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醫學界兒科頻道
1. 小兒體重的計算
1~6個月:出生體重+月齡X0.7
7~12個月:體重=6+月齡X0.25
2~12歲:年齡X2+8
注:出生體重平均為3kg,生后3~4個月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2倍。一歲時約為3倍,2歲時約為4倍。
2. 小兒身高的計算
出生時約為1250px,半歲時約為1625px,一歲時1875px,2歲時2175px。
2~12歲身高=年齡X7+70(或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為異常。
3.頭圍
出生時約為33~34,一歲以內增長最快。1歲時1150px,2歲時1200px,5歲時1250px。15歲接近成人54~1450px 注:頭圍測量在2歲前最有價值。
4.胸圍
出生時平均800px。一歲時頭圍與胸圍大致相等。約1150px。
5.牙齒
乳牙計算公式:月齡—4(或6)
注:出生后4~10個月乳牙開始萌出,12個月未萌出者為出牙延遲。
6.囟門
出生時為1.5~50px,1~1.5歲(12~18個月)應閉合
7.全脂奶粉配置
按重量時,其比例1:8;按容積1:4小兒每日每千克體重需要8%的糖牛乳100~110ml 例如:小兒,3個月,5kg,每日需要8%的糖牛乳的量為多少?即 5X(100~110)=500~550
8.小兒藥物的劑量計算
(1)按體重:每日(次)劑量=患兒體重kgX每日(次)每公斤體重所需藥量(2)按體表面積:體重小于等于30kg,小兒體表面積=體重X0.035+0.1體重>30,小兒體表面積=【體重—30】X0.02+1.05(3)按成人劑量折算:小兒劑量=成人劑量X小兒體重/50
9.血壓
2歲以后收縮公式
收縮壓=年齡X2+80mmhg(年齡X0.27+10.67kpa)舒張壓=收縮壓X2/3
注:新生兒收縮壓平均為60~70mmhg,1歲以內70~80mmhg,測血壓時,袖帶寬度約為上臂長度的三分之二為宜。
10.燒傷面積的計算
燒傷面積是以燒傷部位與全身體表面積百分比計算的。
第一個24小時補液計算=體重(KG)X 燒傷面積(%)X1.5(ml)加2000ml生理需要量(1)新九分法:頭、頸、面各占3%,共占9%;雙上肢(雙上臂7%、雙前臂6%、雙手5%)共占18%;軀干(前13%、后13%、會陰1%)共占27%;雙下肢(兩大腿21%、兩小腿13%、雙臀5%、足7%)共占46%。
(2)手掌法:傷員自己掌的面積,等于自己身體面積的1%計算。
(3)兒童體表面積的計算小兒頭部面積為9十(12一年齡):小兒雙下肢面積為46一(12一年齡)
11.計算基礎代謝
BMR=脈率+脈壓—111
12.吸氧濃度(%)=21+4X 氧流量(L/min)
13.測量心率
5個或5個以上的P—P或R—R間期,計算其平均值,60除以該周期即為每分鐘的心率,例如:某老人心電圖檢查,常規心電圖平均p—p間隔為15個小格,其心率為?
即60除以(15X0.04)=100
14.流速和輸液所用時間的計算:
滴數(ml)= [液體總量(ml)X滴系數(/ml)]/輸液所用時間輸液所用時間(min)=[液體總量*滴系數]/滴數注:滴系數可有多種,最常見的是15滴/min
15.老人遠動后最宜心率=170 —年齡
16.預產期計算
末次月經第一天,月份減3或加9,日期加7(陰歷日期加15天)17.貧血指標:
新生兒Hb<145g/L,1-4個月<90;4-6個月<100,6-6歲<110,6歲到14歲<120g/L;成年男性<120,成年女性<110,孕婦<100g/L為貧血。Hb由正常下限~90為輕度,~60為中度,~30為重度,<30為極重度。新生兒Hb為144~120為輕度,~90為中度,~60為重度,<60為極重度。
18.兒科補液
口服補液:口服補液鹽(ORS)可用于腹瀉時預防脫水及輕中度脫水而無明顯循環障礙者。輕度脫水口服補液鹽約為50-80ml/kg,中度脫水約80-100ml/kg,于8-12小時內將累計損失量補足。
靜脈輸液:
適用于中度以上脫水、嘔吐嚴重或腹脹患兒。第一天補液:總量:包括補充累計損失量、繼續補液量和生理需要量,一般輕度脫水約為90-120ml/kg,中度脫水約為120-150ml/kg,重度脫水為150-180ml/kg。溶液種類:等滲性脫水用1/2張含鈉液,低滲性用2/3張含鈉液,高滲性用1/3張含鈉液。
輸液速度:中度脫水有循環障礙的,先快速擴容,20ml/kg等張含鈉液,30-60分鐘快速輸入;累計損失量(扣除擴容量)在8-12小時內補完,每小時約8-10ml/kg。脫水糾正后,補充繼續損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宜慢,于12-16小時內補完,約每小時5ml/kg。見尿補鉀:每日3-4mmol/kg,缺鉀明顯者可增至4-6mmol/kg,氯化鉀靜滴濃度不得超過0.3%(40mmol/L)。每日靜脈補鉀時間不少于8小時。
第二天補液:主要補充繼續損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繼續補鉀,供給熱量。一般改為口服補液鹽。生理需要量每日60-80ml/kg,用1/3-1/5張含鈉液。
繼續損失量按“丟多少補多少,隨丟隨補”,用1/2-1/3張含鈉液補充。
19.脫水程度
輕度脫水:丟失水分為體重的3%-5%(30-50ml/kg);中度脫水:丟失體重5%-10%(50-100ml/kg);中度脫水達體重的10%以上(100-120ml/kg)。
20.補鈉量
需補充的鈉量=[血鈉正常值(mmol/L)-血鈉測得值(mmol/L)]×體重(kg)×0.6(女性為0.5);如:女性病人,60kg,血鈉130mml/L。補鈉量=(142-130)×60×0.5=360mmol/L;以17mmolNa相當于1g鈉鹽計算,補充氯化鈉21g,當天先補一半,即10.5g,加每天正常需要量4.5g,共計15g。輸注5%葡萄糖鹽水1500ml即可,此外還需補充日需水量2000ml。其余一半第二天補充。
21.血漿滲透壓(mOsm/L)=2(Na+K)+葡萄糖+尿素氮(單位均為mmol/L),血漿滲透壓正常為280-310 mOsm/L,低于280為低滲,高于310為高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