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梅毒黏膜斑1例
作者:王新瓊,柳志文,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口腔科
梅毒(syphilis)是由蒼白密螺旋體(treponemapallidum)引起的一種慢性性傳播疾病。臨床上多表現為皮膚及黏膜病損,主要累及生殖器和皮膚。現報道父子均表現為梅毒口腔黏膜斑的病例,分別于2013年2月28日和2013年3月3日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口腔中心確診。
1病例資料
1.1病例1
父親,39歲,主訴“腭部潰瘍5月,舌腹部出現灰白色斑塊伴疼痛1月余”。患者于2012年10月發現軟腭部潰瘍,反復發作,被診斷為“復發性潰瘍”,服用抗生素后自愈;2013年1月發現舌腹部出現灰白色斑塊,伴輕微疼痛。
患者既往體格健康,無其他慢性病史。有婚外性交史,否認有輸血史。
體查;右側舌腹灰白色斑塊,直徑約2.5 cm,橢圓形,稍凸起于黏膜表面,光亮,邊界清楚,不能擦掉,輕微壓痛(圖1)。
可捫及雙側頜下淋巴結腫大,質硬伴輕微壓痛。無四肢及骨關節疼痛,皮膚及其他部位亦未見病變。梅毒血清學檢查;快速血漿反應素(rapid plasma reagin,RPR)環狀卡片試驗陽性,滴度1∶128;梅毒螺旋體血凝試驗(treponema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TPHA)陽性。結合臨床及梅毒血清學檢查,診斷為梅毒二期口腔黏膜斑。
囑患者帶妻子和兒子前來檢查,行梅毒篩查。妻子未見口腔黏膜斑的表現,皮膚亦未見異常,外生殖器未檢。RPR和TPHA均為陽性。
1.2病例2
兒子,2歲6月,足月順產,出生時全身皮膚、黏膜未見損害。2012年12月發現肛周糜爛,涂擦抗生素軟膏效果不明顯。患兒無輸血史。
體查;患兒發育正常,營養良好,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心肺腹未見異常。口腔科情況;右側頰黏膜可見灰白色黏膜斑,直徑約為1 cm,橢圓形,稍凸起于皮膚表面,光亮,邊界清楚,不能擦掉,無壓痛(圖2);肛周可見灰白色斑塊;乳牙牙列,牙體形態及牙排列均正常;未見明顯骨畸形表現,無四肢及骨關節疼痛。梅毒血清學檢查;RPR為陽性,滴度1∶64,TPHA陽性。
經詢問患兒與母親有共用毛巾及洗具洗澡的習慣。結合臨床及梅毒血清學檢查,診斷為后天梅毒二期口腔黏膜斑。
3例患者均轉至皮膚性病科接受規范的抗梅毒治療。
2討論
自1980年以來,梅毒在中國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全國梅毒患者由1998年的3.07/10萬上升到2007年的15.88/10萬,居中國2007年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的第4位。隨著人們性觀念改變以及性行為方式的多樣化,因口腔病損而就診的梅毒患者也逐漸增多。一期梅毒,是梅毒患者感染后在侵入部位發生硬下疳。口腔最常發生的部位是下唇唇紅緣。二期梅毒是一期梅毒未經治療或治療不徹底,螺旋體從淋巴系統進入血液循環形成螺旋體菌血癥,引起皮膚、黏膜、骨骼等損害。梅毒黏膜斑是二期梅毒的特征性黏膜損害,可發生在口腔以及生殖器黏膜,口腔黏膜斑最常發生在舌部。口腔梅毒黏膜斑在二期梅毒患者的發生率為11.3%。
本報道中,父子的一期梅毒分別表現為口腔潰瘍和肛周糜爛,而父子二期梅毒均表現為口腔黏膜斑。臨床上,一期梅毒性潰瘍多須與復發性口腔潰瘍鑒別。梅毒性潰瘍疼痛不明顯,潰瘍面滲出較多,沒有典型的復發規律;復發性口腔潰瘍疼痛明顯,潰瘍面滲出較少,具有典型的復發規律,間歇期與潰瘍期間隔出現。
二期梅毒黏膜斑應與白斑、白色角化病、扁平苔蘚、盤狀紅斑狼瘡等白色損害鑒別,鑒別診斷如下。①白斑表現為白色斑塊,表面粗糙,一般無疼痛癥狀,多見于中老年男性。②扁平苔蘚表現為放射狀,不規則白色條紋或者白色斑塊,伴充血、糜爛,可伴有皮膚病變,多見于中年女性。③盤狀紅斑狼瘡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紅斑糜爛,凹陷,邊緣稍隆起,周圍有特征性放射狀白紋,伴皮膚損害。④白色角化病表現為灰白色邊界不清的斑塊,平滑,柔軟,多與長期的機械或化學刺激有關,刺激去除后白色斑塊能夠快速消退。
病理檢查對白色病損的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但是病理檢查不能用于診斷梅毒。詳細詢問病史,以及梅毒血清學檢查是診斷梅毒的主要依據。梅毒口腔黏膜病損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對于梅毒早期發現和防止其傳播具有重要作用。口腔醫師應該熟悉各期梅毒的口腔表現,對于具有可疑的口腔黏膜斑表現的患者,應仔細詢問病史,并作血清學檢查加以鑒別。
此外,對于診斷為梅毒的患者,應督促其攜帶家人檢查并作梅毒血清學篩查,以便早期診斷及治療。本報道中,兒子發病時間約為2歲,且出生時未見皮膚及黏膜損害,就診后臨床檢查未發現除皮膚及黏膜外其他系統的梅毒損害表現。結合臨床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為后天梅毒。在歐美兒童后天梅毒主要為兒童性虐待所致,特別是兒童首發病損在生殖器或者肛門者。另外也可通過性接觸以外的途徑感染,如口對口喂食。有研究指出,接觸帶有梅毒螺旋體的毛巾、衣物等的感染率占獲得性梅毒感染的2.5%。本例中兒子與母親共用毛巾及洗具從而導致交叉感染梅毒螺旋體的可能性較大。
來源:廣東牙病防治2014年2月第22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