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口外高頻考點(2)!!
第六章 口腔頜面部腫瘤
1、考點:舌部腫物活檢方法
吸取活檢和細針穿刺活檢很少采用,它們一般適用于深部腫物活檢;冰凍活檢一般適用于惡性黑色素瘤;切除活檢一般適用于較小的腫物或潰瘍,對于較大的舌部潰瘍一般采取切取活檢。
2、考點:鱗狀細胞癌的化療方案
對于鱗狀細胞癌的單藥化療中,平陽霉素是首選,環磷酰胺、氟尿嘧啶、長春新堿、氮芥等大部分適用于聯合用藥,而且不適用于鱗狀細胞癌。
3、考點:頜面部鱗狀細胞癌的遠處臟器轉移部位
頜面部鱗狀細胞癌常見遠處轉移部位是肺轉移,腹腔的惡心腫瘤常見肝、腎轉移。
4、考點:頜面部囊中的鑒別診斷
甲狀舌冠囊腫常發生在頸部中線部位,鰓裂囊腫常發生在頸側部,皮樣囊腫和表皮樣囊腫可以發生在頜面部,但是它們和皮膚不粘連,只有皮脂腺囊腫和皮膚粘連而且中央可以見到黑色小凹點。
5、成釉細胞瘤在X線片上典型表現
成釉細胞瘤在X線片上可表現出單房型、圓形或卵圓形,骨質膨脹,骨密質消失,鄰牙被推移位或脫落。但最典型表現是呈多房型,房差懸殊,邊緣呈切跡狀,可含牙或不含牙,牙根呈鋸齒狀吸收。單房型、圓形或卵圓形常見為牙源性囊腫。
6、考點:口腔頜面部囊腫的發生和分類
頜骨囊腫分牙源性囊腫、面裂囊腫、外滲性囊腫。始基囊腫應屬于牙源性囊腫,是發生于造釉器發育早期階段、牙釉質和牙本質形成之前。血外滲囊腫和外傷有關系,潴留囊腫常發生在軟組織內,面裂囊腫是各個突起融合時異常引起的囊腫。
7、考點:囊性淋巴管瘤臨床表現
囊性淋巴管瘤的臨床表現應是好發于兒童及青少年,主要發生頸部、鎖骨上,表面皮膚正常,柔軟有波動感,透光試驗陽性,穿刺可吸收透明、淡黃色水樣液體,鏡檢有淋巴細胞。有可壓縮性,體位移動試驗陽性是血管畸形臨床特征,這也是與囊性淋巴管瘤與其他腫瘤重要鑒別點之一。
8、口腔頜面部有些囊性腫瘤可穿刺吸出囊液,內出血時,可含血性液體;有些腫瘤如神經鞘瘤生長到一定程度發生液性病時,也可穿刺吸出血性液體,這些血性液體不能凝固。含血液的腫瘤如血管瘤穿刺吸出的液體基本為新鮮血液,可凝固。
9、考點:皮膚癌常發生的組織類類型。
面部皮膚癌主要有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其中又以基底細胞癌較多見,基底細胞癌較鱗狀細胞癌惡性程度低,一般不發生區域性淋巴結轉移。
10、考點:成釉細胞瘤的生物行為。
成釉細胞瘤的生物學行為不是惡性腫瘤,不發遠處轉移,不經常感染和出血,但是它有局部浸潤性生長的特點,所以手術切除時要做適當擴大。
11、考點:為舌癌好發部位。
舌癌是最常見的口腔癌之一。其最好發部位為舌中1/3側緣,這與尖銳牙尖、不良修復體等有一定關系,其次是舌腹、舌背、舌尖。
12、考點:牙源性角化囊腫的生物學行為。
牙源性角化囊腫是典型的牙源性囊腫,其特點之一是較易復發,原因是囊壁薄,可能存在多個病灶,多囊,囊壁上有子囊等。
13、考點:骨纖維異常增殖癥常見的典型X線表現。
骨纖維異常增殖癥是較具有特征的骨病變,其X線表現也有一定的特點,多為邊界不甚清的毛玻璃狀,有時與骨化纖維瘤難以鑒別,但同其他骨病變的X線表現上較易區分。日光放攝影是骨肉瘤的X線特點,不規則骨破壞是惡性腫瘤的特點,單囊陰影是頜骨囊中的特點。
14、考點:腮腺內腫物診斷方法。
耳垂下腮腺內包塊的診斷一般不采用創傷性診斷,診斷不明確的可以手術當中快速冰凍活檢,不應該術前切開病檢。
15、考點:腺淋巴瘤的臨床診斷方法
沃辛瘤又名腺淋巴瘤,腺淋巴瘤的特點有锝99核素濃集現象。
16、考點:腮腺腺淋巴瘤的治療原則
腮腺內腺淋巴瘤是良性腫瘤,在耳垂下的腺淋巴瘤可以在正常組織內手術切除腫瘤和腮腺尾葉即可,不用做放療、化療和全腮腺切除。
17、考點:癌和肉瘤的組織學來源
頜面部癌和肉瘤最根本的區別是組織學來源,癌來源于外胚層,而肉瘤來源于間葉組織,在臨床癥狀、生長方式、發病年齡上沒有根本區別。
18、考點:囊腫發生來源
甲狀舌管囊腫是甲狀腺發育時產生的發育性囊腫。如甲狀舌管不消失時,有殘存上皮分泌物聚積可形成先天性甲狀舌管囊腫。
19、考點:惡性腫瘤無瘤操作原則
口腔癌無瘤手術原則要求整塊切除癌腫
20、考點:舌下腺囊腫穿刺物的特點
牙源性囊腫的穿刺液常為淡黃色、褐色;腫瘤中心液化出血的穿刺液常為不凝固的血性液體;只有黏液囊腫的穿刺液為清亮的黏液。
21、考點:上頜竇癌的治療方案
在口腔癌中,均采用手術治療為首選的治療方法,但是上頜竇癌可以術前放療,提高術后效果。
22、考點:含牙囊腫的發生
含牙囊腫又稱濾泡囊腫,囊腔內可含有發育不同階段的牙,牙冠朝向囊腔,囊壁通常連于牙冠與牙根交界處,單房多見。
23、考點:舌下腺囊腫口外型內容物
頜下腺囊腫、淋巴管瘤、淋巴結炎和多形性腺瘤穿刺均不是清亮黏稠液體,只有舌下腺囊腫內容物是清亮的黏稠液體。
