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種植#自體骨移植術的并發癥--供骨區
引言
¤¤從組織學的角度來看,自體骨移植一直被視為骨重建修復的金標準。1975年,Br nemark等首次對自體骨移植在口腔種植的應用進行了討論。
¤¤早期的研究結果是:在重建頜骨上的種植體成功率往往較低。導致這一結果的不利因素包括:使用機械光滑面的種植體、手術操作者的臨床經驗不足以及移植材料與種植體同期植入。自早期的瑞典研究之后,接著有大量的文獻報道了自體骨移植術,及其在骨增量和種植體植入時的應用。種植科技的發展以及外科技術的改良,使得重建頜骨上的種植體成功率得到了提高。
¤¤在許多情況下,自體骨移植仍然是修復萎縮及缺損頜骨的金標準。在種植義齒修復時,使用自體骨移植來重建萎縮上下頜骨,是有充分文獻依據的。當種植體植入部位需行牙槽嵴骨增量和骨缺損修復時,自體骨移植術是一種可靠又可預期的方法;然而,如同其他外科技術一樣,自體骨移植術也有其特有的并發癥。牙槽嵴骨增量手術具有技術敏感性,其臨床效果與操作者的經驗密切相關。本章將回顧取骨、移植物的放置以及種植體在骨增量位點植入的并發癥。
¤¤正確的診斷技術、手術方案以及嚴謹的操作過程,能避免自體骨移植術本身所潛在的許多并發癥。對于自體骨移植術的相關并發癥,在討論其病因、預防和治療方法之前,先回顧一下不同的取骨部位,便于臨床醫生更好的理解其優點、局限性和固有并發癥。隨后,對于受骨區的并發癥,將從病因學、預防及處理方法等方面進行詳細討論,并做簡要的總結。關于患者習慣、疾病以及藥物使用情況。
供骨區
選擇
¤¤在萎縮的上、下頜骨進行種植時,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髂骨游離移植來重建頜骨。盡管髂骨最常用于較大頜骨缺損的重建,但是它具有以下缺點:需要手術室、全身麻醉、手術后需住院以及步態的改變。經過評估,可取骨的部位還有顱骨、肋骨、脛骨近端以及頜面部區域。
¤¤全面評估受骨區的情況,對骨移植手術計劃的制訂是很有必要的。供骨區的骨收集由以下幾個因素所決定:骨缺損的大小、用于骨缺損修復所需的骨量、需要取塊狀骨還是顆粒狀骨,以及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醫生及患者的偏好。選擇一個能提供足夠骨量的供骨區,使種植體能植入到理想的修復位置,這是診斷評估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供骨區可取骨量,由大到小排序如下:后髂骨、前髂骨、脛骨近端、顱骨、肋骨、下頜骨頦部、下頜骨升支、上頜結節。
¤¤全景片以及根尖片可用于評估骨缺損、周圍的牙列以及局部解剖形態。計算機斷層攝影(CT)對骨缺損的三維觀察十分有用,也能用于評估口內供骨區的情況。可結合使用種植設計軟件與CT掃描,更加精確地評估患者所需重建的骨量。使用計算機掃描制備頜骨的立體光刻模型,以制訂進一步計劃。臨床醫生通過對架研究模型及診斷蠟型的研究分析,來把握牙槽嵴形態與預期修復結果的關系[7]。它們也可用于CT掃描中X線模板的制備[8]。該模板阻射影的輪廓,提示了修復體在殘余牙槽嵴斷層掃描的位置(圖13.1,圖13.2)。這有助于決定所需移植骨的大小以及取骨的部位。在骨移植手術中,設計預期修復體位置的模板,對于移植物植入位置的確定以及完成骨移植的要求也是很有用的。

圖13.1 上頜骨外傷的患者,戴入含鋇的X線檢查模板。

圖13.2 X線模板的CT掃描,模板輪廓提示了預期修復體位置與殘余牙槽嵴的位置關系。
髂骨
¤¤較大的骨缺損移植術常常需要從髂骨取骨。對于需大塊帶松質骨的皮質骨塊的病例,髂骨移植是最常用的選擇(圖13.3)。大部分的患者可以通過髂骨前入路獲取合適的骨量。髂骨后入路(臀部)取骨較少使用,通常在需要大量松質骨而范圍較大的頜骨重建手術時,才采用該入路。另外,取骨術后需要翻轉患者也是該入路的一個缺點。盡管有文獻報道,臀部入路的髂骨取骨,術后疼痛較輕[9],但麻醉疼痛泵可以減少髂骨前入路的疼痛問題(圖13.4)。

