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型不對稱患者上頜前牙區傾斜通常對應同側下頜傾斜,然而部分患者對應對側下頜傾斜,本文獻主要研究這類患者形態的功能特征。
材料和方法:
從206位FOP與下頜同側偏斜的患者中隨機選取20名患者(11男,9女),年齡為24.7±4.2歲(圖1,A),稱同側組;另選取20名患者(11男,9女),年齡為25.5±3.8歲(圖1,B)作為對側組。
選取標準:
1.無正畸治療史;
2.無單側功能性下頜偏斜臨床史;
3.無先天異常。
評價標準:
1.側位片(圖2);
2.正位片(圖3);
3.測量合力及咬合接觸區(Dental prescale 50H R-type; GC, Tokyo, Japan) ;將指標整理后得表I以評價FOP,下頜傾斜度與雙側咬合力的關系。
4.評估TMD與FOP傾斜的關系(表II)。
統計學分析:
對兩組間投影測量指標及比較兩組間咬合力使用t檢驗;對每組雙側咬合力、咬合接觸面積及咬合平均壓力使用配對t檢驗;此外對不對稱指標、FOP、下頜傾斜度進行統計分析;Fisher檢驗以評價兩組TMDs頻率。所有指標使用Social Sciences (version 10.0; SPSS, Chicago, Ill) 分析,顯著性差異為P<0.05.
結果:
同側和對側組的頭側結果無顯著性差異(表III);頭顱正位片結果提示個別項目存在顯著性差異(表IV),相較于同側組,對側組中線-U1,∠J,∠Ocl, 和 incL6a明顯偏小, 而 Lo line-J diff, Lo line-Mo diff, 及incL6b 明顯偏大。此外兩組間無其他顯著性差異。
同側組與下頜偏斜同側區的咬合力和咬合接觸面積明顯較大(表V),雙側咬合平均壓力無顯著差異。在對側組,對側的咬合力和咬合接觸面積明顯大于同側(表VI),雙側咬合平均壓力無顯著差異。
組間比較結果顯示:
對側組與下頜偏斜相同側的咬合力明顯小于同側組,而對側組中與下頜偏斜相對側的咬合力和咬合
接觸面積遠大于同側組(表VII),此外對側組咬合力和咬合接觸面積的不對稱指數明顯小于同側組。其他指標沒有顯著性差別
在不對稱指數和下頜偏斜度間無顯著性差異(表VIII),而咬合力和∠Ocl與咬合接觸面與∠Ocl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同側組發生TMDs概率為75%,對側組為90%(表XI)。同側組關節彈響發生在下頜偏斜側概率顯著高于偏斜對側組,而偏斜對側發生彈響且開口疼痛的比率明顯低于對側組。其余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
討論
1.由于實驗中出現顯著性差異因而不是無效假設
2.矢狀向頭影測量兩組指標無顯著性差異,而正位向存在差異。這提示兩組在形態學上僅在正面存在差異。Lo line-Mo diff及∠Ocl三項指標存在顯著性差異是由于其直接代表了栓側上頜第一磨牙處的垂直高度,反映了FOP的傾斜情況。而Lo line-J及∠J存在顯著性差異提示了正面像上頜骨的不對稱。同側組上頜骨偏向同側,對側組上頜骨偏向對側,其在兩組中線-U1指標的差異性中也能體現。而LncL6指標差異提示了對側組隨下頜偏斜的牙性補償明顯較少。本研究提示FOP偏向對側的下頜骨偏斜度受下和磨牙傾斜度影響,與牙列的頰舌向傾有關。因此對側組術前正畸去代償量應比同側組少。
3.同側組偏向下頜偏斜同側的咬合力和咬合接觸面積大于對側。該結果與其他學者研究結果相同。而在對側組得出的結果相反。功能不對稱對FOP的影響比形態不對稱更大。FOP朝上方側咬合力和咬合接觸面積更大。雙側均衡的咬合力對正常的顱面生長至關重要。
4.同側組彈響僅發生在偏斜同側的概率大于僅發生在偏斜對側的概率,這與之前研究結果相同。而對側組得出的結果相反。該實驗認為形態和功能如,下頜單側偏斜及FOP的傾斜度及下頜運動軌跡可能會影響TMD的發生,此外單側咬合力對TMJ作用不均衡也是TMD病因之一。
結論
形態上:
1.盡管FOP向下頜偏斜對側傾斜,但上頜骨傾斜情況不變;
2.下頜磨牙的代償在同側組更少;
3.上頜切牙中線偏向下頜偏斜的對側。
功能上:
4.咬合力和咬合接觸面積在下頜偏斜對側更大;
5.咬合力和咬合接觸面不對稱指標在同側組更小;
6.關節彈性頻率在同側更小,對側更嚴重,而因開閉口出現的疼痛頻率也更嚴重;最后,咬合力和咬合接觸面不對稱指標與FOP相關、正位相的形態和功能特征與下頜偏斜和FOP傾斜情況有關。
來源:LilililyQi 浙一口腔正畸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