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3例遠距離竇道誤診教訓
例1:女性,23歲,下前牙舌側牙齦竇道前來我科就診,由具有多年臨床經驗的B醫師接診。檢查見下切牙切緣輕度磨損,41舌側有一結節狀竇口,挑破有少量膿血液溢出,拍片后見根尖有3×3mm陰影,呈云霧狀。給予開髓,初始不痛,便下壓鉆頭直至穿髓,不料患者推開手機,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B醫師頓感意外,帶有明顯責備的話脫口而出:“怎么搞的,死牙還會痛嗎?亂動,嘴唇鉆破了自己負責。”“很痛啊,實在受不了,我不治了!。”病人也不示弱。B醫生不再責怪了,于是取一根擴大針探查,我的天哪,不但探痛,還有鮮紅的血。“怎么搞的,明明竇口在舌側,根尖還有陰影,怎么還是活髓牙”? “對了,切緣還有磨損構成感染途徑,完全符合慢性根尖周炎的診斷嘛”。奇怪,真奇怪!B醫生一頭霧水。沒關系,主任在,不是說下級醫生解決不了找上級嘛!于是把主任請過來,幾個實習生也圍了過來。只見主任把各個下前牙搖了搖,叩了叩,再看看切緣上的磨損,結果怎樣?主任發話了:“31稍向唇側錯位,切緣磨損也比41明顯些,松動度雖不大,但也比41略明顯,叩診雖不痛,但卻有濁音,綜合起來分析,31產生慢性根尖周炎癥的可能性大。” 主任接著說:“還有一個關鍵的檢查方法是什么?”大家面面相觀,無言以對。‘火攻’兩字象是命令從主任口中脫出,大家聽了又是莫明其妙。只見主任拿起燙牙膠尖的器械,點燃酒精燈燒得半紅,然后放在31唇面上,患者毫無反應。移開再燒,41、42、32逐一測試,卻有不同程度的反應。怎么樣,病變是那個牙?主任笑著問大家,“應該是31,”在場的同學齊聲回答。接著主任再給大家講解:“病變在31,為什么竇口在41呢?遠距離竇口,這個病例只隔一個牙,還有隔幾個牙的,有空我再給你們看資料。至于為什么x線也會弄錯?同名前牙缺損差不多,如未做記號正反面分不清,看這片上哪一面是正面,哪一面是反面,你們誰能分的清?”看了半天,大家有的搖頭,有的吐舌。“怎么防止這個錯誤呢?有竇道的排片要用牙膠尖作診斷絲插入竇道,沒竇道的要用牙膠黏在患牙上做記號。”這時有的同學掏出筆記本,記下這難得的診斷技巧。
下午下班之后,主任又搬出一本病歷記錄及照片,把大家招呼在一起。這是一例少見的遠距離竇道,患者是個30歲的女性,就診原因是下前牙唇側長一小泡泡,前來看醫生,還是以前主任親自看的,檢查見41切緣輕度磨損,唇側根尖處有一結節狀竇口,憑著老經驗,這竇口是肯定是41慢尖引起的,用不著拍片。這患者又是老相識,跟她略做溝通,取得同意后便開始開髓,但意想不到的是,剛鉆至牙本質層患者便叫酸痛,再用熱器械測試仍有痛感,于是便讓護士拍片。片子出來更讓我莫明其秒,從41到43根尖側均有陰影。再拍44-46,發現45根尖有陰影,于是,仔細檢查45,沒發現有齲壞,但合面似乎有畸形尖折斷的印跡,碘酒涂擦更明顯。追問病史,過去并無牙痛史,其它牙也無齲壞。最后確定開髓治療45,3天后復診竇口愈合。說到這里,主任有些自責,絕大多數牙病診斷容易,少數病例需要慎之又慎,主觀臆斷就會犯錯。
接著,主任又找出一份病歷,患者男性,26歲,因47齲并頰側竇口前來診治。自述前些日子因發現后牙牙齦長一贅生物到個體牙醫處就診,開始那牙醫認為是47齲引起的,準備開髓,但有劇痛便不敢再鉆,介紹到醫院來治。檢查見47合面深齲,探痛,叩(-),48垂直阻生,用診斷絲插入拍片示尖端在48冠部,追問病史:48曾有腫痛過。診斷為:48慢性冠周炎-齦瘺,47深齲,建議患者拔除48,47丁氧糊劑暫充觀察,兩周后復診竇口消失。
關于前牙讀片正反面不易辯認問題,除切緣磨損外,還有常見的兩中切牙鄰面齲,齲壞程度相當,更有已行烤瓷冠或樁核冠修復等,這些如不做記號就很正反不辨。上述病例也促使我在《實用牙髓病診療學》第6第2節讀片方法中增加了注意區別正反面片的內容,給同行提供有益的借鑒。
來源:陳乃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