24、考點:舌癌的淋巴結轉移途徑
舌癌的淋巴結轉移常在同側,當腫瘤擴大到舌的對側時,才可能有對側淋巴結轉移,舌根癌的淋巴轉移一般在頜下和頸深淋巴結。
25、考點:中央型頜骨癌的臨床表現
頜骨中心性惡性腫瘤常造成頜骨邊界不清的破壞,下唇麻木,牙齒松動。良性腫瘤和炎癥一般不會有下唇麻木癥狀。
26、顳下窩腫瘤活檢方法
顳下窩腫瘤位置很深,鉗取和脫落細胞檢查不可能,切取和冰凍切片會在手術當中造成腫瘤擴散和損傷,細針吸取細胞學檢查不但能獲得腫瘤組織而且創傷小。
27、考點:腭部腫物鑒別診斷
腭部多形性腺瘤可以為結節狀,表面黏膜顏色正常;黏液囊腫有液波感;海綿狀血管瘤有壓縮性;炎癥有疼痛;黏液表皮樣癌可以是實質性,表面黏膜呈淺藍色。
28、考點:頸部囊性腫物內容物
鰓裂囊腫穿刺液常為渾濁的,尤其是伴有感染時;頜下腺囊腫和舌下腺囊腫口外型不會有感染增大等消長史;甲狀舌管囊腫位于頸部中線處;囊性水瘤觸診囊性感明顯,穿刺液為透明、淡黃色水樣清亮液體。
29、考點:囊腫的性質
液體在體內的異常存積范圍太廣,比如胸水;含液體的腫瘤和腫瘤液化有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囊腫為非真性囊腫,因為它沒有腫瘤的轉移、破壞等特點。但常具有腫瘤的某些生物學特征和臨床表現。
30、考點:下頜骨缺損的修復方法
一般取第九肋骨修復下頜骨,這樣對胸廓的損傷小。
31、考點:牙齦瘤的發病原因
牙齦瘤的常見原因是機械刺激及慢性炎癥刺激形成的反應性增生物,因其無腫瘤特有的結構,故非真性腫瘤。偶爾有家族史,偶爾也有長期服藥史和激素代謝紊亂。
32、考點:口腔癌的發病率
在口腔癌統計中,惡性腫瘤在我國以舌癌、頰黏膜癌、腭癌、上頜竇癌等常見,唇癌特別是顏面皮膚癌較少。
33、考點:成釉細胞瘤的X線特征
骨纖維異常增殖癥沒有多房型改變;含牙囊腫及根尖囊腫為單房型;牙源性角化囊腫沒有蜂窩狀改變。
34、考點:淋巴管瘤的臨床表現
頰部鱗狀細胞癌是黏膜表面菜花樣改變和潰爛;良性腫瘤伴感染、特異性感染、腺上皮惡性腫瘤表面黏膜沒有水皰樣改變。
35、考點:牙齦癌的治療原則
牙齦癌患者,僅有牙槽突骨質破壞,沒有發現頸部淋巴結轉移,所以手術做原發灶的擴大切除,頸部淋巴結為NO,所以做功能性頸淋巴結清掃。
36.考點:舌下腺囊腫的手術治療方法
舌下腺囊腫手術,一般要摘除舌下腺,以防復發,因為它是潴留囊腫所以可以不摘除囊壁,對于口外型舌下腺囊腫,可全部切除舌下腺后,將囊腔內的囊液吸收凈,在下頜下區加壓包扎,而不必在下頜下區做切口摘除囊腫。
37、考點:成釉細胞瘤的生物學行為
成釉細胞瘤在下頜骨內沒有包膜,邊界不清楚,局部侵襲生長,易復發,所以它是臨界瘤。
38、考點:腺淋巴瘤的手術原則和發生機理
腺淋巴瘤的發生是淋巴組織錯位生長在腺體里,為了防止復發,應該摘除腺體內的淋巴結。
39、考點:頜骨中樞性血管瘤的治療方法
頜骨中樞性血管瘤血供非常豐富,大部分為動脈型,硬化治療效果差,立刻手術切除下頜骨也會造成大出血壓迫止血效果也不佳,只有術前動脈栓塞后再手術效果好。
40、考點:含牙囊腫的治療方法
含牙囊腫為良性腫物,一般囊腫刮治術可以治愈。
41、考點:頜骨較小成釉細胞瘤的手術治療
因成釉細胞瘤有局部浸潤周圍骨質的特點,故手術治療時不應施行刮除術,須將腫瘤周圍的骨質至少在0.5mm處切除,以防止復發。
42、考點:口腔癌活檢方法
切取活組織檢查適用于表淺或有潰瘍上的腫瘤,口腔牙齦癌常見于潰瘍型,故一般先做腫物切取活檢,明確診斷。
43、考點:囊性水瘤的內容物
淋巴管畸形中的大囊型稱為囊腫或囊性水瘤,囊性水瘤的內容物為淋巴液,所以呈淡黃色、清亮。
44、考點:淋巴管瘤的臨床好發部位
淋巴管瘤的好發部位一般在頰、舌、唇、頸部,腭部少見。
45、植物抗癌藥物常用的有長春新堿、長春地辛、羥基喜樹堿以及紫杉醇等;代謝類抗癌藥物常用的有甲胺蝶呤、氟尿嘧啶等;細胞毒素類抗癌藥物主要是氮芥、環磷酰胺等;抗生素類常用的有博來霉素、平陽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等;激素類常用的為腎上腺皮質激素類。
第七章 涎腺疾病
1、考點: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手術治療原則
腮腺多形性腺瘤為臨界性腫瘤,包膜不完整,如行單純摘除術易造成術后復發,而應作腫瘤包膜外正常組織處切除。腮腺腫瘤應保留面神經,下頜下腺腫瘤應包括下頜下腺一并切除。
2,考點: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遠處轉移發生率
口腔頜面部易發生遠處轉移的腫瘤主要有:涎腺的腺樣囊性癌、黑色素瘤、骨肉瘤、纖維肉瘤等。鱗狀細胞癌主要是區域性的淋巴結轉移。腺樣囊性癌是造成血行轉移的主要原因,轉移率高達40%,為頜面部惡性腫瘤轉移率最高的腫瘤之一,轉移部位以肺部最多見。
