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企業自建診所與公立醫院搶患者?期盼政策護航
—關注高師傅微信 醫健行業盡掌握—
醫療健康行業最有價值微號“高端私人醫生服務”:kgn091(點上面藍字關注),專注私人醫生、健康管理、醫療健康、國際醫療、移動醫療、醫養地產、社區醫療服務行業。醫生、醫健行業投資人及業內人士請關注并加入高端人脈圈。
高師傅誠招志愿者,要求:人在北京 文筆飛揚 醫療行業
隨著“互聯網+”熱潮興起,多家互聯網醫療平臺介入傳統醫療行業。憑借技術優勢,互聯網醫療可拓寬病人就醫渠道、簡化就醫流程,從而減少就醫成本,有效緩解“看病貴”問題。就此,業內人士紛紛呼吁相關政策、法規盡快出臺,以保障互聯網醫療技術優勢得以發揮。
互聯網醫療或成傳統醫療業救星
近年,國家政策傾向支持互聯網醫療領域。2014年8月,國家衛計委發布《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對遠程醫療進行了規范,5個月后,又發布《關于推進和規范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將醫師多點執業作為醫改重要內容進一步放開。
同樣,互聯網醫療投資持續升溫。據中國互聯網醫療投融資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國內互聯網醫療領域的風險投資總額達到7.8億美元,已超2014年全年總額。
一些專家認為,互聯網醫療為病患提供一系列新型服務,能有效解決傳統醫療模式弊端。
國際醫藥商學院醫務室主任常峰對記者表示,互聯網技術可以很大程度上節省患者看病就醫成本。就患者掛號來說,可以通過手機進行掛號或繳費等,解決就醫流程繁瑣問題,對于從其他地區來北上廣城市就醫的患者,也可以網上就診,節省患者往返路費、住宿費等。
同時,常峰表示,對于目前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互聯網醫療可以幫助醫院有效分診:大醫院與基層醫院將分別發揮承接作用,而無需手術或住院的患者在互聯網平臺上診斷即可。這樣做,將有限的醫療資源分配給更為需要的患者。
在常峰看來,互聯網遠程醫療是打破醫療資源地域差異的有效途徑。“現在我國老少邊窮地區的醫療條件仍然落后,讓這些患者通過網上醫療或遠程就診,接觸到北上廣城市的優質醫療資源,同樣,鄉鎮衛生院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上級醫院的幫助。”
規矩不齊,讓醫生望而卻步
就目前情況來看,互聯網醫療企業能否有效發揮自身優勢?對此,就有業內人士對互聯網醫療持謹慎態度。
“‘互聯網+’只能代替部分功能,無法改變醫療現狀。”今年9月,在一次中醫藥互聯網發展研討會上,國家衛計委醫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長曹連元針對互聯網醫療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醫療行業核心功能在于醫生提供的診療服務,但線上就診模擬出的診療現場無法代替醫生面對面診治。”他解釋道,“西醫就診相對容易,而中醫‘望、聞、問、切’的診斷手法通過視頻和語音很難發揮出來,很容易造成診斷失誤,這讓醫生只能將診斷作為建議,不敢為病人提供決策性結果。”
而眼下市面上部分互聯網醫療企業嘗試開設線下診所,認為醫療服務落地線下,讓醫患面對面交流是發揮互聯網醫療作用的正確方式。將于今年11月上市的某互聯網醫療企業也稱該企業將與北京大型公立醫院合作,建立線下自營診所。
對此,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解放軍301醫院孫國義醫生,他卻表示自己不愿參加企業線下診所的診療。
“醫生線下診斷就要擔負醫療事故責任,就目前醫療環境來看,醫生們都很怕引起一些醫療事故和糾紛,如果沒相應的法律保護和解決這類糾紛的能力,我是不敢參加的。”
同樣,常峰也認為,“互聯網醫療這兩年發展太迅速了,國家在政策上雖給予了支持,但法律責任上的規劃沒有跟上,哪些疾病診斷出來需要轉診,轉診前后醫療責任是由醫生個人還是所屬醫院來擔,缺少這些明確界定,會讓醫生冒很大風險。”
政策如何為互聯網醫療保駕護航
那么,為進一步發揮互聯網醫療技術優勢,政策制定者應給予何種指導和規范呢?
對此,常峰教授認為,當下要務是盡快完善互聯網醫療法律法規,尤其是責任問題應給予明確界定。
“首先要做的,是理清醫療機構、醫務人員與互聯網企業三方的責任歸屬”,而后,他談到,對互聯網醫療服務商也要加強規范,既然企業要建自營醫療機構,那么對于機構內醫師的準入標準、服務流程和管理規范都應給予明確要求。
在談到醫院方的利益時,常峰認為,“企業自營診所會在初級診療上與醫院方形成競爭,爭奪部分患者市場,所以對于企業方面,應加強監管措施,提高一些違規成本,幫助企業在和醫院方競爭中形成良性循環。”
與此同時,記者就互聯網醫療有關政策問題采訪了某互聯網醫療公司CEO馬總。他表示,希望政策進一步放開,比如建立合適的轉診制度。
他向記者解釋,“互聯網醫療企業下一步要自建線下診所。但即便成功分流病患,也只能完成一些常見病、慢性病的治療,如果能盡快與公立醫院合作完成轉診,就能幫助解決更多的復雜疾病。”(中國經濟導報)
轉:kq52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