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診療欲關掉大醫院普通門診!
導語:央視新聞報道稱,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國家將把更多的優質醫療資源和病人分流到基層。未來三級醫院的普通門診將逐步減少,甚至最后取消一般門診服務。
作者:焦巨
來源:“醫學界產業報道”微信號
最近最火的醫改概念當屬“分級診療”了。
9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兩個階段的工作目標:到2017年,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分級診療制度建成了的話,中國醫療會成什么樣?《意見》中描述的畫面太美,幾乎不敢直視。
文件是這樣描述的,“分級診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機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層級優化、職責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醫療服務體系基本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
所以文件下也就下了,界哥也沒當真。但在昨天看了央視關于分級診療的新聞報道后,界哥突然感覺可能是自身政策敏感性不夠,國家這回可能當真了,就連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女士,面對央視鏡頭都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
報道中說,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國家將把更多的優質醫療資源和病人分流到基層。未來三級醫院的普通門診將逐步減少,甚至最后取消一般門診服務。并介紹,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份1000多個縣市區開展分級診療試點。
政策可預期的沖擊波還不止這些。10天前,界哥還給大家帶來了國家衛計委的一句狠話:將在“十三五”期間壓縮大型公立醫院床位!
看到沒有?又是要滅了三級醫院的普通門診,又是要壓縮大醫院的床位規模,可以肯定的是,醫改要拿大醫院開刀了。
對此,界哥深感欣慰。為啥這么說呢?新醫改改了五年,專家們給出的結論是基本為增量改革,真正觸及醫療界利益集團的城市大型公立醫院改革一點沒動。
“農村包圍城市”的醫改思路效果如何呢?鄉鎮衛生院高樓是建起來了,醫保也全覆蓋了,但基層卻沒強起來,城市公立醫院規模卻迎來新一輪大擴張,新院區一個接一個開張,床位數屢創新高,優質醫生資源進一步聚集,老百姓看病難沒看到緩解跡象。
正如央視報道中說的,人家一般是80%的醫療服務由基層提供,20%的由大醫院提供;我們卻倒了過來,80%的醫療服務由大醫院提供,基層醫療成了配角。
醫改改成這樣咋整?政策已經給出了明確答案:分級診療,把優質醫療資源和病人分流到基層。換句話說,就是拿大醫院開刀,壓縮其床位,分流其醫生、患者。
對醫護們的影響
夢想有總比沒有強,萬一實現了呢?會對目前大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們產生怎樣的影響?
先說點好的。就是大家不會再像現在這樣忙死忙活,一天看一百多個病人還看不完,出門診的習慣很多人可能要改改了。
不太好的消息是,大醫院很可能不再需要這么多人了,很多人可能甚至要離開,特別是以開藥為主的科室,是誰誰知道哈。
還有就是那些奔著進大醫院的醫學生們可能要失望了,未來的大醫院,很可能就像現在的傳統媒體,以裁人為主,基本不招。
行路難
有一種邏輯:因為醫改是世界性難題,所以中國醫改必須也是難的。因此中國醫改果然很難。
那么分級診療之路好走嗎?答案同上,特別是在界哥看完《意見》全文之后。
在如何組織實施分級診療方面,《意見》關于部門職責是這樣說的:
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醫療機構規劃、設置、審批和醫療服務行為的監管,明確雙向轉診制度,優化轉診流程,牽頭制定常見疾病入、出院和雙向轉診標準……
界哥一看,那這路就更難走了。
就“加強對醫療機構規劃、設置、審批和醫療服務行為的監管”這句來說,意味著分級診療走的還是政府主導的路子,而這是有悖于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關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精神的。
衛生主管部門接下來并不是要簡政放權,還要加強權力,而關于醫療服務監管這一真正應該干好的事卻一直沒認真干的事,只是附在后面一筆帶過。
在如此調子的指導下,基層診所能放開嗎?被繼續“包養”的全科醫生能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嗎?醫務工作者能拿到和自己勞動價值一致的報酬嗎?界哥以為答案還是同上。
大家都知道分級診療第一大難就是缺少大量同質化培養的合格全科醫生,就拿住院醫規培來說,到2020年才在全國范圍內強制實施不規培不能從醫,在人才問題短期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分級診療怎么搞?從這個角度來看,2020年或是分級診療改革真正起點,而非成功之日。
再說,“放養”慣了的大醫院院長們是那么好欺負的嗎?“包養我可以,拿錢來!”一句話估計會讓有關部門不知所措。
那么大家伙到底該咋辦呢?且行且珍惜吧!咱們不妨心態放好點,把醫改當成一種常態,誰讓咱們選擇了這個苦命的職業呢。
透露個小八卦,醫改折磨的不僅僅是廣大患者和醫務工作者們,就連不少醫改專家們也身心疲憊。大家猜猜前幾年一些活躍的醫改專家現在都在干嘛?在喊累了都沒人理之后,有的選擇了專注產業創新,有的期待有錢的BAT新貴們為醫改砸出一條血路,有的連“醫改”二字都不愿再提起,還有的竟然選擇了信佛……
來源于醫學界產業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