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有序復工防護及急診處理建議
自 2019 年 12 月首次報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來,疫情的爆發和傳播已成為全國性公共衛生事件,世界衛生組織將其認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鑒于口腔治療操作的特殊性,口腔治療除提供急診處置外,大多處于停滯狀態。
隨著我國疫情出現積極向好的狀況,各個行業已經開始有序恢復生產,這也讓口腔診所朋友們看到復工開診的曙光。
如何進行做到有序開展口腔診療服務,同時又能有效防控,是全體口腔從業人員面臨的難點。
復工前安全評估
1、 風險等級
診所所在的位置疫情風險等級是重要依據,依據屬地管理原則,必須嚴格執行當地(縣市級)疫情防控指揮部統一部署,按照當地衛健委文件精神開展相應工作。
2、 物資保障
醫療防護物資基本滿足近期診療需求,包括醫用外科口罩、N95 醫用口罩、防護服、防護眼鏡、防護面罩、隔離衣、消毒液、消毒片、測溫儀等。
3、 防控要求
能嚴格執行感染控制的標準預防、診療環境清潔消毒、診療器械的消毒滅菌等、醫療廢物處理。
4、 應急管理
每個診療單元要制定應急預案,發現疑似病例應該盡早、盡快、就地隔離,密切接觸者也要隔離觀察、衛生環境要進行終末消毒,醫療垃圾要專門處理。應有相關制度和演練。
開診后醫護、用戶防護
1.分診臺工作人員
配備工作服、隔離衣,佩戴醫用防護口罩/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乳膠手套、醫用防飛濺護目鏡。
2.指導正確佩戴一次性醫用口罩
如有用戶或其家屬未帶口罩前來就診,引導用戶正確佩戴口罩,并提醒其做密閉性檢測。
3.設置預檢分診
在診所前臺設立預檢分診點,并為其配備紅外線體溫計/體溫槍、個人防護用品、免洗消毒液。
由分診臺工作人員指導所有進入診所的用戶及家屬正確佩戴口罩(尤其是鼻夾是否貼緊鼻梁),引導使用手消進行手衛生消毒,多人同時前往診所時,引導間隔 1.5m 以上有序排隊。
使用紅外線體溫測量設備檢測用戶及家屬體溫,并做好實時記錄,若二次復測體溫仍 ≥37.3℃,判斷為發熱,應立即單間隔離并報告診所及相關單位。
在充分防護的基礎上按照指定規范路線由專人引導進入隔離留觀室及時隔離,屬于口腔急癥時,由防護到位的醫生進行治療,并注意后續消毒,診所還需及時提醒用戶居家隔離等事宜。
4.醫護人員上下班途中
佩戴一次性醫用口罩,優先選擇步行、騎行、自駕、班車上下班,盡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不得不乘坐時,務必全程正確佩戴口罩,少用手觸碰車上物品,不用手摸口鼻、眼睛。
5.醫護人員進入診所時
自覺接受體溫檢測,使用手消消毒,若二次復測體溫≥ 37.3℃,向診所報告,回家觀察休息,必要時在線問診、醫院就診。
6.一般診療操作防護
操作時,醫護人員采取二級防護,執行“四戴”:即戴醫用外科口罩(必要時戴醫用防護口罩)、一次性帽子、醫用手套、防護面罩或護目鏡。工作期間禁止佩戴手鐲(鏈)、手表和戒指等。
醫師如果沒有噴濺操作,結束治療操作后應立即脫去手套,洗手,不可戴手套進行病歷書寫等文案工作、觸碰手機和接聽電話。
禁止戴手套離開診療區。
要注意摘手套后應立即洗手(七步洗手法)。
嚴格遵循“兩前三后”手衛生原則,即接觸患者前、無菌操作前、直接接觸患者后、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和物品后,以及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血液、體液、分泌物后實施手衛生,有明顯污染時應洗手
7.有飛濺操作時
佩戴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飛濺護目鏡、防護面罩、面屏,穿隔離衣、一次性鞋套,指導用戶使用 3% 雙氧水含漱 30 秒,使用強吸及橡皮障減少污染物擴散。
8.防護用品穿戴順序
換工作鞋→工作服(如外穿一次性防滲透隔離衣)/更換洗手衣褲(如外穿一次性防護服)→手消毒→佩戴醫用防護口罩/醫用外科口罩(并做密閉性檢測)→佩戴一次性工作帽(頭發不外露)→穿一次性防滲透隔離衣/防護服→戴護目鏡/防護面罩/面屏→穿鞋套→手消毒→戴手套
9.防護用品脫卸順序
摘掉手套→手消毒→摘護目鏡/防護面罩/面屏→手消毒→脫隔離衣/防護服(戴手套的手不觸及防護服內側,消過毒的手不接觸防護服的外側)→脫鞋套→手消毒→摘一次性工作帽→摘醫用防護口罩→手消毒/洗手→更換工作服或個人衣服
10.手衛生要求
工作期間不戴手鐲/手鏈、手表、戒指等物品;嚴格落實“兩前三后”手衛生原則(兩前:接觸患者前,進行無菌操作前;三后:接觸病人后,體液暴露后,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后);脫下防護用品及工作服后,務必手衛生;非清潔的手不要接觸口、鼻、眼等。
