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骨骨髓炎X線影像
1.牙源性中央性頜骨骨髓炎
急性骨髓炎早期無影像學改變。骨骼脫鈣量達到30%以上時X線片才能顯示其病理變化,因而骨髓炎發病約10天后才能出現X線片異常改變。
骨質破壞期:頜骨骨髓炎早期X線表現為因骨小梁破壞而導致的輕微骨密度減低。隨病變進展,X線表現為以病原牙為中心的單發或多發密度減低區,大小不等,邊界模糊不清。
病變局限期:急性期后病變逐漸局限,骨質破壞區和硬化區同時存在。骨破壞區中可有死骨形成為骨髓炎的特征性影像學改變。可有骨膜反應,X線表現為密質骨外的高密度線條狀影像。
修復期:骨質破壞結束后病變區開始修復,表現為骨小梁變粗、數目增多,排列與正常骨紋理不同,呈較致密影像。死骨脫落導致骨缺損,病理眭骨折錯位愈合導致頜骨畸形。
2.牙源性邊緣性頜骨骨髓炎
X線檢查可選用下頜升支側位片或曲面體層片及升支切線位片或下頜橫斷咬合片。下頜升支側位片或曲面體層片主要表現為骨密度增高,其中可見局限性骨質破壞。升支側位片示彌漫性的骨密度增高,其中可見局限性的骨質破壞灶。升支切線位片可見密質骨外有骨質增生,增生的骨質邊緣較整齊,升支外側密質骨無明顯破壞。一般無死骨形成。
3.嬰幼兒頜骨骨髓炎
是一種非牙源性化膿性炎癥,病原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多為血源性感染,因而多見于血運豐富的上頜骨。病變早期X線表現無異常,晚期病變頜骨廣泛破壞,表現為不規則骨質破壞、死骨形成,并有牙齒移位、缺失。
4.牙源性上頜竇炎
X線檢查方法包括患牙根尖片和華特位片。根尖片上可見病原牙根尖周圍骨質破壞,牙槽窩與上頜竇底相通或竇內有斷根遺留。華特位片顯示患側上頜竇密度彌漫性增高或氣腔明顯縮小,周圍可見肥厚的黏膜影像。竇壁骨質無破壞。
5.頜骨放射性骨壞死
是由放射線照射導致的、不能愈合的細胞缺氧性損傷,而非受照射骨的真性骨髓炎。頜骨放射性骨壞死的發生部位與照射部位有關,發生放射性骨壞死的臨界性劑量指標為50~60Gy。X線表現為:
①頜骨:頜骨病變早期骨質呈彌漫性疏松,進而有不規則破壞,呈斑點狀、蟲蝕狀、網格狀改變,病變邊界多不清楚。有時病變區中間有散在小團塊狀病理性骨沉積;病變嚴重者,骨質疏松和致密程度均加重,且范圍擴大。可見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的死骨,且不易分離。較大的死骨形成,可致病理性骨折。放射線照射后的骨膜活力明顯降低,因而很少發生骨膜成骨。
②牙及牙周:放射性齲較多見,好發于牙頸部,常進展較快而形成猛性齲。可有牙周膜間隙增寬、骨硬板密度減低或消失及牙槽突吸收。
來源:考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