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醫生集團,多點執業或可突圍;PHP模式或是主流
—關注高師傅微信 醫健行業盡掌握—
醫療健康行業最有價值微號“高端私人醫生服務”:kgn091(點上面藍字關注),專注私人醫生、健康管理、醫療健康、國際醫療、移動醫療、醫養地產、社區醫療服務行業。醫生、醫健行業投資人及業內人士請關注并加入高端人脈圈。
高師傅誠招志愿者,要求:人在北京 文筆飛揚 醫療行業
政府鼓勵多點執業,醫生希望多點執業,病人也盼望醫生多點執業,三方都有需求,為何至今進展緩慢?原因就是目前醫生是單位人,人在單位身不由己,即使再有名氣的醫生,在單位面前還是弱者,敢于突破單位包圍的醫生屈指可數,目前較成功的屬于張強醫生,他不僅自己突圍,而且成立有法人資格的醫生集團,幫助其他醫生實現多點執業,現在北京、上海有多家醫院或醫療機構和他們合作作為他們的平臺開展工作。
醫生集團又稱為“醫生執業團體”或者“醫生執業組織”,可能屬于醫院,也可能是獨立的“醫生組織”。也許是受張強醫生集團啟發,現在很多地方相繼成立醫生集團,深圳就有不少專家參與當地的醫生集團,但他們名義上是醫生集團,實際上沒有獨立法人資格,只是相關醫生的集合,和醫師協會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頂多只是跨專業的醫師協會。
在我看來,要成立類似張強醫生集團的召集人應該具備以下特點,
一是號召力,在業內有足夠高的名望和水平,大家都信任他;
二是組織能力,能夠把大家團結在一起,創業初期肯定會遇到各種困難,需要團結一致才能克服;
三是宣傳能力,能夠短時間讓更多的人了解醫生集團的優點和特點,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關注;
四是公關和談判能力,成立醫生集團必須會攻關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可和支持,在醫生不敢或不愿意脫離原單位時,醫生集團有能力與其單位談判,安排相關醫生在合適時間多點執業,團體的力量當然比個人大,這樣單位妥協的機會大一些,多點執業的推進就會順利一些。
醫生多點執業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可以優化資源配置,讓好醫生能在更多的地方為更多的病人服務,病人也可以在家附近找到心儀的醫生看病,這應該是大家都希望能夠早日成功的好事。現在政府已松綁,不能積極實施的最大的阻力在醫院,作為醫院領導誰都不愿意自己的醫生去外單位執業分流病人或削弱醫院的影響力。因此,醫生集團正是實現突破多點執業的有效途徑。
當然,要真正落實多點執業,應該進一步改革,讓醫生由單位人變成有獨立執業資格的自由人才能夠實現,醫生集團只是第一步。
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對醫生集團的思考和觀點是相信PHP模式很快就會成為中國醫生多點執業的主流,林峰醫生工作室的形式很快就會催生PHP的發展。醫生集團快速發展表明無疑有一種力量在“大趨勢”下推動著,同時有一股“暗流”在涌動著。
首先,“多點執業”是國策,是醫生從單位人向社會人過渡的第一步,也是醫生集團能夠出現的政策基礎。在中國行政管理架構下,這就是一種指令。自2009年推行醫生多點執業政策以來,政策寬松度、自由度不斷增大,為醫生集團的涌現夯實了基礎。
其次,這是“政府引導,市場推動”的必然結果。醫生多點執業政策的出臺無疑就是通過市場配置醫療資源,解決醫生價值的市場定位。目前醫生處于單位人制度下的“圈養”模式,醫生的價值無非就是低得可憐的“基本工資”和高得變味的“創收收入”之和,是一種“不倫不類”、毫無價值而言的支付狀態。初出道的醫生與30年醫齡的專家一樣可以為醫院“創收”,甚至更能“創收”。有學者提出,如果政府把醫生養起來,就可以解決“趨利”行為的問題。也許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是要把所有的醫生都養起來,也許是不現實的。
醫生集團的出現可以使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更加清晰。政府(或/和醫保)該負的責任、該提供的服務和該買的什么樣的服務也會隨著市場的推動而清晰了,改變目前政府責任不清,醫生價值不明“養不起,挺不直”的狀態。“養不起”,政府確實養不起所有的醫生,或許也不想養;“挺不直”,就是醫生受到長期的制度性慢性損傷,壓力太大,身心疲憊,還得為制度“付賬”,遭國內外責罵,“腰桿”挺不直。只有采取“放養”的方式,讓醫院從市場上聘請醫生,讓醫生在價值中選擇行醫方式,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第三,以美國為首的醫生行醫模式不斷改變,促使中國醫生進行行醫模式大思考。美國模式的發展如同羅貫中《三國演義》開場白:“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美國醫生在“獨自開業-合伙開業-受雇行醫”的輪回中轉變,正如奇璞研報所說:縱觀美國醫生集團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醫生要素的市場化釋放是促進醫生價值回歸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促使形成“醫生-醫院-保險公司”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的醫療服務行業利益分配機制的重要變動力量。且不談其模式有幾種,能引起醫生執業模式改變的無非就是醫生的價值與支付制度(保險制度),這兩個重要維度影響了醫生是否受雇于醫院。中國醫生集團(團隊)的出現是受什么影響呢?無非是患者市場的需要,消費觀占主導,而非價值觀,更非保險制度的影響。目前,醫生集團仍游離在醫保、商保之外,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服務閉環。
國家層面的人事制度改革已經在進行,行政編制等鐵飯碗將被收回,福利也將社會化,醫生成為社會人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同時也將導致職稱制度、科研管理改革。政府如果不養基層的醫生,那么或許要購買全科醫生的服務,如同英國的體制。或許也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
在美國,“醫生-醫院”合作伙伴的就業模式越來越顯示它的生命力。美國的醫院并非越做越大,其病床每況減少。隨著日間病房服務的不斷漸增,門診病人數量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醫生和醫院的關系也隨之變化。Ambulatory Surgery Centers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是外科專家或醫生團隊和醫院聯合建立門診手術中心。這是PHP(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的模式之一,醫生與醫院不是雇傭關系,而是合作伙伴關系。PHP能促生高效率、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同時降低醫療成本。從醫生角度,醫院能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能保持生活和醫療工作之間的平衡,更靈活地支配時間;更多地控制與共享手術室、設備、護士和其他雇員的資源。從醫院角度,能避免和醫生競爭,提升醫生的忠誠度,保全醫生這一重要資源,還能向外界傳達尊重醫生的友好信號。當然,這也說明醫院對醫生的訴求非常重視,并竭力滿足醫生需求,這種積極態度會為醫院招徠更多的醫生。
我相信PHP模式很快就會成為中國醫生多點執業的主流,林峰醫生工作室的形式很快就會催生PHP的發展。在廣東,已有不少民營醫院正在接受我的這種推動。我認為,甚至公立醫院也可以在國家“寬松”的政策下做這樣的嘗試。(廖新波/文)
轉:醫生必粉 高端私人醫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