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缺牙馬太效應!你知道么?
注:本文轉自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馬太效應”源自《圣經》中《馬太福音》:“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效應”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缺失牙修復中同樣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調查數據顯示,因各類牙病導致的缺牙率高居不下,60歲以上的老人,缺牙率高達90%,甚至部分青、中年也長期處于缺牙甚至無牙狀況。
然而通常情況下,我們對除了門牙之外的牙齒缺失往往采取忽略的態度,在對牙齒的要求上,多數停留在美觀和功能的層面上,其實我們應該更多的考慮健康層面的影響。
一顆牙的缺失對口腔健康的危害遠遠沒有停止,它還會對兩側鄰牙、對合牙、其他牙齒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傷害,危害波及整個口腔。
鄰牙松動,又掉兩顆
牙齒缺失后,如果不及時修復會導致鄰牙松動:牙齒缺失后,相鄰的牙齒會因為沒有固定的依靠,向缺牙間隙傾斜,時間長了會造成周圍鄰牙的松動,致使全口牙齒的正常功能遭受嚴重的破壞。
對牙伸長,再掉一顆
牙齒缺失不及時治療會導致對側牙伸長:由于缺牙后的間隙未能及時修復,對側牙因無咬牙合會伸長,例如下牙缺了一個牙,長期得不到修復,上面相對應的那棵牙則會有伸長現象。嚴重還能占據整個缺牙間隙,造成牙齒無法修復,導致咬合紊亂。
牙齒缺失不及時治療會容易使食物嵌塞:正常牙齒與牙齒之間,排列得十緊密,一旦鄰近的牙齒移動,牙齒與牙齒之間就會出現縫隙,容易使食物嵌塞到牙齒間隙里,從而引起口臭、齲齒、牙周病等。
細菌堆積,齲齒難防
牙齒缺失會引發齲齒(蛀牙):牙齒缺失會導致食物的嵌塞,這樣的話食物嵌塞到牙齒間隙里,是很不容易清潔干凈的,長時間的細菌堆積就會造成齲齒。
牙齒缺失后及時、適當的修復非常必要。而選擇哪一種修復方式,則需結合患者全身情況、口內余留牙及牙槽骨情況、經濟條件、患者意愿(能否接受活動義齒等)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修復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前兩種統稱固定義齒,第三種又稱活動義齒。 1、種植修復,是最接近天然牙的一種修復方式,可以顯著提高咀嚼功能,舒適感較好。過去認為種植失敗率較高,但是隨著種植技術和材料的不斷發展,這種情況已大大改觀,甚至有“種植無邊界”的說法,即在患者健康狀況允許的情況下,任何缺陷均可行種植修復。但是,該種修復方式費用較高,且療程較長,通常需要3-6個月時間,如果患者有未控制的高血壓、糖尿病、牙周炎等情況時,則暫不宜選擇種植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