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文獻閱讀--舌側和唇側托槽對于排齊牙齒效果的比較
摘要
背景/目標 本項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傳統和自鎖的唇/舌側托槽系統對牙齒排齊的效果。
材料及方法 我們選擇唇側托槽(0.022”型)和舌側托槽(0.018”型)。唇側托槽:(I)傳統雙翼托槽(GAC-Twin [Dentsply]);(ii)被動型自鎖托槽,包括(Damon-Q®[ORMCO];Ortho classic H4™[Ortho classic];FLI®SL[ RMO]);(iii)主動型自鎖托槽(GAC In-Ovation®C[DENTSPLY]和SPEED™[Strite])。舌側托槽包括(i)twin托槽系統(Incognito [3M]和Joy™[Adenta]),(ii)被動型自鎖托槽系統(GACIn-Ovation®LM™[Dentsply]);(iii)主動型自鎖托槽系統(Evolution SLT [Adenta])。測試采用的弓絲是Thermalloy-NiTi0.013“和0.014”(RMO)。使用0.010“(RMO)不銹鋼弓絲扎在普通的雙翼托槽上。錯合畸形選用的是一個上頜中切牙在x軸(齦向2mm)及z軸(唇向2mm)移位的模型。
結果 結果表明一般來說,在排齊牙齒方面,舌側托槽較唇側托槽效率較低。就垂直向矯正而言,唇側托槽系統可完成72%~95%(13“Thermalloy弓絲)和70%~87%(14”Thermalloy弓絲)。相比之下,舌側托槽完成范圍在25~44%(13“Thermalloy弓絲)和29~52%(14”Thermalloy弓絲)。就前后向矯正而言,唇側托槽系統可完成83%~138%(13“Thermalloy弓絲)和82%~129%(14”Thermalloy弓絲)。相比之下,舌側托槽完成范圍在12~40%(13“Thermalloy弓絲)和30~45%(14”Thermalloy弓絲)。
局限性 這是一項以實驗室為基礎的研究,采用不同尺寸的唇側和舌側托槽(但是它們是臨床正畸中常用的),但是研究沒有考慮唾液,牙周韌帶,咀嚼和其他口腔功能。
結論 在正畸治療的初始排齊階段,舌側托槽對于垂直向及前后向矯治有效度低于唇側托槽。
介紹
近年來,接受正畸治療的人群已從以兒童為主體轉變為急劇增長的成年人。美觀的矯治器出現是影響成年人接受的正畸的原因之一。高標準的有效正畸效果是正畸治療的目標。文獻列出了正畸矯治器效率的不同指標。這些指標包括但不限于結扎速度,醫生的工作時間,排齊擁擠牙齒所需要的時間,正畸治療的周期,患者就診次數。
治療效率的重要性來自于患者期望的治療時間以及臨床醫生診間的接診效率。
舌側矯正托槽近來越來越受歡迎,并且代表了一種新的正畸方案——不會影響患者的美觀。舌側矯治器是可以達到正畸治療的最佳美學效果。在20世紀70年代,舌側托槽誕生,其矯治效果可與傳統的唇側托槽矯治效果相當。并且,有證據表明,與唇側相比,牙齒舌面更能防齲。
與傳統的正畸托槽系統相比,引入唇側和舌側自鎖托槽最初旨在提供生物學可接受的正畸力和/或使牙齒移動更易受控制。許多研究表明,唇側自鎖托槽結扎時間比傳統托槽結扎時間明顯縮短。另一方面,據報道,舌側自鎖托槽減少更換弓絲所需的椅旁時間多于唇側自鎖托槽減少的更換弓絲時間。
此外,舌側技術被認為是一項困難的技術,因為它需要特殊的經驗,并且由于舌面的解剖學差異,實現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牙齒移動非常困難。較唇側托槽系統而言,舌側托槽矯治系統需要更多椅旁操作時間,并且治療周期也相對較長。舌側正畸的主要生物力學問題是托槽間距離短。這意味著對于任何弓絲而言,托槽間距越小,弓絲越硬。據報道,可通過改進托槽定位,定制弓絲以及使弓絲和托槽之間的間隙最小化來解決舌側矯治的存在問題。