11.發生職業暴露后
流動水下沖洗傷口,并由近心端向遠心端輕輕擠壓,如粘膜暴露,使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傷口沖洗后,使用 75% 酒精或 0.5% 碘伏消毒,并向診所有關部門上報。
常見口腔急癥處理原則和建議
ENTERPRISE RESUME TITLE
對于各類口腔急癥問題,應根據疾病的輕重緩急、診療操作的防護要求和對患者的全身情況安全評估后,酌情治療。
對于必須的操作宜簡要處理,盡量減少患者在醫療機構停留時間。
其中牙齒疼痛、口腔出血、牙外傷以及口腔感染是最常見的口腔急癥。
1、牙齒疼痛
急性牙髓炎或急性根尖周炎均可引起劇烈牙痛。
減輕患者疼痛的有效治療手段是引流炎性滲出物,緩解局部高壓。
對于齲壞或則較大缺損的患牙,可使用計算機控制局部麻醉系統及一次性帶針手柄進行局麻, 在避免交叉感染風險的同時,盡可能降低患者的疼痛。
75% 酒精棉球術區消毒,挖勺刮除食物殘渣及腐化牙本質,嘗試用探針在齲洞或缺損最深處穿髓,見有紅色血液滲出或白色膿液滲出,說明穿髓成功,觀察滲出 1-2 min,待滲出不明顯后窩洞內置丁香油棉球,髓腔開放。
如是牙隱裂或充填后急性牙髓炎,必須使用高速渦輪手機開髓時,術前用 75% 酒精消毒術區,盡量使用橡皮障。
有條件者可在牙科顯微鏡下開髓,顯微鏡能避免操作者和患者口腔近距離接觸,術后注意對顯微鏡有效消毒。
如是急性根尖周炎,開髓后需用 10 ~ 15# 手用銼疏通根管至根尖孔以建立根尖引流通路。
術后給予口服甲硝唑片及頭孢類抗生素聯合應用,必要時給予非甾體類抗炎藥緩解疼痛。
2、口腔出血的處理
口腔出血按出血原因分為 2 類:
1.口腔疾病本身
2.因全身系統性疾病
口腔止血操作可在詳細詢問病人的現病史、既往史和用藥史等情況后進行。
止血中充分吸唾,用紗布清除口腔內血凝塊,尋找出血點,盡量避免沖洗。
發現出血點后,可選擇壓迫止血、雙氧水棉球壓迫、碘仿紗條填塞或縫合止血。
然后建議患者行血常規 + 凝血功能檢查。
待檢驗結果出來后,如結果正常且口腔內出血停止,可囑患者保持口腔衛生,擇期進一步治療。
如果檢查結果異常,則提示患者有血液系統性疾病,建議患者轉內科就診。
3.牙外傷的處理
發生牙震蕩、半脫位, 建議患者觀察,短期避免咬硬物并注意保持口腔衛生。
患牙移位或影響咬合時需在局麻下復位并給予彈性固定,可使用計算機控制局部麻醉系統及一次性帶針手柄進行局麻, 在避免交叉感染風險的同時,盡可能降低患者的疼痛。
操作時動作宜輕柔,去除酸蝕劑和涂布粘接劑后可用干棉球擦拭牙面代替使用三用槍,以最大程度減少患者血液及唾液濺出。
牙釉質缺損建議擇期治療;簡單冠折,急診可行玻璃離子間接蓋髓,建議擇期樹脂修復。
若冠折露髓,可視牙髓活力及根尖發育狀況決定行直接蓋髓、活髓切斷或牙髓摘除術(如穿髓孔較大,可從穿髓處直接用拔髓針進行拔髓)。
盡量避免噴濺操作。
如患牙無法保留,建議在局麻后拔除松動折裂片,遺留殘根待疫情結束后門診拔除。
4.口腔各類感染的處理
牙齦、黏膜等淺表組織膿腫,觸及明顯波動感,可在局麻下通過探針刺破牙周袋,形成牙周袋引流。
如果膿腫距離齦溝位置較遠,可行膿腫切排術,沖洗膿腔時動作緩慢輕柔,最后置碘仿紗條引流。
術后給予患者口服抗生素;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可靜脈輸注抗生素治療 3 ~ 5 d,若癥狀不緩解或進行性加重則應及時切開引流。
對影響患者呼吸、危及患者生命的口底多間隙感染,應在影像學檢查確定膿腫部位后,行膿腫切開引流,并視患者全身情況選擇留院觀察或者收入院治療。
5.口腔頜面部創傷的處理
軟組織挫傷,建議患者做好皮膚黏膜表面清潔、消毒,觀察。
軟組織挫裂傷,可行清創縫合術。
清創時,沖洗傷口動作輕柔,避免噴濺。
可使用計算機控制局部麻醉系統及一次性帶針手柄進行局麻, 在避免交叉感染風險的同時,盡可能降低患者的疼痛。
對口腔頜面部骨折未危及生命者,可在緊急處理后延期手術;如有危及生命者應緊急入院治療,做好患者以及陪護人員的健康監測。
6.顳下頜關節脫位
可先嘗試口外法復位,操作時患者無需摘下口罩。
口外法復位失敗時,醫師可戴雙層手套,并用紗布保護好雙手拇指進行口內復位。
復位成功后可用顱頜繃帶或者頦兜限制患者下頜運動 2 周。
來源:網絡
相關資訊
- 上頜竇提升
- 解讀王府井商場吊頂植物
- 李世榮《高原之歌》
- 醫技配合制作高質量全口義齒:初印模與初模型-張興明
- 乳牙根尖炎導致的囊腫
- 《鼓浪嶼之波》鐘麗燕
- 追本溯源——早期傳統功能矯治器概論
- 徐霞《我心芬芳》
- 頜位關系的垂直高度與水平關系
- 功能性全口吸附性義齒-李方明
推薦產品
- 宇森CK消毒液氣溶膠噴霧器
- 宇森CK消毒液氣溶膠噴霧器消毒藥水在哪買?用普力600二氧化氯消毒劑,人機共存,安全,真正的消毒液氣溶膠噴霧器,科貿嘉友全國服務熱線029-88651307,1779199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