圖13.3 取自髂前嵴的帶松質骨和皮質骨的塊狀骨移植物。

圖13.4 從遠端的位置插入麻醉泵導管。
¤¤在髂骨可以取到各種不同形狀的塊狀骨。使用橫切長鋸以及骨鑿進行取骨(圖13.5,圖13.6)。從髂骨內側皮質切取帶松質骨皮質骨塊時,最少應距離髂前嵴1cm處的頂部開始行截骨術。如需更厚的三面皮質骨骨塊時,應從距離髂前嵴更遠的地方切取。否則,剩余髂前嵴段的骨容易發生骨折。只取單層皮質骨時,可沿著髂嵴長軸切開,保留對側的皮質骨;當需要更厚的骨塊來進行垂直骨增量手術時,可以切取髂嵴全層獲取三面皮質骨塊(圖13.7,圖13.8)。沿著髂嵴的外側皮質翻起臀肌附著。這種幾何形狀的移植骨塊,通常是用于嚴重萎縮的前頜骨重建。應該使用粗銼或者銼刀,將髂骨皮質骨邊緣打磨光滑。術后,可以在取骨位點的松質骨表面,放置止血材料如微纖維膠原或者明膠海綿。使用長效的麻醉疼痛泵,能顯著減少臀部區域的術后疼痛。在縫合骨膜層后,再將麻醉泵埋入傷口。輸送裝置有控制地釋放長效局部麻醉劑,可改善術后疼痛。肌層以及皮下用可吸收線進行褥式和間斷縫合,皮膚可以使用絲線間斷縫合或者外科釘關閉。術后數天,當麻醉泵的麻藥釋放完畢后便將其移除,囑患者術后1周之內勿用患側全腿負重,可使用拐杖或者學步車協助走動。可讓左側髂骨取骨的患者更早地恢復駕駛。術后6周,患者應避免運動及搬舉重物。

圖13.5 使用來復鋸鋸開髂骨。

圖13.6 使用骨鑿來獲取髂骨中帶有皮質和髓質的骨塊。

圖13.7 從髂嵴獲取的三角形、帶骨皮質的骨塊。

圖13.8 將取骨器取下的三角形皮質骨塊,移植到上頜前牙區。
¤¤髂骨取骨術后的并發癥包括疼痛、感染、感覺神經異常、血清腫、血腫、步態障礙、外觀畸形、疤痕形成。傷口深層的感染較少見,但是表層皮膚的感染稍常見。
¤¤血腫的發生是不常見的,取骨術后通過使用止血藥可以避免。形成血清腫時,可通過開小切口引流來處理,而使用引流管來避免這些并發癥是沒有必要的。
¤¤取骨術后的神經感覺異常并不罕見。髂腹下神經的外側皮支橫跨髂嵴,在手術過程中可能被切斷或牽拉,大腿外側和臀部可能出現感覺遲鈍。股骨外側皮神經穿過髂窩,然后穿行于髂骨嵴之下,可能會在切開的過程中或者向內牽拉髂肌時損傷該神經,神經損傷的幾率約為10%,并可能與取骨的大小相關。神經的損傷,會導致覆蓋大腿外側的皮膚感覺異常。初始切口應位于髂前上嵴外1~2cm處,以避免把神經橫切斷,并且建議牽拉髂肌的動作要輕柔(圖13.9)。步態障礙是暫時的,待肌肉修復完善后會消失。切口長約4cm,并且位于比基尼線的內側,以使疤痕較隱蔽。具有疤痕體質的患者,使用硅膠薄膜或者局部注射類固醇激素是必要的。

