項研究顯示,替代手術顯示出術后最大張口度(MIO)更好并且術后無特殊并發癥。為預防張口受限,切除腫瘤同時聯合手術切除所有同側閉口肌和喙突的方法或可行。該論文12月13日在線發表于《口腔頜面外科學雜志》(Oral Maxillofac Surg)。
該研究選取2010-2014年接受手術治療的口腔癌患者進行回顧性隊列研究,預測變量是手術方式(替代手術/傳統手術),結果變量是最大張口時上下頜切端距離。全部病例分為2個時間段:2010至2011年采取傳統手術,2011至2014年采取替代手術。所有患者均接受邊緣切除、大腿前外側(ALT)皮瓣和輔助放療或同步放化療(CCRT)。除了傳統的邊緣切除,替代手術還包括同側冠狀突切除術和顳肌、咬肌、翼內肌切除術。在10個時間點測量最大張口時上下頜切端距離。校正變量包括人口統計學、診斷參數、治療情況和患者反應。
結果為,在36例男性口腔癌患者中,16例被納入替代手術組(AOG,平均年齡53.5±11.9歲),20例被納入傳統手術組(TOG,平均年齡50.7±7.1歲)。關于患者最大張口時上下頜切端距離的結果變量,替代組的術前MIO平均少于傳統組7.5 mm(P<0.01),但術后MIO替代組仍明顯優于傳統組。方差分析顯示替代組患者更傾向于術后不發生張口受限。
(寶莎娜 編譯)
來源于《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口腔》第97期1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