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管治療技術指南(1)
根管治療術是治療牙髓和根尖周病的主要方法。根管治療術有著復雜的程序,需要專門的設備、器材和材料,應由口腔科執業醫師完成。復雜的病例推薦由經過牙體牙髓病學專科培訓的口腔科執業醫師或牙體牙髓病學專科醫師完成。
中華口腔醫學會牙體牙髓病學專業委員會于 2004 年討論并發布了根管治療技術的操作規范和質量評定標準(討論稿)。該規范發布后,中華口腔醫學會牙體牙髓病學專業委員會在廣泛征求意見、參考相關專業文獻并結合業內對編寫技術指南相關要求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討論、補充和修訂,形成了本項推薦性技術指南,以供口腔科執業醫師規范使用根管治療系列技術時參考。
1,簡介
牙髓感染來源于齲齒等多種感染性途徑,在無法保存活髓的情況下,為了阻止感染擴散,防止引起嚴重的并發癥,需要將感染物質從牙髓腔和根管內移除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感染,此治療過程即根管治療,相關的技術即根管治療術。
根管治療由系列技術環節構成,包括對感染根管進行切割成形、沖洗消毒(根管預備和消毒)、使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將根管空腔封閉(根管充填)以及修復根管治療后的牙體缺損。根管治療的目的是防止根尖周病變或促進已有根尖周組織病變的愈合。對于無法通過常規根管治療控制病變的病例,需考慮根尖手術或拔除患牙。
2,適應癥
不可復性牙髓炎、牙髓壞死、牙內吸收、各種根尖周炎、某些移植牙或再植牙,以及因其他口腔治療需要摘除牙髓的患牙。
3,診斷與治療設計
3.1 全身和口腔的系統檢查與評估
詢問和檢查患者全身、口腔頜面部、牙列和患牙情況,進行全身和口腔健康評估,給出口腔治療建議和具體患牙的治療計劃,并讓患者知曉。問診和檢查結果應記錄在病歷中。
3.2 患牙的診斷、治療計劃、預后判斷和實施方案
應圍繞患者的主訴、病史和檢查結果,對患牙做出正確的診斷。治療計劃和實施方案需結合患者口腔的整體情況做出,必要時需請相關學科的專家會診。應根據前述適應證選擇根管治療術。術前應對預期結果、治療難度、治療風險、后續治療及所需費用進行綜合評估,相關內容需與患者充分溝通。治療需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開始,必要時術前需簽署知情同意書。
4,拍攝根尖 X 線片
需常規對患牙拍攝根尖 X 線片。根尖 X 線片應真實反映牙齒全長及根尖周不少于 2 mm 范圍的組織,推薦使用平行投照技術。必要時應拍攝多張不同角度的根尖 X 線片,以了解患牙的根管數目、走向及分布。錐形束 CT有助于從三維角度了解患牙解剖及與其周圍組織的關系。
根管治療術前及根管充填完成后即刻須拍攝根尖 X 線片。在治療過程中,可根據治療需要加拍不同類型、不同角度的 X 線片。
5,疼痛控制
術前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可以減輕患者的緊張、焦慮和恐懼狀態,有利于疼痛控制。
局部麻醉是常用和有效的根管治療疼痛控制技術,包括神經傳導阻滯、骨膜上浸潤麻醉、牙周膜麻醉和髓腔麻醉。
6,感染控制
所用器械,可以是一次性使用、也可以是消毒滅菌后重復使用,術前均須經過嚴格的消毒和滅菌,單人單次使用,避免醫源性交叉感染。
橡皮障術野隔離技術是牙科治療中術野隔離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手術過程中的感染控制,推薦在根管治療中全程使用。
采用由外及內、循序漸進的手術清創方法,以防止感染物質白冠方向根尖方遷移。這些方法包括開髓前對齲壞牙體組織的清理、對根管上段的預敞開、及時有效的根管沖洗及旋轉器械的使用等。
盡量減少就診次數,縮短治療周期。
有效與可靠的診間和治療后根管冠方封閉有助于防止根管的再感染。
7,牙體準備
檢查咬合狀況和病變范圍,確定開髓位置和范圍。
去凈齲壞組織和冠部不良修復體,適當磨低高陡及薄弱的牙尖,防止治療過程中牙齒劈裂。
用玻璃離子水門汀或樹脂類材料恢復患牙的鄰面形態,以利于使用橡皮障。
對已發生微裂的患牙,特別是牙髓問題與微裂有關的時候,應進行療效評估。需在根管治療開始前采取措施,以防止后續治療中牙齒的進一步劈裂。
相應措施包括帶環修復、臨時冠修復、粘接修復及咬合調整等。
來源:登士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