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收集
二、牙周組織檢查
三、咬合功能檢查
四、X線檢查
五、輔助診斷方法
1、系統病史
2、口腔病史
3、牙周病史
牙周病變的部位和嚴重程度
什么是導致菌斑聚集的因素?
牙周的病變能由局部因素來解釋?
是否揭示有全身性因素參與?
有合創傷的證據嗎?
咬合關系能解釋存在的合創傷嗎?
這就需要對病史的全面了解和對病變的系統檢查。
(1)第一次見面應對病人的精神狀態、性格特征、就醫態度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2)系統病史的了解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幫助醫生:
是否是系統疾病的口腔表現;
系統疾病是否影響牙周組織對局部刺激的反應;
是否存在牙周治療或用藥時需要特別注意的系統疾??;
(3)系統病史應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①目前是否患有任何系統性疾???采取了哪些治療措施?
②是否有先心、風心、高血壓、糖尿病、肝、腎等疾病史?
③是否有易出血傾向?
④是否有過敏史或易感染史?
⑤是否有嗜酒、吸煙等不良嗜好?
⑥女性還應包括月經史、是否懷孕等
1).口腔粘膜病
2).慢性根尖周炎
3).頜骨外傷及腫瘤
4).正畸治療史
3、牙周病史
主訴:如牙齦出血、牙周膿腫、牙齒松動等;
發病的時間、可能的原因、主要癥狀和治療的經過,以及過去有關該病的發生情況;
口腔衛生習慣;
要注意是否存在急性牙周膿腫,逆行性牙髓炎等需急診處理的病癥。
1、口腔衛生狀況
2、牙齦的檢查
3、牙周袋探診
4、附著水平檢查
5、牙松動度檢查
6、食物嵌塞的檢查
1、口腔衛生狀況
(1)牙菌斑檢查
直接觀察法:通過肉眼或用口鏡反觀察,或使用探針尖的側面劃過牙面,來判斷牙面及齦緣附近的菌斑和軟垢量。菌斑量少時薄而無色,應使用氣槍將牙面吹干后仔細觀察。
牙菌斑染色法:用菌斑顯示液(堿性品紅)對牙菌斑進行染色,易于觀察。
觀察并記錄軟垢和菌斑的量及分布。檢查的結果可用菌斑指數來表示,記錄于牙周檢查表。
菌斑結果的記錄也可用于菌斑控制記錄卡,每個牙分為4個面記錄,每個牙面菌斑有或無,然后計算有菌斑牙面的百分率。
菌斑百分率=有菌斑的牙面數/受檢牙面×100%
菌斑指數(plaqueindexPLI)Silnees1964年
每個牙分為頰面近中、中央、遠中和舌面4個區,分別記分。4個分值的總和除以4即為該牙的分值,各牙的分值相加除以受檢牙數即為該個體的分值。
此指數可用于所有牙的檢查,也可僅用于部分牙的檢查,在用此指數時,對有冠等修復體的牙也可進行檢查、記分。
Turesky-Glickman改良的Quigley菌斑指數
在菌斑顯示后,根據上述標準對所有牙的頰、舌側進行菌斑的評價,所有牙面菌斑記分的總和除以受檢牙面數,得出該個體的菌斑分值。
(2)牙石檢查
方法:
直接或通過口鏡觀察牙石在牙面上的覆蓋面積,并結合使用探針,在齦溝內沿牙面從遠中劃向近中,以探查齦下石情況。用氣槍將牙齦緣吹開,有助于觀察到齦下。有時在X線片上也可觀察到鄰面牙石。牙石的量可用牙石指數來表示。還應注意觀察牙石在口腔中的分布情況。
簡化口腔衛生指數
包括
軟垢指數(DebrisindexDI) 和牙石指數(calculusindex,CI)。在應用此指數時,將牙面至切緣三等分,只檢查6個牙面:16、11、26、和31的唇頰面,及36、46的舌面,用這6個牙面代表全口情況。每個牙面軟垢或牙石記分總和除以受檢牙面,即為該個體的軟垢或牙石指數分值。
(3)其他刺激物:不良修復體、食物嵌塞等。
2、牙齦的檢查:
(1)、牙齦炎癥
包括牙齦的顏色、形態、質地和出血情況:
應用指數記分法可以客觀地判斷
