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牙|兒童牙周及黏膜常見疾病得口瘡怎么辦?
【優享課堂】——兒童牙周及黏膜疾病
牙周組織病——牙齦炎
牙齦——俗稱牙床,是附著在牙齒頸部和牙槽突的粘膜上皮及其下方的結締組織,呈粉紅色,有光澤,質堅韌,內有血管和神經。
牙齦炎——指發生在牙齦組織的的急、慢性炎癥,常見表現為牙齦出血,紅腫脹痛,有可能向深層發展導致牙周炎。談起牙齦炎,很多家長認為成年人很常見,卻忽略了寶寶也是易患牙齦炎的群體。
兒童牙齦炎的易患因素:
(1) 兒童牙齦上皮薄、角化差、脆弱,受細菌感染或者外傷刺激后易發生炎癥;
(2) 乳牙牙齒近牙頸部1/3隆起,牙頸部明顯縮窄,齦溝處易積存食物殘渣;
(3) 萌出期暫時性牙列不齊可以導致牙垢堆積,牙石附著,食物嵌塞;
(4) 兒童口腔清潔困難,唾液粘稠。
牙周組織疾病——萌出性齦炎
原因:牙齒萌出時可能有異樣感,寶寶用牙咬或用手摳導致感染;牙齒萌出時有不適,寶寶不敢刷牙,菌斑積聚導致牙齦感染。
表現:正在萌出的牙齒周圍牙齦組織充血,無明顯自覺癥狀者,隨著牙齒萌出自愈;嚴重者牙齦紅腫,探診出血,齦袋內可有溢膿,患兒疼痛。
治療:輕微的炎癥不用處理,改善口腔衛生可以減輕牙齦癥狀。嚴重的冠周炎可以做冠周沖洗,局部涂碘甘油等。
牙周組織疾病——不潔性齦炎
原因:3-5歲不刷牙,口腔衛生差的兒童多見;牙列擁擠、排列不齊或者戴用矯治器的兒童,自潔作用差,刷牙不到位時也可出現。
表現:乳前牙和乳磨牙唇頰側較明顯。牙列不齊部位的齦緣和齦乳頭紅腫,易出血,局部有牙垢和食物殘渣附著。
治療:局部去除菌斑,控制感染。
粘膜病——皰疹性口炎
原因: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原發急性感染性疾病,多發生于6歲前的兒童,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更為多見。
表現:常有與皰疹患者接觸史,潛伏期約1周。
1. 全身癥狀:發病急,兒童常因唾液量增多而流涎,可有發熱、煩躁、拒食,有時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咽喉部輕度疼痛等前驅癥狀;(癥狀在7-14天逐漸消失)
2. 粘膜損害:口腔粘膜任何部位都可以發生。患處粘膜充血水腫,出現平伏不隆起的紅斑,界限清楚,紅斑上出現針頭大小、直徑約2mm左右數量不等的圓形小水皰,水皰呈簇,皰破潰形成潰瘍;
3. 皮膚損害:唇、口角、鼻頦等區域可發生皮膚損害。先有瘙癢、灼熱與腫脹感,隨即出現針頭大小成簇小水皰,皰液初為透明,后渾濁,干燥后結痂;
如何治療?
全身治療:充分休息,給予富含維生素的營養價值高的飲食。可適當口服抗生素預防繼發感染;
局部治療:局部消炎防腐止痛劑涂布。皮膚保持潔凈,防止感染,促使干燥結痂;
預防:應與患兒隔離,應注意個人衛生,勤曬被褥 ,房間應良好通風。
來源:吳醫生 優益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