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 |中國腫瘤患者就診遷徙圖
一直以來,我國都存在醫療資源分布嚴重失衡的狀況,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冷冷清清,大批基層醫療資源閑置。為此,國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在70%左右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以降低大三甲醫院的就診率和床位使用率,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和農村流動,逐步實現醫療資源的優化分配。
然而,你是否了解目前我國腫瘤患者的就診分布情況?你是否統計過每天前來就診的患者大都來自何地?而本地患者為了尋醫看病又奔向何方呢?
昨日,作為全球領先的腫瘤大數據研究公司LinkDoc發布“中國首套腫瘤患者就診遷徙圖”,用一張張酷炫的動態圖生動地展現了中國腫瘤患者在全國就診遷徙的情況,下面我們就來先睹為快。
作為全球領先的醫療大數據平臺,LinkDoc目前已與全國30個省市、超過300家大型三甲醫院開展合作,建立了包含50萬+腫瘤患者病例的數據庫,基于如此龐大的數據量,他們以腫瘤患者的住址為起點,以患者就診醫院所在地為終點,畫出一條就診路線,然后通過大數據技術對數據庫內所有患者的信息進行計算分析,于是得出了“中國首套腫瘤患者就診遷徙圖”,下圖
全國腫瘤患者就診遷徙動態效果圖(來源:LinkDoc數據庫)
先來解釋一下,圖中如繁星點綴夜空般的連線代表了患者就診的路線,也就是說,當患者從家鄉(居住地)趕往醫生資源豐富的大醫院去看病時,就會點亮家鄉與醫院之間的路線,而線路被重復的次數越多也就會越明亮。
總體來看,在2016年上半年全國腫瘤患者就診遷徙路線中,北京、上海、西安、哈爾濱等城市被點亮次數最多。而地廣人稀的新疆、青海、云南等西部地區,被點亮次數最少。
腫瘤患者就診流入最多省市動態效果圖
(來源:LinkDoc數據庫)
在動態效果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被點亮次數較多的城市中,北京無疑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據以往數據顯示,北京外來就醫流動人口日均達70萬人,三級醫院基本是“滿場”狀態,其中外來病人約占1/3,北京因此被戲稱為“全國看病中心”。
其實,在《在腫瘤患者跨省就診最“熱”路線》中也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城市成為“看病中心”,根源在于醫療資源配置不平衡。“翻過一座山,實力翻三番”,形象地道出了這些大城市與周邊地區的醫療差距。外地病人大量涌入,除了時下交通變得便利的因素外,當地優質醫療資源匱乏是根本原因。很多病人無法得到確診,甚至越治越重,這才不惜長途奔波,到北京要個“說法”。所以,如果在家門口都能看好病,誰會愿意這么折騰?
反過來看,為什么山西、黑龍江、江蘇、河北成了病人流出最多的省市?
腫瘤患者就診流出最多省市動態效果圖
(來源:LinkDoc數據庫)
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曾指出,“2013年,外省就診人員占北京三級醫院和區域醫療中心接診量的30%,出院的外省病人占了32%,而外地來京看病人員主要來自河北、內蒙古,山東、山西等省市。”由此看來,守著“夜空中最亮的星”而“近水樓臺來摘星星”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新疆、青海、云南、西藏等這些難以被點亮的西部地區,則主要是由我國醫療資源分布嚴重不均導致。
上圖資料來源:新浪新聞
在一些優質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很多病人都無法得到確診和治愈,于是,他們只能遠赴外地就診治療。據LinkDoc數據統計,有將近一半的腫瘤患者看病要奔波100公里以上,而12.6%的患者則要奔波500公里以上,其中,要奔波1000公里以上的患者也占到6.5%。
大醫院人滿為患,超負荷運轉,醫護苦不堪言;老百姓有病難治,千里尋醫,也如取經途中歷經苦難。醫療需求是剛性需求,無論窮人富人,都要看病就醫。只有科學配置醫療資源,讓更多人得到恰當、適宜的診療,才能使優質醫療資源價值最大化。
來源;LinkDoc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