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牙周健康】牙周病的一級預防——孟煥新教授
牙周病一級預防的對象是所有人群,兒童及青少年為重點人群。防止菌斑等致病因素對健康牙周組織的危害,在致病因素尚未引起損害之前將其去除,以口腔衛生健康教育和口腔衛生指導的方式,減少人群中牙周病新病例的發生,在人群中建立良好的個人口腔衛生習慣,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良好口腔保健護理習慣。
針對口腔衛生的健康教育可在醫療機構和社區居民中開展,針對社區居民的健康教育可利用大眾媒體、社區平臺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口腔衛生健康教育活動,如利用大眾傳媒、組織專題講座、組織小組討論會等。對在醫療機構就診的患者,一般是采取個別教育的方法,在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通過雙向信息交流方式就牙周健康問題與預防保健問題進行交談和討論,一對一宣教,還可向候診患者發放資料、在候診區設置宣傳欄等進行群體宣教。
可以宣傳畫冊、廣告宣傳短片、電視講座等形式多樣的宣傳品開展口腔衛生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內容主要是讓對象了解牙齒和牙周組織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牙齒的生長發育,什么是牙周病、牙周病是如何造成的、牙周病的相關癥狀、常見牙周病的種類、牙周病的危害、如何治療牙周病,如何預防牙周病等基本口腔保健知識。
口腔衛生指導可以通過健康宣傳和面對面指導讓對象了解正確的刷牙方法、輔助清潔用品的使用方法,菌斑有效控制的方法等。
預防牙周病基本原則應是在一生中不斷地徹底清除牙菌斑,采取有效刷牙自我清除牙菌斑,每半年或一年看牙科醫生接受預防性潔治術,通過專業手段徹底清除牙菌斑。口腔衛生指導內容即圍繞上述方法展開。
1.牙刷的選擇
手動牙刷較小的刷頭以便在口腔內轉動自如,刷毛較軟,刷毛長度適當,刷毛頂端磨圓頓,避免牙刷對牙齒和牙齦的損傷,牙刷柄程度、寬度適中,并具有防滑設計,是握持方便、感覺舒適。
電動牙刷在去除菌斑,減輕牙齦炎癥,減輕對牙齦的損傷,減少細菌的黏附和生存,減少著色方面優于手動牙刷,另外,電動牙刷可以有效的去除鄰面牙菌斑。
2. 有效刷牙
刷牙是日常清潔牙齒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方法,是維持口腔健康的最基本環節。關鍵因素為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至少2分鐘,推薦巴斯刷牙法。
巴斯刷牙法:又稱齦溝清掃法或水平顫動法。選擇軟毛牙刷,將牙刷與牙長軸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上頜牙向上,下頜牙向下),按壓齦-牙交界區,使刷毛一部分進入齦溝,一部分鋪于齦緣上,并盡可能伸入鄰間隙內,用輕柔的壓力,使刷毛在原位作前后方向短距離的水平顫動10次。顫動時牙刷移動僅約1 mm,每次刷2~3個牙。在將牙刷移到下一組牙時,注意重疊放置。前牙舌腭側如牙弓狹窄可將牙刷垂直,壓刷毛進入齦溝及鄰間隙約45°角,對著牙長軸作短顫動。牙合面的刷牙動作是將刷毛緊壓牙合面,使毛端深入點隙,作前后牙方向的顫動。
刷牙順序:因為多數人是右手握牙刷,刷牙順序一般是:先左邊后牙區,再中間前牙區,最后是右邊后牙區;先上頜再下頜;先外再內再牙合面。
3. 使用牙線
刷牙能除去牙齒光滑面85%的菌斑,而不能有效地去除牙齒鄰面的菌斑,如能合并使用牙線,牙齒鄰面菌斑的清除率可大大提高。食物和軟垢會嵌塞于牙間隙,所以除了定期刷牙,每天還應該清潔牙間隙,以免牙菌斑堆積。大多數國外專家建議12歲左右,就應該使用牙線。
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天使用一次牙線就夠了,使用的最佳時機推薦在晚餐后睡覺前。刷牙前或刷牙后都可以用牙線,一定要做到,使用牙線后就漱口,將脫落的碎屑沖洗出。
4. 牙簽的使用
牙簽與牙線一樣是牙齒鄰面牙菌斑的清潔工具,但牙簽絕對代替不了牙線。牙簽僅適合牙間隙較大的中老年人,而且僅僅能夠清除大片的食物殘渣,卻不能清除肉眼看不見的牙菌斑。如果使用不當,牙簽還會損傷牙齦,造成牙齦炎癥和退縮,使牙間隙更加增大,食物更容易嵌塞,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更加嚴重的牙周組織破壞,影響美觀與功能。
(本文來自“孟煥新. 中國牙周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獲主編和出版社授權、同意。)
★前沿研究
1.牙周炎和妊娠期糖尿病相關?
