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確保種植體植入后與口腔軟硬組織形成良好的生物結合,提高種植體的成功率,在種植手術過程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種植體初期穩定性原則
初期穩定性指種植體植入種植窩內后與骨壁緊密貼合,固定于其中穩定不動的狀態,是實現種植體骨結合的基本條件。反之會導致種植體界面間結締組織形成,骨結合失敗。因此,我們需注意以下幾點來提高種植體的初期穩定性。
1、規范制備窩洞 術中應按照既定次序使用先鋒鉆、擴孔鉆及攻絲鉆等逐級制備種植窩洞,確保種植窩洞形態與種植體一致,直徑比種植體略小。注意操作手法的輕柔準確,避免窩洞形態不規則或者直徑變大。
2、保護骨皮質 缺牙區牙槽嵴不平整時可以進行局部牙槽嵴修整,但應盡量少磨除皮質骨,尤其對于骨皮質較薄的患者,以免影響種植體的穩定性。
3、骨擠壓技術的應用 對于第Ⅳ類骨質的病例(骨皮質薄、骨小梁疏松),可采用骨擠壓技術來提高種植體周圍骨質的密度,以提高種植體的初期穩定性。
二、微創原則
任何外科手術都離不開微創原則,種植手術同樣如此,尤其當鉆頭溫度超過47℃,維持30秒便可造成骨細胞的不可逆性熱損傷,因此術中需要特別注意微創原則。
1、防止骨組織的熱損傷 首先要確保鉆頭的鋒利,其次要根據鉆頭的種類和直徑合理控制鉆速,第三要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并采用提拉式操作鉆孔以確保降溫效果。
2、減少對軟組織的損傷 軟組織盡量采用銳性分離,避免不必要的翻瓣和顯露,防止黏膜過度剝離影響局部血供,同時盡量縮短手術時間,以降低術后疼痛及腫脹等不良反應。
3、防止損傷鄰近重要解剖結構 術前應根據X線檢查結果確定治療方案,術中嚴格按照術前設計的位置、方向和深度制備種植窩,避免傷及鄰牙牙根,上頜前部需注意勿傷及鼻底黏膜及鼻腭管,上頜后部需避免穿通上頜竇底黏膜,下頜后部需避免傷及頦孔與下牙槽神經,最好與神經管保持2mm的安全距離。另外,有些患者還需注意下頜骨倒凹,防止側穿后導致的口底血腫甚至窒息
三、無菌原則
口腔內環境無法徹底消毒,因此牙體種植手術切口屬于三類切口,且涉及外源性植入,屬于感染風險較高的情況,所以應當特別注意避免術中的各種污染。實際臨床工作中,牙種植手術應當遵循無菌手術的原則以盡可能降低手術后感染的風險。
來源于北京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