超彈性NiTi絲在正畸治療中得到了迅速的普及,據報道,其在治療初始階段比其他任何弓絲更加有效和高效。這些弓絲有著獨特的性能,包括超強的彈性,相對恒定的力以及熱或形狀記憶功能。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不同的傳統和自鎖唇側以及舌側托槽系統對于矯正垂直和前后向錯位牙齒的有效性。
材料和方法
測試的唇側托槽包括:(1)主動型SL托槽(GACInOvation®C,Dentsply; Speed™,Strite);(2)被動型SL托槽(Damon®[ORMCO];FLI®SL[RMO];Ortho Classic H4 (OrthoClassic)和傳統托槽(GAC Twin [DENTSPLY])。對于常規托槽,選用0.010英寸(RMO)不銹鋼結扎線結扎。舌側托槽包括:主動型自鎖托槽(EvolutionSLT, [Adenta]);被動型自鎖托槽(GACIn-Ovation®LM™,[DENTSPLY])和傳統托槽(Incognito,[3M];Joy™,[Adenta])。舌側托槽采用0.018英寸,唇側托槽采用0.022英寸。兩種托槽均采用0.013英寸和0.014英寸的ThermalloyNiTi 弓絲。熱合金的轉變溫度范圍(TTR)為80-90°F(26.7-32.2°C)。唇側托槽矯治采用普通弓形,舌側托槽矯治采用蘑菇型弓形((RMO,Denver,Colorado)。表1顯示了本研究中托槽的近遠中寬度及其他項目。
復制正常上頜牙弓的模型。然后,將每個模型右上中切牙去除,以便于裝上正畸測量和模擬系統(OMSS)。OMSS由兩個可以測量三維方向力和力矩傳感器組成。然后集成在電機驅動的平臺上,以實現調節三維空間的移動。實驗是通過個人電腦向OMSS發出命令來控制的。
模擬牙齒的運動是為了矯正移位的上中切牙,并在測量了垂直向和前后向的力。另外,考慮到上中切牙的阻力中心位于離托槽中心根向10mm處,并且力的施加點位于腭側4.5mm處,運用數學分析了對牙齒移動矢量進行計算。牙齒運動矢量被分為0.01毫米(0.01度)增量,這是通過電機驅動實現的。然后在每次增量結束時停止牙齒移動,然后重新測量力。該循環重復200次,或在托槽傳感器未檢測到力或力矩的情況下矯正中切牙位置時停止。所執行的運動與最初錯位的比是每個弓絲/右槽組合矯正錯位中切牙的效果。
使用Mann-Whitney U檢驗進行統計分析以評估每個弓絲/托槽組合之間的任何統計學顯著性差異,使用Bonferroni校正來檢測多重分析的差異。顯著性差異設定為0.05。使用統計軟件包SPSS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圖1A和B中顯示了唇側和舌側托槽分別使用0.013”和0.014”的Thermalloy NiTi弓絲的矯正結果。與舌側托槽相比,唇側托槽在壓低/伸長和外展/內收效果上更佳。使用0.013”Thermalloy弓絲,唇側托槽矯治得到的垂直矯正完成范圍在72%~95%;使用0.014”Thermalloy弓絲,垂直矯正完成范圍在70%~87%。使用0.013”Thermalloy弓絲時,用唇側托槽矯治獲得的外展/內收矯正完成范圍在83%~138%,使用0.014”Thermalloy弓絲,完成范圍在82%~129%。另一方面,用舌側托槽矯治進行的壓低/伸長矯正完成范圍在25%~44%,用0.013”的Thermalloy弓絲進行外展/內收的范圍在12%~40%,壓低/伸長矯正的范圍在29%~52%。
在垂直方向(x軸,壓低/伸長)中,使用0.013“Thermalloy弓絲時,最大矯正量為用SPEED托槽系統觀察到的(表2)(95%),使用0.014 “Thermalloy弓絲時, SPEED和Ortho Classic托槽系統最大矯正量均為87%。壓低/伸長方向的最小矯正量是通過舌側托槽獲得的,完成范圍分別為25%(0.013“Thermalloy弓絲),29%(0.014“Thermalloy弓絲)。在外展/內收方向上,最大的矯正為Damon-Q獲得的138% (0.013“Thermalloy弓絲)和129%(0.014“Thermalloy弓絲)。外展/內收方向的最小矯正為舌側托槽GACIn-Ovation®LM獲得的12%(0.013“Thermalloy弓絲) 和舌側托槽Incognitoh獲得的 35%(0.014“Thermalloy弓絲)