3、腮腺腫瘤處高度惡性腫瘤以外,如果腫瘤與面神經無粘連,應盡可能保留面神經,并盡量減少機械損傷。如果與面神經有輕度粘連,但尚可分離,也應盡可能保留,術后加用冷凍活放射治療;如果術前已有面癱,應犧牲面神經。唾液腺惡性腫瘤的頸淋巴結轉移率不高。如懷疑有淋巴結轉移者,應行治療性頸淋巴清掃術。
4、考點:涎腺腫瘤的輔助檢查
腮腺和下頜下腺腫瘤禁忌活檢,因為無論良、惡性腫瘤,均有發生瘤細胞種植的危險。因此對于腮腺區腫物不宜進行的檢查時切取活檢術。
5、考點:腮腺淺葉腫瘤的手術治療方法
腮腺腫瘤手術中,腮腺淺葉腫瘤手術根據情況可以摘除腫瘤和腮腺淺葉或全部,要做面神經解剖,一般不做術前導管注射美藍。
6、考點:兒童復發性腮腺炎診斷及治療方法
多飲水,按摩腺體,保持口腔衛生,必要時抗感染治療。本病多發生于患兒,兒童期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易發生逆行性感染,待患兒發育成熟后可以自愈。因此,對此病應采用保守治療。
7、考點:急性化膿性腮腺炎的致病菌
急性化膿性腮腺炎的病源菌是葡萄球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少數是鏈球菌,而肺炎雙球菌、奮森螺旋體少見。
8、涎石病是在腺體或導管內發生鈣化性團塊而引起的一系列病變。85%左右發生于下頜下腺,偶見于上唇及唇頰部的小唾液腺,舌下腺很少見。因下頜下腺導管自下向上行走行,腺體分泌液逆重力方向流動。導管長,在口底后部有一彎曲部,導管全程曲折,這些解剖結構均是唾液易于瘀滯,導致涎石形成。
9、考點:舍格倫綜合征的治療
舍格倫綜合征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現為外分泌腺的進行性破壞,導致黏膜及結膜干燥,并伴有各種自身免疫疾病征。該疾病治療主要為對癥治療,眼干可用0.5%甲基纖維素滴眼,口干可用人工唾液濕潤口腔,也可用免疫調節劑,如胸腺肽等。如診斷結節型舍格倫綜合征或單發病變,腺體破壞嚴重、繼發感染明顯者才可考慮手術切除腺體防止惡性變。
10、下頜下腺涎石確診應作X線檢查,下頜下腺涎石投照下頜橫斷頜片及下頜下腺側位片,前者適用于下頜下腺導管較前部的涎石,后者適用于下頜下腺導管后部及腺體內的涎石。
11、腺瘺是指唾液不經導管系統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頰部,因腮腺位置表淺,左腮腺區切割很容易導致左側腮腺腺體及包膜的破壞,從而形成腺瘺。
12、考點: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病因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大多數有局部原因引起,如智齒萌出、不良修復體等造成導管口、頰黏膜損傷、引起瘢痕而造成導管口的狹窄。少數導管結石或異物引起。
13、考點:不同腮腺疾病的造影表現
舍格倫綜合征為主導管擴張,邊緣不整齊呈羽毛狀,末梢導管彌漫,散在的點狀擴張;阻塞性腮腺炎為主導管擴張呈臘腸狀,分支導管擴張;兒童復發性腮腺炎為主導管形態正常,分支導管數目較少,末梢導管點狀擴張8年后復查末梢導管點狀擴張完全消失。
14、考點:特殊檢查的應用
玫瑰紅染色又稱為四碘四氯熒光素染色,用一滴1%四碘四氯熒光素滴入眼結膜囊內,隨即以生理鹽水沖洗,可在暴露的瞼裂角膜部位發現鮮紅的染色,是角膜上皮干燥狀態的典型表現。
15、急性化膿性腮腺炎主要由于嚴重的全身性疾病、代謝紊亂,如膿毒血癥、腹部大手術后引起的患者機體抵抗力降低,且因高熱、脫水、進食減少及咀嚼功能下降,唾液分泌也相應減少,機械性沖洗作用降低,口腔內致病菌逆行侵入導管。
16、考點:舍格倫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其中唾液腺大為其臨床表現之一,腫大以腮腺最為常見,也可伴下頜下腺、舌下腺及小唾液腺腫大。多為雙側,也可單側發生。腮腺呈彌漫性腫大,邊界不明顯,表面光滑,與周圍組織無粘連。
17、考點:涎腺炎的感染途徑
唾液腺炎主要原因是全身抵抗力下降,唾液腺分泌減少,機械性沖洗作用降低,導致口腔內致病菌逆行侵入導管,而引起的炎癥。
18、考點:涎腺黏液表皮樣癌的臨床表現
涎腺黏液表皮樣癌在大涎腺多見于腮腺,小涎腺多見于腭腺。高分化黏液表皮樣癌臨床上與多形性腺瘤相似,生長緩慢,淋巴結轉移率低,預后佳。低分化黏液表皮樣癌生長迅速,與正常組織界限不清,活動度差,不少病例見頸淋巴轉移。無論高分化或低分化黏液表皮樣癌很少血行轉移。
19、涎腺造影技術用于檢查涎腺的慢性炎癥、腫瘤、涎瘺以及涎腺周圍組織病變是否已侵入腺體與導管,并決定病變位置和性質。就目前觀點來說涎腺造影技術用于涎腺慢性炎癥、涎瘺、舍格倫綜合征最好。涎腺腫瘤用B超或CT檢查與診斷更確切。對于急性炎癥應視為禁忌,因易引起感染擴散,同時造影操作會給患者增加痛苦。