巴西的一項系統性回顧和薈萃分析顯示,目前的科學數據尚不能證實牙周炎與妊娠期糖尿病(GDM)有正相關關系。該論文2015年9月3日在線發表于《牙周病學雜志》(J Periodontol )。
本研究遵循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優先報告條目(PRISMA)聲明,使用計算機搜索3個電子數據庫的文獻,無語言及出版日期的限制。采用兩種獨立的方法選擇研究,并評估研究方法是否合適以及數據是否準確。最后共有190篇文章滿足搜索條件,最終選取15篇文章進行全文分析。8篇文獻滿足要求(5篇為橫斷面研究,3篇為病例對照研究),并對其中的7篇文章進行薈萃分析。薈萃分析中,進行敏感性檢測及統計學異質性檢驗。總體效應通過計算比值比(OR)和95%的可信區間(95%CI)進行評估。
結果為,對4項橫斷面研究(OR值為1.67; 95%CI為1.20~2.32)和2項病例對照研究(OR值為 2.66; 95%CI為 1.52~4.65)進行薈萃分析顯示,牙周炎和GDM顯著相關;但病例對照研究的敏感性檢驗缺少數據的一致性,即再增加一項病例對照研究進行檢驗時,無顯著相關(3項病例對照研究:OR值為1.69, 95%CI 為0.68~4.21)。不同的研究在臨床、方法學、統計學上均存在差異,異質性較大。因此,未來還需要在不同的人群中,采用不同的設計方法進行研究來探索牙周炎與GDM的關系。
2.對于重度牙周炎患者,哪種治療方法更劃算有效?
比利時的一項研究顯示,對于重度牙周炎患者,經過即刻手術或者齦上潔治、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術(SRP)治療者,在維護治療階段需進行再治療的比例顯著下降,但接受手術治療患者的治療費用較非手術治療患者明顯增加。該論文2015年9月4日在線發表于《臨床牙周病雜志》(J Clin Periodontol)。
該研究旨在:① 比較重度牙周炎患者經過即刻手術或者SRP后剩余牙周袋的比例以及成本效益;② 闡明阿奇霉素在第二治療階段至36個月時的輔助治療效果。研究共納入39例平均年齡為54.6歲的患者(18例男性,21例女性),接受口腔衛生宣教后隨機分至手術組(n=19)和SRP組(n=20)。6個月時,有殘留牙周袋且≥6 mm的患者該位點接受再次根面清創術并全身應用阿奇霉素。在12、24、36個月時均進行臨床檢查,且有殘留牙周袋的位點接受再次根面清創術。對每位患者的臨床治療及成本效益進行評估,在椅旁時間評估治療對患者的經濟影響。
結果為,6個月時,手術組僅6例患者接受再治療,而SRP組有14例患者需接受再治療;臨床效果方面,手術組和SRP組在36個月時治療效果相當,殘留牙周袋的比例均<2%;成本效益方面,術后6個月時,手術組比SRP組累計多消費746歐元;而在6~36個月的維護治療階段,由于手術組需要進行再治療的位點較少,反而比SRP組少消費69歐元。
轉:今日口腔 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