圖1A和B顯示了傳統托槽和主動型或被動型自鎖托槽之間的不一致差異。對于x和z軸中的0.013”和0.014”Thermalloy ,例如使用0.013”Thermalloy時, Damon的矯正值為 138%,而z軸中的SPEED矯正值為127%。在另一方面,一些被動型自鎖托槽表明出比唇部主動型托槽矯正效果稍差(例如使用0.013“Thermalloy弓絲,Z軸FLI® SL的矯正值為96%,SPEED為127%)。此外,一些主動型自鎖托槽比一些傳統托槽矯正效果稍差(例如,使用0.014“Thermalloy弓絲,Z軸Evolution SLT的矯正為39%,Joy矯正的比例為45%。)
此外,一些主動型自鎖托槽(GAC In Ovation®C)或被動型自鎖托槽(FLI®SL)和傳統托槽(GAC Twin)有不顯著的差異(P>0.05)(表2)。此外,SPEED和被動自鎖型托槽(Ortho Classic)與另一種自鎖型托槽相比(GAC In Ovation®C/Damon-Q)或傳統托槽(GAC Twin)顯示出顯著差異(P <0.05)。而且,舌側托槽系統顯示出類似的不一致性。
討論
盡管體外研究不能模擬全面的口腔環境,但是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OMSS可以動態分析正畸過程中牙齒的移動。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評估了矯正初始階段采用主動型自鎖托槽、被動型自鎖托槽和傳統托槽,同時分別選用0.013”和0.014” Thermalloy NiTi 弓絲的唇側矯治技術和舌側矯治技術對牙齒排齊的效果。
唇側托槽矯治對于排齊牙齒的效果高于舌側托槽矯治。唇側傳統托槽及自鎖托槽矯治效果均優于舌側托槽矯治。這可能是因為舌側托槽間弓絲距離短于唇側托槽間弓絲距離。(表1)托槽間距離減小降低了弓絲的彈性及力的作用范圍。據Burstone研究,當舌側托槽的間隔距離從8mm減小到4mm時,剛性與L3成反比。因此,舌側與唇側弓絲的剛性比為83/43=8。這意味著,弓絲長減少50%可以使剛性達到800%。
以前的一項研究測量了不同自鎖托槽和傳統唇側托槽矯治的效率,并報告由于托槽的設計、類型和弓絲類型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發生了牙齒對齊。該研究報告稱,使用0.012’’Orthonol,0.012’’Thermalloy或0.0155’’等弓絲可產生高達95%的對齊。
當弓絲直徑從0.013”增加到0.014”時,舌側和唇側托槽的矯正量沒有增加(表3)。與0.013”弓絲相比,使用0.014”弓絲矯正畸形上齒觀察到的最大值增加22%(表3)。另一方面,隨著弓絲直徑從0.013”增加到0.014”,矯正的最大值下降10%。這些結果與Montasser等人報道的結果一致。他們發現,將弓絲的直徑從0.014”增加到0.016”并沒有增加切牙位置矯正值。這可能是由于體外系統的性質,只有弓絲和一顆牙齒可以移動,并且弓絲越粗,剛性也就越大,因此更容易在鄰近切齒托槽的托槽拐角處產生切口,從而降低移動的效果。這也可以通過較大弓絲直徑與相鄰托槽有更大的摩擦來解釋。此外,增加弓絲尺寸可能限制了托槽中的弓絲間隙,這可能產生影響牙齒移動效果的微小差異。未來的研究計劃評估使用類似弓絲和具有相同槽尺寸(0.018”)的唇側與舌側托槽時移動的效果和水平受力情況。
結論
1.這項研究表明舌側托槽在矯正牙齒初期排齊牙齒方面效率比唇側托槽矯治低。
2.主動型或被動型自鎖托槽與傳統托槽在唇側或舌側矯治中對牙齒排齊效果沒有發現相關差異。
3.在唇側和舌側矯治中,將弓絲直徑從0.013’’增加到0.014’’不會改善中切牙的矯正效果。
來源:浙一口腔正畸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