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治療牙齦出血的臨床體會
急診治療牙齦出血的臨床體會
牙齦出血在口腔科急診中比較常見,筆者收集急診治療牙齦出血的患者148例?,F在簡要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情況 本文收集1997年~2012年急診牙齦出血患者共148例,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才7歲,大多數為45歲以上中老年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95例。
1.2出血原因 局部牙周組織疾病引起出血這126例,全身疾病引起牙齦出血22例。局部原因有:齦緣炎55例,牙周病9例,咬合創傷3例,拔牙后出血34例,潔治后出血3例,牙齦瘤13例,牙齦息肉7例,齦乳頭潰瘍1例,惡性腫瘤1例;全身原因有:妊娠性齦炎6例,心血管疾病11例,血液病1例,糖尿病4例。
2、治療方法 根據出血量多少及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治療。
2.1去除局部刺激 拭去血凝塊,查找出血點,徹底去除出血部位的牙結石、及不良義齒,平整根面,再用3%H2O2及2%碘汀反復交替沖洗后碘甘油棉球填壓,直至出血停止。若因拔牙等損傷致牙齦撕裂出血者,應用粗針粗線齦乳頭拉攏縫合或水平褥式縫合。
2.2燒灼法 對牙齦息肉、牙齦瘤,采取電凝或激光切除或燒灼止血;也可以采用40%硝酸銀或50%三氯醋酸行化學燒灼止血,將小棉卷子沾上述藥物壓在出血點上片刻,局部形成白色藥膜覆蓋于出血點二止血。
2.3填壓法 對來診時出血較兇猛或者燒灼等治療療效欠佳者,可以采用牙周塞治劑、明膠海綿、碘甘油棉球或凝血酶置于出血點在填壓,對拔牙窩出血采取明膠海綿填塞欠佳的,采取碘仿紗條填壓縫合法止血。牙周塞治劑及碘仿紗條視情況7-10天去除。
2.4 配合全身性藥物治療 對出血較嚴重者,應給予止血劑及抗生素等預防感染,以鞏固局部治療效果。對因口服抗血凝藥物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應及時與心血管醫生會診制定恰當的治療方案。
3、結果
117例牙齦出血的患者經局部處理后,半小時內基本止住;5例仍有少量滲血,配合全身給藥24小時基本止??;3例牙齦瘤患者,經局部及全身治療仍然出血,予以急診手術切除后止血并痊愈;23例牙齦出血合并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局部止血后及時轉診相關科室治療。
4、討論
4.1夜間發生急診牙齦出血比較多見。夜間,由于迷走神經興奮,血管擴張,容易發生牙齦出血,而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更容易在夜間發生牙齦出血。
4.2在局部因素中,齦緣上及牙周袋中,大部分有結石。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原因,患者口腔衛生保健常識缺乏,常忽略早期牙齦出血的癥狀,有的甚至在出現了少量的自發性出血后,也不愿就醫,導致病情加重。在過度疲勞、精神壓力過大、酗酒等因素下,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牙齦炎、牙周炎或使已有的牙周疾病加重,造成牙齦出血,對這類病人,大多數情況下,在徹底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后,牙齦出血常能止住治愈。
4.3外傷及拔牙損傷牙齦是牙齦出血的最直接的原因,進行局部處理,損傷組織復位縫合壓迫或填壓,即可止血。
4.4口腔外觀表現看似牙齦正常的病人,也可以因全身疾病引起牙齦出血,反復牙齦出血常是全身某些疾病的先兆,值得口腔科醫生注意。心血管疾病是引起老年人牙齦出血的常見原因,比如高血壓、動脈硬化者在血壓波動或用力時極易引起心血管破裂,一般止血比較困難。這類病人也不能盲目給予止血劑,應結合病史,慎重用藥,尤其對有血栓形成傾向或有栓塞性病史者,應請心血管內科醫生會診。各種血液病均可引起牙齦出血,時常表現為持續性滲血,稍加壓迫即可止血,但原發病不好轉,牙齦出血會反復發作。糖尿病患者,全身抗感染能力下降,容易患牙周疾病,加之糖尿病所致的血管脆性改變,更容易發生出血,因此,原發病的治療不容忽視。
4.5對牙齦息肉,牙齦瘤患者,多合并損傷、潰瘍、繼發感染等導致出血,單純局部止血效果往往不理想,應及時去除牙齦息肉及牙齦瘤才能徹底止血;對疑似惡性腫瘤患者或確診者,急診時不能過分刺激,否則會加速其生長,急診處理后,應及時轉診治療。
4.6局部止血后應詳細檢查全身及局部,明確出血原因,同時應去除牙齦出血的誘發因素及病因,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全身慢性疾病,應在去除局部刺激的同時,配合全身用藥,以控制血壓,降低血糖,控制感染,促進血凝。
牙齦出血雖然是常見病,患者就診時往往非常恐慌,這就要求接診醫生不但要耐心安慰病人,同時還要采取十分有效的止血方法,才能穩定患者的情緒。但嚴重頑固的出血如處理不當,可能導致病人休克死亡,后果極其嚴重,應引起口腔科醫生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