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會否認,足量的牙槽骨是保證口腔種植修復成功的基礎。然而,由于拔牙后的骨重建(吸收)、拔牙前的牙源性感染(如:牙周炎、根尖周炎)、拔牙創傷(束狀骨喪失)、牙槽骨發育不足(如:先天性牙胚缺失)、面部創傷(如:牙槽骨骨折)及頜骨腫瘤的外科治療(如:造釉細胞瘤、牙齦瘤)等諸多復雜因素的影響,種植位點的牙槽骨外形總是有所缺失。牙槽骨的外形缺損一般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水平型和垂直型。事實上兩種類型也經常合并出現(混合型)。指由于唇頰側或(和)舌腭側牙槽骨板的吸收造成牙槽嵴頂或(和)牙槽骨基底部的寬度降低,單純的水平型缺損保持了原有的牙槽嵴頂高度;指牙槽嵴頂的高度由于嚴重的水平骨吸收破壞發生降低,在上頜竇底區域垂直型骨缺損也可能由上頜竇氣化引起。無論是哪一種牙槽骨缺損,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最優化的種植外科設計,如:種植體植入位點、深度和軸向,種植體型號、數量,等。按照以修復(功能及美學)為導向的種植原則,最優化的種植外科設計應該建立在牙槽骨量充沛的基礎上,而當硬組織條件有所削弱時,種植外科醫生往往會在最佳植入設計方案和客觀條件之間尋求妥協和平衡,例如:在牙槽嵴出現輕到中度的唇頰側水平吸收時,將種植體移向舌側,或是選擇較細的種植體;在牙槽嵴出現垂直缺損時,將種植體植入到牙合平面(或牙齦下)下更深的位置,或是選擇較短的種植體。而當牙槽嵴出現嚴重的水平或垂直吸收時,種植體的初期穩定性和周圍骨結合率會受到嚴重影響,種植外科醫生會不得不選擇復雜的植骨技術,在種植體植入前或植入同期進行硬組織增量。除了對種植外科成功率的影響,牙槽骨缺損對上部修復后的效果也有較為深遠的意義。1、上頜前牙美學區的牙槽骨缺損,特別是垂直骨缺損會影響臨床牙冠的長度,基臺的穿齦高度,從而影響到美學效果和中長期的種植體周衛生維護;而未經恢復的水平骨缺損也可能造成牙冠頸部的組織塌陷,無法營造自然的穿齦輪廓和正常的軟組織豐滿度。2、后牙區發生明顯的水平向骨缺損時,種植體位置偏向舌側會使修復體的根方形成較大的頰側懸突,從而帶來食物潴留和遠期牙齦退縮的問題。此外,修復體頰尖受到的咬合力也會在頰側懸臂的作用下引發更多的機械并發癥(如:牙冠松動、基臺螺絲松動,等);3、后牙區由于牙槽嵴頂吸收而造成的垂直骨缺損,會使得上部結構的長度增加,基臺的穿齦深度增大,從而不利于長期的種植體周組織維護。12、由此可見,牙槽骨的吸收是影響種植外科及最終修復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全面清醒地認識到骨缺損對種植修復的影響,能夠讓種植醫生重新審視牙槽骨增量的適應癥和必要性。牙槽骨增量技術的誕生和普及,大約只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但它對牙種植外科治療方案的補充和發展卻是意義重大。首先,它拓展了牙種植的適應癥范圍,讓更多的缺牙患者得到了種植修復的機會;其次,它解決了骨量不足對種植體使用壽命的影響問題,穩定了種植體周圍的軟硬組織量;最后,它在滿足種植修復體功能重建的同時,有效改善了患者因牙槽骨缺損帶來的美學和舒適性問題。大量的牙槽骨增量技術被臨床醫師們創造出來,并在全球范圍內得到驗證和推廣,如:GBR技術、骨劈開術、骨擴張術、骨牽張術、游離骨Onlay移植術、Inlay骨移植術、上頜竇底提升術、骨環技術,等。學習和掌握這些骨增量技術,一方面讓初學的種植醫生覺得興奮(因為可以進行更復雜病例的種植治療),一方面也讓初學者們漸漸感到困惑。這些困惑主要源自以下兩個方面:如在某一程度的水平骨缺損條件下,到底是選擇GBR技術、骨劈開技術,還是游離骨Onlay移植術;市場上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骨替代材料(骨粉、骨膠原)和屏障膜材料,以及鈦網、鈦釘,究竟選擇哪些材料才能達到最優的效果。初學者們往往會樂觀地認為,骨增量技術特別是常規的GBR技術是非常容易掌握的。他們的評價標準往往只局限于二期修復的成功率,既沒有CBCT或翻瓣探查對新骨形成的佐證,也沒有長期的軟組織穩定性觀察。由于缺乏對骨再生過程的深入了解和認識,初學者們還容易把對骨增量效果的期望百分百寄托在骨替代材料的所謂“優劣”之上。當他們偶然發現自己GBR病例的新生骨摻雜有大量的未吸收骨粉和肉芽組織時,便會驚慌失措地尋求新的替代材料。12、從盲目自信到困惑,再到第一例GBR失敗后的自我懷疑,相信每個學習骨增量技術的種植醫生都會經歷過這一段心路歷程。骨增量手術后的這6個月中,骨替代材料到底是順利轉化成布滿微血管的自體骨,亦或是原封不動成為一堆“死物”,撲朔迷離的結果讓初學者們惶恐不安。成或者敗,優還是劣?骨增量技術中的神奇變化,就像魔術師黑色的道具盒子。
來源于口腔種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