圖13.9 將腹部的皮膚向中線牽拉,在距離前髂嵴1cm處做切口。
脛骨
¤¤脛骨近端可以獲得大量松質骨,該取骨區可以取得高達40mL的松質骨,并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在該部位取骨的一個優點,是能在門診進行手術。大多數患者愿意接受深靜脈麻醉或清醒鎮靜。最常用的入路位于Gerdy’s結節的外側面,Gerdy’s結節是一個骨性突起,位于脛骨關節平面下1.5cm處。然而,也有人提出在脛骨內側入路。用卷起的毛巾或較硬的枕頭將腿部墊高,膝蓋微屈。術前行腿部備皮,用抗菌液消毒皮膚(碘伏或者氯己定),鋪無菌巾隔離手術區域,手術者應遵循嚴格的無菌操作,包括穿無菌衣以及戴無菌手套。用無菌手術標記筆標記手術切口,再用含有血管收縮劑的局部麻醉藥沿著手術切口行浸潤麻醉,然后,將局麻針直接插入骨組織進一步浸潤麻醉這些區域。在腿部前外側面位于Gerdy’s 結節上的皮膚做2~3cm的斜行切口(圖13.10),該區域沒有重要的神經及動脈。一般沒必要使用止血帶,使用電刀止血即可。切開髂脛束的表層及皮下組織后,即可見到骨膜,在骨上方做一個帶有輔助松弛切口的斜行切口。翻起骨膜,暴露皮質骨。使用耙形牽開器有助于翻起密實的組織瓣。用碳化合金裂鉆(702號)在皮質骨制備出1.5cm大小的窗口,另外,還可使用大環形鉆(10mm)(圖13.11)。外科醫生應注意控制鉆針的方向,靠內側和下方一些,以避免損傷膝關節。這里的皮質骨相當薄,因此可以從取骨區把塊狀的皮質骨撬下,用于牙槽骨缺損的重建(圖13.12,圖13.13)。可用整形骨刮匙或者2~4號脫皮刮匙來刮取松質骨。必要時可在骨空腔放置止血劑如微纖維膠原(阿維烯)。用3-0的可吸收縫線分層縫合傷口,皮膚使用5-0絲線或者外科釘縫合。使用抗生素油膏,并用彈性壓力繃帶包扎膝蓋,將患者腿部抬高并使用冰敷。術后患者可開始走動,但數天之內應避免術側腿部完全負重。盡管數天后患者可恢復常規活動,但4~6周內應避免劇烈運動。

圖13.10 在Gerdy’s結節上方,做取脛骨的切口。

圖13.11 用環形鉆去除表面的皮質骨,獲得進入松質骨的通道。

圖13.12 將皮質骨塊從脛骨上移除。

圖13.13 獲得皮質骨以及松質骨。
¤¤中等麻藥鎮痛劑可很好緩解脛骨取骨的術后疼痛。供區遠端腿部的瘀斑很常見。該區域的取骨手術很少發生并發癥,可能會發生的并發癥有血腫形成、傷口裂開、感染、骨折。盡管很少,大部分脛骨骨折是由于腿部取骨位置過低而引起的(圖13.14)。

圖13.14 由于腿部取骨位點過低,導致少見的脛骨骨折。
下頜骨正中聯合部(頦部)
¤¤許多上頜竇以及Onlay植骨的移植物來自于下頜骨頦部。已有報道從下頜骨前牙區獲取塊狀骨以及顆粒狀骨的技術。頦部是口內能提供最大骨量的區域(圖13.15)。兩頦孔間的平均距離為5cm,平均厚度為1cm。CT掃描以及全景片能夠評估該區的可供骨量。頭影測量片可測定下頜骨前牙區的前后徑。根尖片能更精確地測量牙根長度。

圖13.15 干燥的標本提示,從下頜骨頦部可以獲取大量的骨質。
¤¤取骨入路容易是頦部供區的一個優點。用含1∶100 000腎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施行雙側下頜骨阻滯麻醉以及局部浸潤麻醉,可采用齦溝內切口或者前庭溝切口暴露頦部。在雙側下頜尖牙之間,距離膜齦聯合處1cm的黏膜上做前庭溝切口(圖13.16,圖13.17)。限制切口向遠中延伸可以降低損傷頦神經的風險。由于可以牽拉組織瓣,通過有限的切口也很容易到達頦部,前庭溝切口雖然很容易達頦部,但會造成更多的軟組織出血,還有可能形成口內疤痕。當有黏膜牙齦的缺損時,不能采用齦溝內入路,因為這可能導致牙齦的退縮。齦溝內切口應該延長至雙側前磨牙區域(圖13.18)。翻起黏骨膜瓣,暴露雙側頦孔以及下頜骨下緣(頦點),在下頜骨的基底部,還需要額外的局部麻醉來阻滯頸神經支配。