①牙齦指數(gingivalindex,GI)l963年提出、1967年修訂
將圍繞每個牙的牙齦分為4個區域:頰側近中、中央、遠中及舌側邊緣齦,分別記錄這4個區域的炎癥情況。將每個牙的4個記分相加除以4,即為該牙的分值。將各牙分值相加,除以受檢牙數,為該受檢查者的分值。可用牙齦指數評價全口牙,也可用于評價一組牙。
②改良出血指數(bleeingindex,BI)
用牙周探針輕探入齦溝或袋內,取出探針30秒后,觀察有無牙齦出血及其出血量。
③探診出血(bledingonprobing,BOP)
探針后有無出血,記錄為BOP陽性或陰性
如果BOP陽性位點比例很高,則表明炎癥并未控制,疾病仍在進展。
(2)牙齦緣的位置
牙齦緣的位置受生理和病理改變的影響,正常生理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結合上皮根向移位,牙齦緣的位置也發生相應根向移位。
(3)牙齦色澤的變化
原因:
局部炎癥
全身因素
吸煙
重金屬著色
牙齦黑色素沉著
白色病損
3、牙周袋探診
工具:牙周探針。其頂端為鈍頭,頂端直徑約0.5mm,探針上有刻度。
探診技術:
A.握持探針的方法為改良握筆法
B.探診時要有支點,可以是口內支點,也可以是口外支點。
C.探入時探針應與牙體長軸平行,頂端緊貼牙面,避開牙石,直達袋底。
D.探入力量要輕,約為20-25g。
E.以提插方式移動探針,如“走步”樣圍繞每個牙的每個牙面進行探查,以發現袋最深的部位及袋的形態。
F.在探查鄰面時,要緊靠接觸區處探入,探針可稍傾斜以便能探入接觸點下方的齦谷處。
G.全口牙齒探診時,要按一定順序進行。
探查的內容及結果
探診深度:測量袋底至齦緣的距離,即為探診深度,以mm為單位記錄。
每個牙記錄六個部位:頰側近中、中央、遠中及舌側近中、中央、遠中位點。也可根據條件和需要,只記錄每個牙最探的位點。
牙周袋的檢查目的:
A.牙周袋的深度,袋的形態和范圍、根分叉有無受累
B.齦下牙石的多少及分布
C.有無根面齲
D.探診出血情況及膿性分泌物
牙周袋的檢查應注意以下幾點
A.支點要穩,探針要緊貼牙面;
B.用力要適當;不能引起疼痛和損傷
C.探針要與牙體長軸一致,檢查鄰面牙周袋時,牙周探針靠著接觸點。
D.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每個牙測定6個點
4、附著水平檢查:
附著喪失(attachmentloss,AL):測量袋底至釉牙骨質界的距離的距離。測量時分步進行。
5、牙松動度檢查
方法:用牙科鑷夾持牙齒做頰舌、近遠中及垂直方向的移動
臨床上將牙松動度的增加分成三度記錄:
I度:1mm以內或頰舌向松動
Ⅱ度:頰舌向及近遠中向移動,動度1-2mm
Ⅲ度:頰舌向及近遠中向、垂直方向移動,動度>2mm
6、食物嵌塞的檢查
取一段牙線,兩頭分別饒在左右手指上,用拇指按抵牙線穿過接觸區,如能無抵擋地通過表明無接觸點,如不容易通過,表示有觸點。
合及咬合功能的內容
牙列的完整、中線的位置、覆合、覆蓋度、牙齒排列;
牙齒有無過度的不均勻磨耗、小平面等;
前伸及傾向運動過程中有無早接觸或合干擾。
檢查方法
1.視診:有合創傷的牙齒常有不規則的齦退縮、齦裂、齦緣突等,一些明顯松動的牙齒在做咬合運動時可見到明顯的動度和牙齦短暫的蒼白。
2.捫診:用單手指指腹縱向或橫向捫其上頜牙齒的唇頰面,令患者做咬合運動,術者可感覺到早接觸或合干擾的牙齒有較大的動度和振動感
3.蠟片法:用特制的紅蠟片在火焰上烤軟后放在被檢查牙的合面,讓患者做正中合的咬合,待蠟片冷卻后取下檢查。若有早接觸,該處蠟片變薄,透明或被咬穿
4.咬合紙法
5.研究模型:對咬合情況復雜或幾個區都有合創傷者,可取上下合模型,放在合架上全面檢查。
通過X線片了解牙槽骨的情況、牙周膜及牙根的情況等。牙周病常用的X線片為根尖片、合翼片、全頜曲面斷層片。