20、考點:涎石病的臨床特點
涎石病患者性別無明顯差異,可見于任何年齡,但以20~40歲的中青年為多見。病期短者數日,長著數年甚至數十年。小的涎石一般不造成唾液腺導管阻塞,無任何癥狀。導管阻塞時則可出現排唾障礙及繼發感染的一系列癥狀及體征,如:進食時腺體腫大疼痛、導管口黏膜紅腫溢膿、觸診可及硬塊并有壓痛、涎石阻塞可引起腺體繼發感染。
第八章 顳下頜關節
1、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保守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咬合導板治療、封閉治療及正畸治療。其中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咬合導板治療、封閉治療均為可逆性的,調頜、正畸治療為不可逆性的。
2、顳下頜關節外強直常見病因為軟組織或肌肉損傷所產成的瘢痕,患者常有嚴重創傷史、感染史或不正確的外科手術史。鼻咽部、顳下窩腫瘤放射治療后,頜面軟組織廣泛纖維性變。
3、(1)翼外肌痙攣封閉方法:2%普魯卡因2~3ml行翼外肌封閉,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
(2)翼外肌功能亢進封閉方法:0.5%或1%普魯卡因5ml作翼外肌封閉,每日1次,5~7次為一療程。
(3)關節盤后區損傷封閉方法:潑尼松龍0.5ml加入2%利多卡因0.5~1ml,注射與髁突區及關節上腔。每5~7天一次,注射1~2次即可。
4、從側面觀,有一橫嵴將髁突頂分為前后兩個斜面。前斜面較小為功能區,是關節的負重區,許多關節病最早被破壞此區。關節結節的后斜面是關節的負重區。顳下頜關節的功能區不在髁突頂部的橫嵴與關節窩頂部,而在髁突的前斜面和關節結節后斜面所構成的一對負重區。
5、翼外肌功能亢進或關節囊擴張伴關節盤附著松弛時,其彈響性質是開口末或閉口初單聲彈響;骨關節病彈響性質是連續摩擦音。多聲破碎音常見于關節盤穿孔,破裂 。
6、顳下頜關節脫位,口內法復位:病員端坐在口腔手術椅上,術者立于病員前方,兩拇指纏以紗布伸入病員口內,放在下頜磨牙牙合面,并應盡可能向后;其余后手指握住下頜體部下緣,復位時拇指壓下頜骨向下,力量逐漸增大,其余手指將頦部緩慢上推,當髁突移到關節結節水平以下后,再輕輕將下頜向后推動。故口內法復位的用力方向是向下、后、上。
7、各型顳下頜關節疾病的特點,見下表
分型 | 鑒別要點 | |||||||
主訴 | 雜音時間及性質 | 開口咀嚼痛 | 壓痛點 | 開口度 | 開口型 | X線片 | ||
翼外肌功能亢進 | 彈響 | 開口末閉口初,單聲清脆音 | 無 | 無 | 過大 | 偏向健側或不偏(雙側患病) | 髁突明顯超過關節結節 | |
翼外肌 痙攣 | 疼痛 | 無 | 明顯 | 下關穴部上頜結節后部 | 中度 受限 | 偏向患側 | 髁突滑動度減小 | |
咀嚼肌群痙攣 | 開口 受限 | 無 | 輕度 | 受累肌 | 明顯 受限 | —— | 髁突無明顯動度 | |
滑膜炎、關節囊炎 | 疼痛 | 無 | 明顯 | 髁突后區 | 中度 受限 | 偏向患側 | 髁突滑動度減小 | |
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 | 彈響 | 開口初或中,單聲清脆音 | 無或者輕度 | 關節結節 | 基本 正常 | 先偏向患側,后復正常 | 關節間隙比例失調、造影見盤前 移位 | |
不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 | 開口受限,疼痛 | 無 | 明顯 | 關節結節 | 中度 受限 | 偏向患側 | 關節間隙比例失調,造影見不可復性盤前 移位 | |
關節囊擴張關節盤附著松弛 | 彈響 | 開口末或閉口初單聲清脆音 | 無 | 無 | 過大呈半脫位 | 偏向健側或不偏(雙側患病) | 造影見關節囊擴張,關節盤附著 松弛 | |
關節盤穿孔破裂 | 疼痛、 彈響 | 多聲破 碎音 | 反復 發作 | 關節結節 | 正常或受限 | 偏向患側或歪曲 | 造影見上下腔交通 | |
骨關節病 | 疼痛、 彈響 | 連續摩 擦音 | 反復 發作 | 關節結節 | 正常或受限 | 偏向患側 | 關節間隙比例失調,髁突骨質破壞,形態改變 | |
8、關節盤從前向后分為四個帶:前帶、中間帶、后帶、雙板區。(1)前帶較厚,前方有兩個附著,即顳前附著和下頜前附著;(2)中間帶最薄,是關節的負重區,也是關節盤穿孔、破裂的好發部位;(3)后帶最厚,介于髁突橫嵴和關節窩頂之間,后帶的后緣位于髁突橫嵴上方;(4)雙板區分為上層和下層。下層止于鼓鱗裂,即顳后附著。上層止于髁突后斜面的后端,即下頜后附著。上下層之間充滿富于神經血管的疏松結締組織,是關節盤最好發穿孔、破裂部位。