圖13.16 在雙側尖牙之間的黏膜上,做前庭溝切口。

圖13.17 通過前庭溝切口,翻起黏骨膜瓣,暴露下頜骨頦部。

圖13.18 通過齦溝內切口,行下頜骨頦部取骨。
¤¤暴露頦部后,設計取骨的切口。取骨塊的大小由受區所需的骨量決定。骨切開處距離根尖以及頦孔最少應有5mm。多數情況下,要保留下頜骨下緣以及舌側皮質骨的完整性。唇側皮質較厚,其內側的松質骨通常較致密。可以使用渦輪手機碳合金裂鉆(557號或701號)或者來復鋸將骨切開(圖13.19)。切透皮質骨達松質骨后,用骨鑿將骨塊移除(圖13.20)。用單面鑿沿著骨切開線輕輕敲擊,除了下頜骨下緣,將骨塊從基底部折斷。在中線處時,也可將塊狀骨分割成矩形骨塊,分段獲取。分成兩個骨塊后更容易獲取,因為可以用骨鑿將第二塊骨塊從舌側撬起。另外,移除塊狀骨后,還可使用骨刮匙、鑿子、咬骨鉗、環形鉆獲取
一些松質骨,但是松質骨的量十分有限。在移除塊狀骨后,可以將止血材料如膠原或明膠海綿置于松質骨表面。當獲取較大的骨塊時,供區應使用骨替代材料如羥基磷灰石,來維持唇側的外形(圖13.21)。較少或者顆粒狀的骨移植時,可使用環形鉆、骨收集器、骨挖器來獲取。把骨塊植入受區后,再將供區的傷口縫合,這可以縮短取骨與植骨之間的時間。分離前庭溝切口上方的黏膜,以減少水腫和下唇運動所產生的張力。用可吸收縫線分層縫合前庭溝切口(圖13.22)。深層組織使用4-0可吸收線縫合,表層黏膜使用4-0鈷腸線縫合。術后使用壓力繃帶包扎頦部,以減少水腫、血腫形成及切口裂開(圖13.23)。

圖13.19 用矢狀鋸行頦部骨切開。

圖13.20 從頦部獲取厚的皮髓質骨塊。

圖13.21 用來自小牛的羥基磷灰石充填頦部供骨區。

圖13.22 使用埋入式縫線,分層縫合頦部供骨區的創口。

圖13.23 在頦部加壓包扎,以減少腫脹以及避免傷口裂開。
¤¤與口腔頜面部的其他供區相比,頦部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高。當骨塊以及環形骨塊移除后,下前牙感覺異常是術后常見并發癥。如切牙管神經在取骨過程中受損(圖13.24,圖13.25),患者會感到切牙感覺異常,該損傷通常在6個月內可以自行修復,此時前牙通常不需要做根管治療。但也會發生由于牙髓受損,導致下切牙變色或者繼發性牙本質形成(圖13.26)。即使于前庭溝處做切口,也可出現頦部神經感覺異常。骨移植患者發生頦神經感覺異常的幾率較低,但是也有高達43%的并發癥發生率報道(13.27)。在寒冷的天氣時,頦部氣候功能癥也有報道。盡管大多數受損的患者可恢復正常,但是仍給患者造成困擾。術前討論可能的并發癥是明智的,這包括手術會導致牙齒以及頦部感覺的異常。盡管未有術后頦部軟組織外形改變的報道,但患者往往擔心該區域取骨后是否會影響美觀。影像學證據表明,在一些老年患者中,供區骨空腔不能完全修復。用可吸收的骨替代品,如骨庫骨或者小牛骨充填供區的缺損,可以減少患者的疑慮。術后沒有發生過頦部下垂,但為防止頦部下垂,在取骨時應避免把下頜骨上的組織完全撕脫。曾有報道在取骨后,下頜骨剩余舌側骨板發生骨折。如前所述,這可能是取骨時,太靠近下頜骨邊緣所造成的。頦部取骨的術后疼痛比較明顯。術后應用長效局麻藥,如布比卡因行下頜神經阻滯麻醉,可以延遲疼痛的發生,以便人體有充分的時間來吸收止痛藥。術前應用非甾體類藥物,如布洛芬等可減少疼痛和腫脹。

圖13.24 全景片提示切牙管的位置。

圖13.25 在頦部取骨過程中,經常損傷到下齒槽神經的切牙分支。

圖13.26 頦部取骨后,下前牙發生變色。

圖13.27 頦部取骨后的神經感覺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