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光滑結構的純鈦種植體進入市場的歷史比任何類型的種植體都要長,良好的種植成功率取決于局部的骨質與骨量。臨床病例研究報道顯示,在Ⅳ類骨或骨移植部位的種植體具有較高的種植失敗率,但在這類骨中,表面粗糙的種植體可獲得較高的種植體-骨表面接觸比率。
一、種植體的表面處理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有研究機構嘗試通過在種植體表面附加一些新型材料來改善種植體的表面特性:如鈦漿噴涂(TPS)或羥基磷灰石(HA)涂層,此外,還有一種直接在種植體表面采用噴砂、酸蝕的表面處理方式,上述這些改變種植體表面特性的方式,皆是基于在結構上和表面結構特性上的一些新理念,旨在改善骨結合質量、增加種植體表面積。
1、加成法表面處理
采用TPS噴涂或HA涂層技術改變種植體表面的特性的方法,是一種附加式處理工藝,其最終目的均是設法使種植體與骨之間的結合在物理及生物學方面更加理想化。
HA涂層與TPS噴涂種植體的粗糙表面有可能暴露,這使細菌、菌斑很容易在局部積聚。這類種植體在制作過程中出現的微小的缺陷也可增加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率。
2、減除法表面處理
減除法表面處理是一種采用噴砂及酸蝕技術在種植體表面減除微粒,從而在其鈦金屬表面形成一種不規則的工藝。減除法處理方式可增大種植體的表面積而不至于因為在種植體表面附加微粒狀物質而受到污染。采用此工藝處理后,商業純鈦表面得以保存。表面污染及微粒播撒到周圍組織的可能性非常低。這種機械處理方法還可能破壞種植體表面螺紋結構的精確性。相比之下,經酸蝕處理的種植體表面結構因無機械性制備過程,因而受污染的可能性非常低。
二、Osseotite種植體新穎的表面結構設計
雖然,種植體粗糙表面結構有利于骨細胞的黏附和固定,然而大量的研究發現,表面粗糙的種植體容易引起局部黏膜炎癥及種植體周圍炎。在對表面結構為光滑的種植體的長期臨床研究中發現,光滑面結構的種植體具有非常好的周圍軟組織相容性。
為解決與骨組織結合同樣重要的軟組織相容性問題,由此而引入了一種新型表面結構設計的種植體(混合設計),這類種植體的冠向部分為從頸緣至第三級螺紋的區域,該部分為光滑面結構;從第三級螺紋開始至種植體根方的表面為酸蝕粗糙結構,這種結合了兩種表面結構特點的綜合性設計,使這種新型種植體既有光滑面結構的良好的軟組織相容性特點又有酸蝕粗糙面所特有的可增強骨結合效果的特性。
1、混合設計的種植體的優點
該類新型種植體的表面結構設計優點如下:
①增加了種植體/骨結合面的概率
②增加了種植體脫位所需的扭矩
③避免了種植體表面所可能受到的污染
④無需在種植體表面附加涂層
⑤消除了微粒雜志釋放到組織中的危險,同時也避免了種植體表面表面層的腐蝕和降解
⑥種植體周圍良好的軟組織相容性
2、理想的骨愈合
種植體準確植入后,它的周圍與骨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種植體與骨之間成功的骨結合效應依賴于在種植體/骨界面上組織的愈合類型。
來源于北京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