X線片投照質量、牙及牙槽骨影響在X片上的重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結果的準確性,因此應結合臨床檢查進行判斷。X線檢查不能代替臨床檢查。
觀察內容:
(1)牙槽骨高度
正常:骨嵴頂位于釉牙骨質界的根方1-2mm。
牙槽骨吸收(牙槽骨喪失):骨嵴頂距釉牙骨質界的距離超過2mm;牙槽骨吸收的程度以牙根長度為標準,記錄牙槽骨吸收占根長的1/3、1/2、2/3,或分度記載。
Ⅰ度:牙槽骨吸收在牙根的頸1/3以內
Ⅱ度:牙根根長1/3<牙槽骨吸收牙根<牙根根長2/3。
Ⅲ度:牙槽骨吸收占牙根長的2/3以上。
(2)骨吸收的分布:注意觀察骨吸收在全口不同區域牙的分布情況,這是重要的診斷指征。
(3)牙槽骨吸收方式:水平吸收、垂直吸收。
(4)骨硬板情況:正常時骨硬板清晰而有連續性。牙周炎、牙合創傷等可有骨硬板連續性中斷、模糊或消失。靜止期或適應性強者骨硬板可有增厚。
(5)牙槽骨密度:應注意觀察牙槽骨密度情況。牙槽骨密度降低,說明有牙槽骨吸收變化。
(6)牙槽骨嵴頂情況:觀察牙槽骨嵴頂的形態、密度、及骨硬板影像是否存在。如前牙牙槽嵴頂變平或凹陷、后牙牙槽嵴頂凹陷呈杯狀或角形吸收、嵴頂區密度減低、骨硬板影像模糊或消失,都說明牙槽骨已有吸收或破壞。
(7)骨小梁:觀察骨小梁的密度及排列方向。
(8)牙周膜間隙:正常時牙周膜間隙均勻而窄,寬度為0.18-0.25mm。牙周炎、牙合創傷等情況下牙周膜間隙增寬。
(9)根分叉病變:觀察根分叉區牙周膜間隙有無增寬、骨硬板是否連續、骨的密度、有無透影區。
(10)其他:還應注意觀察牙冠、牙根的形態、鄰面牙石的影像,有無牙根的吸收、縱裂,及其他牙體、根尖周及頜骨的病變。
傳統的診斷通常用的是物理學評價方法,不能完全反映出疾病的內涵變化。隨著相關學科的迅速發展,牙周病的一些新的輔助診斷方法對于揭示疾病的本質、優化治療計劃、評價療效和在維護期的監測具有重要意義。
1、微生物學檢查
培養技術
涂片檢查(暗視野顯微鏡檢查和剛果紅負性染色法)
免疫學技術
DNA探針
PCR
酶為基礎的檢測等。
2、壓力敏感探針
這類探針是通過電子裝置來恒定地控制探診的力量,以保證每次檢查時均使用統一的壓力,可以避免因壓力差異所造成的探診結果的誤差,因而重復性好。如Florida探針、Aladbama探針
3、牙X線片數字減影技術(DSR)
DSR的特點是定位投照,即X線球管、被照牙及X線片三者的相對位置恒定,從而使投照角度和距離固定,通過計算機輔助處理并自動減影,最終顯示出骨量的微細變化。它克服了普通X線技術所拍的牙片因其投照角度、曝光、沖洗條件等的不一致而造成的重復性差、不易進行比較的缺點,因而成為牙周病診斷和治療中準確而靈敏的觀察牙槽骨變化的客觀手段。
4、合力計
合力計是通過受試者緊咬傳感器,其壓力信號通過放大,由示波器、描圖儀等輸出牙合力值。一般所測的均為最大合力值
5、齦溝液檢查
齦溝液是牙齦的滲出液,其成分來源于血清和牙齦結締組織局部。正常齦溝內液量極少,炎癥時不但液量增加,而且其成分也發生變化。對齦溝液的成分和量的檢測,對于牙周炎的診斷、療效的觀察和預測疾病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可作為牙周診治中的輔助手段。
6、基因檢測
近年的研究發現,某些類型的牙周炎可能與遺傳相關。某些基因的多態性與炎癥的免疫反應密切聯系。對炎癥介質及其他成分的基因多態性的檢測,可能早期預測個體對牙周炎的易感性,目前尚處于初步研究階段
1.FcRvⅡA和FcRyⅢB基因多態性
2.調節IgG2產生的基因
3.IL-1基因簇
4.影響PGE2合成的基因多態性
5.TNF基因簇
6.維生素D受體基因
7、牙動度儀
測量松動度較為可觀,重復性好
來源于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