9、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臨床檢查常常發現有明顯的咬合關系紊亂,例如:咬合干擾、牙尖早接觸、嚴重的鎖牙合 、深覆牙合、多數后牙缺失,咬合面過度磨耗致垂直距離過低等。
10、(1)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是一類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而又有共同發病因素和臨床主要癥狀的一組疾病的總稱。一般都有顳下頜關節區及相應的軟組織包括肌肉的疼痛,下頜運動異常和伴有功能障礙以及關節彈響,破碎聲及雜音等三類癥狀。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多數為功能紊亂性質,也可累及關節結構紊亂甚至器質性破壞,但是一般都有自限性,屬肌骨骼類紊亂病。
(2)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必須與以下諸疾病鑒別:①腫瘤,包括顳下頜關節良性或惡性腫瘤(特別是髁突軟骨肉瘤),顳下窩腫瘤,翼腭窩腫瘤,上頜竇后壁癌,腮腺惡性腫瘤,鼻咽癌等;②顳下頜關節炎,包括急性化膿性顳下頜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顳下頜關節炎;③耳源性疾病;④頸椎病;⑤莖突過長癥;⑥癔病性牙關緊閉;⑦破傷風牙關緊閉。
(3)X線片(關節薛氏位和髁突經咽側位)可發現有關節間隙改變和骨質改變,如硬化、骨質破壞和增生、囊樣變等。
(4)顳下頜關節紊亂病雖然病期一般較長,幾年或幾十年,并經常反復發作,但是,本病有自限性,一般不發生關節強直,預后良好。
11、顳下頜關節強直的常見病因是化膿性炎癥,以化膿性中耳炎最常見;另一個常見原因是創傷導致的關節損傷,多數在兒童期由于下頜骨損傷,尤其是踝部的對沖性損傷造成。
12、顳下頜關節強直患者在全麻下進行手術時,為了防止舌后綴發生窒息的危險,應采取清醒插管術,術后應在病員完全清醒后方可拔去氣管插管。
13、顳下頜關節強直分為真性關節強直和假性關節強直兩類。前者是由關節內纖維或骨性粘連引起,也稱關節內強直;后者是因軟組織損傷產生的瘢痕限制下頜運動造成的,也稱頜間攣縮。關節內強直和關節外強制的治療一般都須采用外科手術。
14、多數學者強調術后開口練習,認為關節強直患者長期處于閉口狀態,肌萎縮甚至纖維化,需要經過被動開口練習以促進假關節形成,對防止復發有一定意義;一般術后7~10天即可開始練習(同時行植骨或下頜前移術者應遲后至2周后)。
第九章 口腔頜面部神經
1、考點:貝爾征的定義
面癱時患者用力緊閉眼時,患側眼球則轉向外上方,此稱貝爾征。
2、三叉神經功能檢查包括感覺功能、角膜反射、腭反射、運動功能。感覺功能檢查包括:觸覺、痛覺、溫度覺檢查;三叉神經運動功能障礙表現為咀嚼肌麻痹。
3、考點:扳機點的檢查方法和次序
由于各扳機點痛閾高低不同,檢查時應該按照刺激強度由低到高的順序來應用以下四種檢查方法:(1)捫診:以棉簽或者示指輕撫可疑的扳機點;(2)觸診:以示指觸摸可疑扳機點;(3)壓診:用較大的壓力進行觸診;(4)揉診:對可能的扳機點用手進行連續的回旋式重揉動作。叩診由于難以控制刺激強度,一般不采用。
4、考點:貝爾麻痹與中樞神經性麻痹在臨床上鑒別診斷
貝爾麻痹與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均出現面癱,但此兩種疾病鑒別特點是貝爾麻痹是面神經核下癱,面神經5個分支功能障礙;而中樞性面神經麻痹是面神經核上癱,患側額紋不消失、能皺眉,其余面神經4個分支均有麻痹。面神經核損傷分為核上癱和核下癱。面神經上部細胞接受兩側皮質腦干束的纖維,支配同側眼裂以上表情肌。而神經核下部細胞只接受對側皮質腦干束的纖維,支配同側眼裂以下表情肌。因此當病變發生在面神經核以上的上位神經元引起眼裂以下表情肌癱瘓。面神經病變在中耳或腮腺部位時為核下癱,其臨床表現為損傷側面部全部表情肌癱瘓。貝爾麻痹屬非中樞性即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系莖乳突孔內的面神經急性非化膿性炎癥所致的面癱。
5、考點:典型三叉神經痛的疼痛特點
