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開窗與骨開裂
通過矯治器移動牙齒有“envelope”范圍。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正畸牙齒移動的量和穩定性,包括牙槽骨的解剖形態,軟組織的壓力,牙周附著水平,神經肌力和唇齒關系。通常,我們都認為這個范圍有嚴格的生理學和解剖學界限,一旦破壞,就會導致牙周、牙槽骨支持的喪失。
骨開窗(fenestration)是指牙根缺少骨覆蓋的獨立區域,缺損未累及牙槽嵴邊緣,根表面僅有粘骨膜覆蓋或直接暴露于口腔中。
骨開裂(dehiscence)是指累及牙槽嵴邊緣的V形骨缺損。
1
CBCT研究對未拔牙患者評估其正畸前后上頜頰側牙槽骨厚度
【材料與方法】將CBCT圖像導入Mimics軟件,先進行初步研究以分析頰側牙槽骨可靠的測量部位。評估了上頜中切牙(I),第二前磨牙(2PM)和第一磨牙近中頰(mb1M)和遠中頰(db1M)根的頰骨牙槽骨形態。在Mimics中,形成0.3mm厚度的橫截面,每顆牙齒到牙根的頰舌方向上垂直于牙齒的長軸為軸向切片。橫截面垂直于牙根牙髓中心。將這些橫截面圖像導入ImageJ軟件中,評估以下變量:(1)距CEJ3mm和6mm處的頰骨厚度(BT); (2)頰側骨板區; (3)頰側牙槽骨高度(BH)。
【結果】在切牙距CEJ(24%)及骨區域(13%)3mm處中觀察到BT的顯著降低。 相對于mb1M也發生了相同的情況,其中來自CEJ的BT 3和6mm有顯著減少(分別為36%和45%),而骨面積減少了40%。 與切牙(0.4 mm)和mb1M(0.3 mm)相關的邊緣骨發生顯著的遷移,具有高度的變異性。 查片時,兩個切牙(4.5%)和六個mb1M(13.6%)顯示在對齊后根部完全未被覆蓋,并且在BH的變化計算中被排除。75%的中切牙和59%的mb1Ms中可觀察到邊緣骨的遷移。此外,超過20%的患者的單顆或多顆牙骨萎縮大于1毫米。
上頜弓寬度顯著增加,尤其是在1PM(4.3 mm)之間。同時伴隨顯著的頰傾。1PM頰傾最為明顯,而尖牙和1M則表現出最小的傾斜量。觀察到多數切牙發生唇傾。牙弓長度增加2.1mm。治療期間,磨牙有顯著的近中旋轉。在明顯擁擠的情況下,2PM存在更大的骨減少趨勢,但是沒有一個初始參數能解釋10%以上的治療相關變化。在治療前牙槽骨較薄的切牙有更大的垂直骨丟失的傾向。相對于db1M,該趨勢是相反的,其中較薄的初始骨厚度與垂直骨增加相關。
【結論】1.使用自鎖托槽進行不拔牙排齊時,牙弓寬度增加與牙齒傾斜有關。在上頜中切牙和第一磨牙的近中頰根處能觀察到顯著的骨萎縮(厚度及高度)。
2.初始骨板厚度、擁擠度及治療期間擴弓量對頰側骨量減少存在著微弱但具有顯著性的影響。
2
CBCT對不同類型錯合畸形患者骨開窗、骨開裂情況的評估
【材料與方法】I類錯合組(ANB=0-4度),II類錯合組(ANB>4度),III類錯合組(ANB<0度。如果牙槽骨高度低于釉牙骨質界超過2毫米,記為骨開裂。如果牙槽骨的缺損位于牙槽嵴下方而未至牙槽嵴頂,記為骨開窗。
【結果】
【結論】1、 II類錯合較I類及III類錯合更易存在骨開窗。骨開窗發生于上頜的情況要較下頜多見。其中上頜第一前磨牙區與第一磨牙區發生骨開窗的幾率更大。可能原因為部分II類患者上頜中切牙存在內傾,根偏頰向導致了骨開窗的發生。2、各型錯合在骨開裂的情況上沒有明顯差異。骨開裂在下頜前牙區更易發生。可能原因為下頜前牙區牙槽骨寬度較薄,一旦有異常的牙齒轉矩容易就容易出現牙齒外露與牙槽骨的情況。3、骨缺損最常見發生于頰側牙根表面。
3
雙頜前突治療后CT上前牙區牙槽骨的長期變化
【基本情況】31歲女性,凸面型,上頜前突,下頜后縮,露齦笑
【治療方案】 拔除4個前磨牙+微種植支抗的正畸治療。骨支抗可以增加前牙區的牙齒移動,提供良好的正畸力。要制定精準的治療目標。
【治療結果】拆除矯治器后的CT示,上前牙牙槽骨可見骨開裂,另外,在矢狀片層上,可見上前牙的牙根除了根尖1/3區都沒有腭側牙槽骨覆蓋。此外,骨開裂在三維重建的影像片上也可見。
完成矯治后9年10個月,再次進行CT 拍攝,對上頜切牙區牙槽骨進行再次評估,發現腭側的上切牙牙根有骨覆蓋。此外腭側區域的牙根基本都有較厚的骨皮質覆蓋。
【討論】在保持10年這個時間段,內收上前牙導致牙槽骨開裂部位有骨修復。活動矯治期后,牙槽骨在上切牙腭側頸部的根面有所吸收。但是因為有軟組織覆蓋,沒有牙根暴露于口內。此外,在保持期也沒有牙根吸收。
來源:浙一口腔正畸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