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適用的成功之道是:抓住趨勢,發揮優勢。
抓住社會需要的趨勢,發揮個人的性格天賦優勢。
抓住趨勢
這些年大家熱議的《異類》一書,統計得出一個驚人結論:大部分的IT英雄出生于上個世紀50年代,包括:喬布斯、比爾·蓋茨、Oracle老板埃里克森, Sun公司創始人麥克尼利、Google董事長斯密特。
因為,全世界第一臺個人電腦是1975年誕生的,50年代出生的美國人,80年代時20多歲,正值科技創新的黃金年齡,正好趕上個人電腦業興起的浪潮。
如果出生太早,IT革命來臨時,年過30,家庭負擔太大,機會成本增多,不敢放手一搏。如果出生太晚,來不及積累足夠電腦方面的才干。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經歷了四波財富浪潮:
第一波從改革開放到上世紀90年代,這一代崛起的富豪都是以中國短缺的商業產品起家,以制造業起家;
第二波是90年代末持續到現在,地產財富浪潮,中國的城鎮化和房地產市場化;
第三波財富是互聯網財富浪潮,馬云、馬化騰、李彥宏等人,都抓住了互聯網這個最大的風口;
第四波財富浪潮正在到來,最大的風口是人工智能。
所以,抓住社會需要的趨勢,是成功的關鍵。所謂“時勢造英雄”。
這就是“趨勢理論”。
選擇熱門職業,就是抓趨勢、趕風口。
但是你會發現,很多看到趨勢、趕上風口的人卻在競爭中敗下陣來,成了炮灰 (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年齡是2.97年) 。
為什么呢?
就是因為忽視了另一個成功之道——世界著名的“優勢理論”。
發揮優勢
“優勢理論”認為:
在外部條件給定的前提下,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在于能否準確識別并全力發揮其天生優勢——天賦和性格。
只要你識別和接受自身的天賦和性格,配以必要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尋找需要你所具備天賦和性格的崗位,持續地使用它們,并堅持下去,就有望成功,有望建立幸福的人生。
成功人士是不是一開始就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呢?
很多沒有。
他們多數是嘗試過多種職業后才找到適合的職業。如:魯迅,在日本留學時是學醫的。
有的人跟著興趣走,一開始就遇到了適合的職業,或經歷許多曲折,終于找到了適合的職業。
人的一生會產生很多興趣,不同時期的興趣不同。有興趣的職業,不一定是適合的職業。
他跟著走的這個興趣如果恰好是根源于自己的性格天賦的興趣,才會成長快,才能取得大的成就。
有的人是看到了一個趨勢,然后就堅持一直走下去。然后成功了。
抓趨勢、趕風口的人很多,為什么就是那些少數的人成功了呢?
許多人也很努力、也很能堅持。
一個重要原因是那些少數人既抓住了趨勢,又在趨勢領域找到了自己的優勢。
更多的人看到了趨勢、并抓住了趨勢,卻在競爭中敗下陣來。
因為一直沒有在趨勢領域找到自己的優勢。
這些趨勢、風口再大,都與他們無關。
現在大家都知道互聯網行業是風口,編程的收入高。
但編程需要一定天賦。
有人一個月就學會了,有人培訓課程結束了,還不敢獨立編程。程序員在工作中還要不斷學習使用編程技術、工具。假如沒有天賦,做起來會很痛苦,而且編程語言幾年就會被淘汰,年輕的程序員更有學習和精力的優勢,所以IT界流行的說法是:程序員30歲就老了。
所以,編程如果沒有天賦,30歲以后就有被淘汰的危險。
那些少數的人成功的確是運氣好,趕的風口、趨勢領域剛好自己有優勢。
當然,也有很多人很有優勢,但沒有趕上風口,也就沒那么成功。
如果我們有意識地運用“趨勢理論”和“優勢理論”,既抓住趨勢,又發揮優勢,成功指日可待。
這就是科學的職業規劃。
科學職業規劃,成功的把握才大,才不會碰運氣。
是先尋找趨勢、再尋找優勢呢?
還是先尋找優勢,再尋找匹配的趨勢呢?
正確的方法是先明確自己的性格天賦優勢,再尋找匹配的趨勢領域。
但是,我們常常不知道、不明確自己的性格天賦。
所以,也可以先尋找趨勢,再在趨勢領域試錯、發現并發揮自己的性格天賦優勢。
如果發現自己沒有優勢,趕緊轉換跑道,找到自己有優勢的趨勢領域。
然后專注、堅持做下去。
只要這一行有長期發展的前景,就不要追逐其它的風口。
就像華為
中途,做房地產本可以爆發。
中途,做互聯網本可以爆發。
中途,做資本運作本可以爆發。
但任正非不為其所動,他就死磕通信:
“華為就是一只大烏龜,二十多年來,只知爬呀爬,全然沒看見路兩旁的鮮花,不被各種所謂的風口所左右,只傻傻地走自己的路。”
于是,才有了今天的華為。
只要遵循這兩個成功之道,成功就不是只屬于少數運氣好的人,而會涌現出很多在不同領域成就自己的人。
來源:原創 MBTI職業規劃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