典型三叉神經痛的疼痛特點包括:(1)發作性疼痛在一側,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突然發生劇烈疼痛,疼痛似電擊、刀割、燒灼或針刺樣;(2)疼痛部位:發作時疼痛的部位為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的一個支或數支,也可由一支開始,爾后擴散到其它支;(3)“扳機點”及誘發因素:40%~50%的病人在三叉神經受侵犯支的分布區域內有一個或多個特別敏感區,稱為“扳機點”。此區對觸覺及運動極為敏感,一觸動即刻刺發劇烈的疼痛發作,且疼痛由此點開始,立即擴散到其它部位;(4)疼痛發作時限與周期:病程可呈周期性發作,每次疼痛發作時間由開始的數十秒鐘到1~2分鐘即驟然停止;顏面部變化:疼痛發作時病人受累的半側面部可呈現痙攣性扭曲;有時出現所謂三叉神經、面肌痙攣性痛性抽搐、植物神經癥。疼痛發作后,上述癥狀也隨之消失;(6)發作時間多為白天,夜間少見。
6、格林——巴利綜合征又稱急性感染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AIDP),是神經系統由體液和細胞共同介導的單相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的病變范圍廣泛而彌散,主要侵犯脊神經根、脊神經和腦神經,有時也累及脊膜、脊髓及腦部。臨床表現為急性、對稱性、弛緩性肢體癱瘓,腱反射消失,面癱和周圍性感覺障礙。發生面癱是因為雙側神經受累,因此面神經支配的所有肌肉均發生癱瘓。表現在眼輪匝肌為雙側眼瞼的閉合不全。而表現在口部則為雙側降口唇的降下唇肌同時癱瘓,所以張口時不會出現口角歪斜。
特發性面癱絕大部分表現為單側發病,主要表現為面神經周圍分支支配肌肉的癱瘓。面神經在面部分為5支,分別為顳支、顴支、下頜緣支和頸支,這些分支麻痹后分別表現出患側的額紋消失、閉瞼不全、鼓腮漏氣以及口角歪斜。
7、考點:三叉神經第三支特點
三叉神經的三條神經干分別稱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前二支為感覺神經,后者(第三支)為混合性神經,含大的感覺根和小的運動根。
第十章 唇裂、腭裂與面裂
1、在妊娠期間母體受到外界的干擾,就會影響胚胎發育,比如,孕婦在懷孕期間嘔吐或偏食會影響營養的攝入,造成維生素A、B及鈣、磷、鐵、葉酸等缺乏,這些因素可能會使胚胎細胞發生突變,導致發生唇腭裂。
2、考點:唇腭裂發病藥物因素
唇腭裂發病因素很多,多數藥物進入母體后都能通過胎盤進入胚胎,有些藥物可能導致畸形的發生,如環磷酰胺、甲胺蝶呤、苯妥英鈉、抗組胺藥、美克洛嗪(敏克靜)沙立度胺(反應停)等均可致胎兒畸形。
3、考點:腭裂臨床發病特點
腭裂不僅有軟組織畸形,大部分腭裂病人還可伴有不同程度骨組織缺損和畸形,他們在吸吮,進食及言語生理功能障礙方面遠比唇裂嚴重。腭裂畸形造成的多種生理功能障礙,特別是言語功能障礙和咬合錯亂對病人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均帶來不利影響,也容易造成病人的心理障礙。
4、考點:唇裂臨床分類
單側唇裂分類:I度唇裂;僅限于紅唇部分的裂開;II度唇裂,上唇部分裂開,但鼻底尚完整;III度唇裂,整個上唇至鼻底完全裂開。
5、考點:腭裂臨床分類及特點
雙側完全性腭裂在臨床上常與雙側唇裂同時存在,裂隙在前頜骨部分,各向兩側斜裂,直達牙槽突,鼻中隔、前頜突及前唇部分孤立于中央。
6、考點:腭裂臨床分度
I度腭裂:限于腭垂裂;II度腭裂:部分腭裂,裂開未達切牙孔。根據裂開部位有分為淺II度裂僅限于軟腭,深II度裂包括一部分硬腭裂;III度腭裂:全腭裂開,由腭垂至切牙區,包括牙槽突裂,常與唇裂伴發。
7、考點:腭裂手術治療時機
腭裂整復術最適合手術年齡國內外仍有爭議。主張早期手術約在8~18個月左右。另一種意見認為在學齡前即5~6歲進行。
8、矯形修復治療:(1)無手術條件的腭裂患者可應用矯形修復方法制作贗復體及語言阻塞器;(2)反牙合、錯牙合畸形患者可制作雙重牙列以改進面容;(3)語言訓練時根據需要佩戴舌刺或舌檔以輔助訓練舌的活動。
9、考點:雙側唇裂臨床分類
雙側不完全性唇裂:雙側裂隙均未裂至鼻底;雙側完全性唇裂:雙側上唇至鼻底完全裂開;雙側混合性唇裂:一側完全裂,另一側不完全裂。
10、當上唇一側連續性發生中斷,兩側口輪匝肌不再圍繞口周形成環狀結構,而是分別沿裂隙附著于鼻小柱基部和患側鼻翼基部。健側唇的唇峰和人中切跡因不能隨上頜突與內側鼻突融合正常下降而停留在較高位置。
11、腭裂治療采取綜合序列治療原則來恢復腭部解剖形態和生理功能,重建良好咽腭閉合和獲得正常語音;對面中部有塌陷畸形、牙列不齊和咬合紊亂者應予以糾正,改善面容和恢復正常咀嚼功能;有心理障礙的病人更不應忽視對他們進行精神心里治療。
12、牙槽嵴裂植骨為支撐唇和鼻底提供一個穩固的支架:由于牙槽突缺損,裂隙存在,鼻底、鼻翼基底部以上及唇部也可因缺少支持而塌陷,造成鼻部不對稱;同時也影響唇裂修復的效果。
13、考點:唇裂病人上唇的解剖形態
唇裂無論程度如何都失去了上唇的正常解剖形態,并可累及到鼻的形態,出現鼻小柱歪斜、鼻孔不對稱改變。正常上唇形態左右對稱,唇的下1/3略向上翹,紅唇中部有突出向下的唇珠。
14、考點:腭裂術后穿孔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因為腭裂手術時兩瓣松弛不夠,縫合時有張力。當然感染、意外創傷、裂隙過寬、營養不良等也可是腭裂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但較少見。
15、考點:先天性腭裂手術治療并發癥
先天性腭裂手術后并發癥之一是術后穿孔,最主要是患者裂隙太大,手術中減張不夠,術后張力過大所致。
16,、腭裂術8~10天可抽除兩側松弛切口內碘仿紗條,腭部創口縫線于術后2周拆除。如線頭感染,可提前拆除。
第十一章 口腔頜面部影像技術及診斷
1、考點:口腔頜面部X線檢查的正常影像
骨硬板即固有牙槽骨,為牙槽窩的內壁,圍繞牙根,X線片上顯示為包繞牙根的,連續不斷的高密度線條狀影像。牙周膜:X線片上顯示為包繞牙根的,連續不斷的低密度線條狀影像,厚度約0.15~0.38mm,寬度均勻。釉質:為人體鈣化程度最高者,在牙體線片上影響密度為最高。
2、X線片檢查的適應征
下前牙殘根可能引起根尖周疾病,不排除與眼科疾病相關的可能。下前牙X線片是最便捷、最經濟可靠的放射線檢查方法,有助于發現可能的炎性病灶。
3、考點:口腔頜面部X線檢查的正常影像
牙骨質覆蓋于牙本質上,很薄,在X線片上不易與牙本質相區別。牙髓腔具有年輕人寬大,老年人變窄小的增齡性變化特點,而且呈低密度影像。牙槽突高度若低于牙頸部,提示牙周病存在。
4、考點:口內X線片檢查的特點和適應征
此種X線片的特點是在膠片中央設計了垂直的翼片,這樣使得放射線與牙齒和牙槽嵴頂垂直關系得以保證,因此能清晰顯示牙槽嵴頂和上下牙的牙冠,但因為前庭溝限制,對于根尖顯示不佳。
5、考點:口內X線片檢查的特點和適應癥
下頜橫斷牙合片可以顯示下頜體和牙弓橫斷面的影像,當以軟組織條件曝光時,可以觀察到鈣化的下頜下腺導管結石,即陽性結石。下頜前部牙合片只適用于觀察頦部骨質,不能顯像后方的結石。
6、下頜橫斷牙合片可顯示下頜骨體及下牙弓的橫斷面影像,用于檢查(1)下頜固體部頰舌側骨質有無膨脹、增生及破壞;(2)異物及組生牙定位;(3)下頜骨骨折時頰舌向移位情況;(4)頜下腺導管陽性涎石。
7、許勒位片又稱顳下頜關節側斜位片,用于檢查關節間隙及髁狀突、關節結節、關節窩的骨質改變。臨床上髁狀突骨折、脫位、腫瘤、先天畸形以及顳下頜關節紊亂常用此片。可顯示顳下頜關節外側1/3影像。
8、考點:顳下頜關節放射檢查方法
在顳下頜關節放射檢查中,除了應用單純碘水造影,常應用無菌空氣和20%泛影葡胺對關節上下腔分別進行雙側造影。由于碘造影劑和空氣形成強烈的雙重對比,可以更清楚顯示關節盤影像。
9、考點:X線片檢查的特點和適應癥
智齒冠周炎病程達到21天,且發熱、張口受限、翼內肌、咬肌受累,需要重視下頜骨邊緣性骨髓炎的可能。拍攝下頜升支切線位片可以很好地觀察下頜升支外測密質骨板的增生破壞情況,以此判斷是否發生骨髓炎。
10、考點:頜面部骨折的放射學診斷和治療
眶周眼瞼及結膜下瘀斑、壓痛、張口受限的體征都提示很可能存在顴骨、顴弓骨折,而咬合關系正常可以基本排除明顯的頜骨骨折。所以要拍攝鼻頦位和顴弓位片明顯是否存在顴骨、顴弓骨折。最有效的治療措施是手術復位,若存在顴骨骨折,最好還要進行堅固內固定。頜間牽引固定和顱頜固定都是針對頜骨骨折的。
第十二章 牙頜面畸形概論
1、考點:小口畸形的發病機理。上頜突與下頜突未聯合或部分將發生橫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輕輕微者可為大口畸形;如聯合過多則形成小口畸形。左右兩側下頜突未能在中線相互融合,則可產生下唇正中裂或下頜裂;一側上頜突未能在一側與球狀突融合,則在上唇一側產生唇裂,如在兩側發生,則形成雙側唇裂。
2、牙頜面畸形包括頜骨發育過度、頜骨發育不足、牙源性錯牙合畸形、復合性牙頜面畸形、不對稱性牙頜面畸形。頜骨發育過度包括前后向發育過度畸形、上下向發育過度畸形、橫向發育過度。頜骨發育不足包括前后向發育不足畸形、上下向發育不足畸形、橫向發育不足;復合性牙頜面畸形包括長面綜合征、短面綜合征。
3、考點:正頜外科標準治療。
術前正畸+制定手術計劃+正確施術+術后正畸+追蹤觀察。術前正畸在于矯正錯位牙,調整不協調的牙弓與牙合關系,排除牙合干擾,排齊牙齒,消除牙的代謝性傾斜;制定手術計劃是將進行的手術能符合實際,取得最佳效果;正頜手術必須嚴格按經過預測和術前再次確定的手術設計施術,不得在術中隨意改動;即使是成功的外科,一般在術后都會在上下牙的尖窩關系不協調,咬合不平衡等而問題,因此通常均需要進行術后正畸治療,術后正畸可在正頜手術3個月后進行。旨在從功能及美容效果完善咬合關系,穩定、鞏固手術矯正后的效果;追蹤觀察是了解術后頜、合關系可能出現的變化,進行術后效果評價,術后的隨訪觀察至少應持續6個月以上。
4、先天性腭裂致腭咽閉合不全、舌系帶過短,卷舌音不清、先天性腭咽閉合不全、智力低下致講話不清,都是可以導致發音不清的病因。
5、投照上頜后牙時,聽鼻線與地面平行。投照下頜后牙時,聽口線與地面平行。投照下頜前牙時,使前牙唇側與地面垂直。
6、考點:口腔頜面X線診斷
顳下頜關節側斜位顯示關節凹、關節結節、髁狀突及關節間隙,常用于檢查髁狀突骨折、脫位、先天畸形、腫瘤以及顳下頜關節疾病等,此片關節間隙變化能反映出關節盤的病變以及關節盤與髁狀突的關系。正常情況下,關節間隙寬約2mm,上間隙較寬,后間隙次之,前間隙較窄。在許勒位片上(顳下頜關節側斜位片),關節間隙為2.80mm,后間隙為2.3mm,前間隙為2.06mm。
7、考點:上頜骨骨折診斷X線投影方法
華氏位(頂頦位)主要用來觀察鼻竇、眼眶、顴骨和顴弓,亦可觀察上頜骨,故上頜骨骨折時了解骨折部位、上頜竇情況以及顴骨和顴弓有無伴發骨折,華氏位是最佳選擇,其余上頜前部牙合片、許勒位、顱底位片等均不能對上頜骨骨折作出最好診斷。上頜前部牙合片可顯示上頜前部全貌,包括切牙孔、鼻中隔、上頜竇、鼻淚管、上前牙及腭中縫等結構。常用于觀察上頜前部骨質變化及乳、恒牙的情況。許勒位片顯示顳下頜關節外側1/3側斜位影像,同時顯示關節窩、關節結節、髁狀突及關節間隙。顱底位片常用來檢查顱底、上頜后部及顳下窩病變。X線投影測量正位片常用于研究分析正常及錯合畸形患者牙、頜、面形態結構。
第十三章 后天畸形和概論缺損
1、唇交叉組織瓣轉移術適用于上下唇缺損在1/2左右者,2~3周后切端蒂部并行修整。鼻唇溝組織瓣轉移術適用于上唇中部缺損在1/2左右者。“三合一”組織瓣整復術適用于上唇2/3以上缺損的整復。扇形頰瓣轉移法又稱唇頰組織瓣轉移推進法主要適用于下唇2/3以上或全下唇缺損修復。
2、縫合皮膚切口時為保證縫合后切口不內卷,進針方向應與皮膚面垂直,針尖與皮膚呈90度角。
3、考點:皮片移植適應癥證基本概念
皮片可分為表層皮片、中厚皮片、全厚皮片及保存真皮下血管網全厚皮片。皮片本身沒有血供,移植成功的條件是受區毛細血管生長進入皮片。皮片越薄,移植成活力越強。在有感染的肉芽創面上植皮,顯然宜用表層皮片。
4、考點:對偶三角瓣的適應證
對偶三角瓣的主要作用是兩瓣交叉縫后能延長組織,可用于糾正攣縮的瘢痕、移位的組織,是一個以延長為主要目的的皮瓣。
5、考點:臨床縫合的基本要求
正確縫合應是皮膚切口兩側進針間距應等于或略小于皮下間距,如皮膚切口兩側進針間距過分大于或小于皮下間距會出現皮膚創緣的內卷或外翻,這樣影響創口愈合。
6、考點:先天性腭裂手術治療方法
針對腭咽閉合不全進行縮小咽腔、增進腭咽閉合而施行咽成形術,常用咽成形術方法有咽后壁組織瓣轉移術、腭咽肌瓣轉移術等。
7、隨意皮瓣亦稱皮膚皮瓣,其特點是由于沒有知名血管供血,故在設計皮瓣時,其長寬比例要受到一定限制。在肢體及軀干部位長寬之比1.5:1為最安全,最好不超過2:1,在面部由于血循環豐富長寬之比可(2~3):1.
8、牙槽嵴裂植骨是一種選擇性手術,對手術年齡仍有爭議,但多數贊同牙槽嵴裂植骨手術應延遲到混合牙列期,在尖牙未萌出前植骨較為恰當(9~11歲),在此期尖牙牙根已形成1/2到2/3.
9、考點:腭部創傷的治療
軟腭部貫通傷因為傷口與口腔鼻腔關系密切,感染幾率較大,而且一旦不愈,將導致口鼻瘺,因此要清創縫合。如同時存在硬腭組織缺損,創口較大,此時應參考腭裂手術原則,在硬腭兩側做松弛切口,然后縫合創面。縫合時一定要按照鼻側黏膜、肌層、口腔側黏膜分層縫合的原則,以避免復裂。
10、游離皮片移植適用于大面積的淺層組織,包括皮膚和黏膜的缺損。一般來說,面頸部植皮應多采用全厚或厚中皮片;口腔內植皮,一般多采用薄中厚皮片移植。
11、考點:游離組織瓣的移植
面動脈與橈動脈口徑相近,而且表淺,易于分離,因此非常適合用于與橈動脈吻合,實現前臂皮瓣對頜面頸部缺損的修復。
12、考點:縫合原則
縱式或橫式外翻縫合的區別在于:縱式外翻縫合的縫合線與創緣垂直,可以減少對創緣血供的影響。
來源于口腔之家
相關資訊
推薦產品
- 宇森鎳鈦根管銼
- 宇森SC-Pro鎳鈦根管銼,根管治療器械領跑者宇森醫療所使用根管治療儀和登士柏根管治療儀、VDW根管治療儀的通用。內附根管難度評估表。科貿嘉友口腔029-88651307
- 宇森牙膠切斷器
- 品牌:佛山宇森, 型號: C-LROE
- 宇森C-SMART-1 Pro專業型根管治療儀
- 品牌:佛山宇森 推薦 型號:C-SMART-1(普及型) 型號:C-SMART-1 Pro(專業型) 型號:C-SMART+(經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