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復治療領域技術進展
作者:喬朋艷
全瓷修復
全瓷修復以其無金屬、美觀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優點,在口腔臨床診療中受到醫師和患者的青睞。近年來,全瓷材料和加工技術的發展較快,各種新的材料和全瓷修復技術不斷涌現。全瓷在制作瓷貼面、瓷嵌體、瓷全冠、全瓷種植基臺、全瓷樁核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常用的全瓷材料按材料組分不同分為氧化硅基陶瓷和非氧化硅基陶瓷。氧化硅基陶瓷俗稱玻璃陶瓷,代表性的材料包括長石質陶瓷、白榴石晶體增強鑄造陶瓷和二硅酸鋰晶須增強鑄造陶瓷等。玻璃陶瓷優點是顏色、透明性等美學性能良好,不足之處是材料的機械強度稍差,多用在前牙。
非氧化硅基陶瓷代表性的材料包括玻璃滲透陶瓷系列、氧化鋁陶瓷以及氧化鋯多晶陶瓷等。氧化鋯陶瓷的強度可達1000MPa以上,具有美觀、強度高、磁共振成像(MRI)時無金屬偽影等優點,可采用CAD/CAM(計算機輔助設計/制作)技術完成。經典的氧化鋯全瓷冠一般為核瓷、飾瓷雙層結構組成,核瓷與飾瓷界面為修復體的薄弱區,設計不當或受力過大易造成該區域飾瓷折裂、脫落。該類問題雖然可通過應用單層結構的氧化鋯解決,但其美學效果將受到一定影響。氧化鋯材料通常用于咬合力較大的后牙區,包括單冠修復或固定長橋。與此同時,氧化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應予以注意:氧化鋯材料具有較高彈性模量,易對對頜牙齒產生磨損;氧化鋯材料應用于樁核修復體時需謹慎,以防造成基牙折裂;氧化鋯材料通透性稍差,雖然可以通過外染色技術實現修復的高仿生性,但其最終的美學效果仍不及玻璃陶瓷;氧化鋯材料在口腔生態環境和復雜受力情況下可出現機械性疲勞;對氧化鋯的調磨容易造成肉眼不可見的細小裂紋,成為修復體的潛在威脅。
因此,全瓷材料尚不能完全取代金屬材料,尤其是貴金屬材料。對于后牙全冠修復,貴金屬全冠因邊緣適合性、延展性較好,牙體預備量少,無崩瓷之虞等,仍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在國外,后牙如不介意美觀問題,全冠修復仍首推金合金材料。
全瓷修復材料代表未來修復材料的發展趨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其遠期成功率尚有待于進一步的循證學依據,亦需要同行們去關注、完善。在進行全瓷修復治療時,亦應權衡修復體的強度和美學效果等要素后再決定材料的選用。
前牙美學修復
近年來,美學修復是國內外同行均較為推崇的技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不再只是要求把缺牙補上即可,而是要求在實現功能的基礎上達到良好的美學效果。
例如,最近出現的DSD(數字化微笑設計)技術,可分析前牙長度、寬度、微笑時牙齦暴露量、中切牙寬長比、齦緣位置等,利于醫患、醫技溝通,但之后還是要通過經典的診斷蠟型、診斷飾面(mock-up)將設計結果表達甚至呈現于患者口腔內。DSD是根據歐美人群提出的,而西方人的牙齒大小、形態、牙齦生物型等與東方人有所不同,審美觀也不盡相同。從某種意義上講,對東方人的修復更難,因為牙齒較小,牙體預備時可為美學展現的材料空間較有限。
實際上,DSD在臨床上主要用于修復前的醫患交流及診斷應用,所展示的二維圖像也可供患者修復前后的比較,但其主要功能特點是通過調整牙體大小、位置實現美學分析,而在考慮牙弓形態,牙根位置以及附著齦的情況對美學的影響方面略顯不足。
需要強調一點是,任何修復均要堅持功能第一、美學第二的原則。有的醫師甚至無視正常的關系,導致修復后出現早接觸、干擾等情況就會事與愿違。另一點,現在國內外學者都在講美學,但國內的病例對“紅白美學”的整體把握較為欠缺,其部分原因來自于醫師對軟組織處理能力有限,部分來自于患者沒能按照正確的宣教進行維護,而建立、保持和維護牙周組織的健康對美學修復至關重要。
數字化修復
近年來,數字化技術亦在修復領域得以大量應用,包括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制造、數字化印模、3D打印等快速成型技術等。
CAD/CAM系統分為技工室用和椅旁用兩種。CAD/CAM不僅用在固定修復領域,現也開始嘗試在活動義齒支架制作、全口義齒排牙中應用。CAD/CAM最突出的優點體現在制作過程標準規范、效率較高,但像飾瓷、上色等個性化的操作還需人工完成。金屬、全瓷均用于CAD/CAM。
椅旁CAD/CAM
醫師可借助計算機進行可視化的精確的牙齒美學修復設計,使患者能直觀地看到自己修復前后的改變及實時看到模擬修復效果;患者可以參與選擇并提出修改意見,可于椅旁一次完成修復治療,該方法不僅快捷,更重要的是該方法從診斷設計到最終完成實現了無縫隙的連接。但椅旁CAD/CAM材料的強度不如技工室完成的修復體,精確度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數字化印模
數字化印模通過照相或攝像采集信息,通過計算機將圖像擬合完成印模,通過照相采集的信息更精確一些,而攝像采集的方法更快捷。無論照相還是攝像,受口腔范圍的限制,舌的活動,且口腔內有唾液、齦溝液、血液的存在等,很多情況下不能在口腔內直接采集而需要在模型上掃描??偟膩碚f,目前數字化印模的精度和準確性不及橡膠印模,但其發展和改進的速度很快。
隨著攝像頭的小型化,以及采集精度的提高,數字化印模與傳統印模平分天下,甚至取而代之的局面應該能實現。
快速成型技術
該類技術以“3D打印技術”為代表,在修復領域得以應用。該技術與CAD/CAM不同,CAD/CAM技術是“減法”,用較大的一塊材料逐漸切削至想要的修復體形狀;而3D打印技術是“加法”,是基于材料堆積法的一種方法,其按照電腦設計的方案,進行噴涂,同時用激光束等進行固化或融附,該技術精密度高,較節省材料。目前,開發研制適合噴涂打印的材料是研究重點之一。
精密修復
精密修復離不開細節放大和顯微。牙科放大鏡(loups)可將物體放大2.5~4倍,便于精細操作。牙科顯微鏡則可將物體放大到4~25倍,對修復的精細化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在放大鏡和顯微鏡下完成的修復體更容易達到精密修復的要求,為修復體的美學和遠期成功率提供了保證。
在國外,綜合醫院醫師的標配是聽診器,而口腔醫師的標配則為放大鏡(loups)。國外每個牙醫學生在開始學習專業時就要求佩戴和使用放大鏡,這樣一開始就強調精品意識,按照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他們教科書中常用的一句話是:“只有看得見,才能做得好”,否則就會“無知無畏”,制造出不合格的次品,給患者留下很多潛在的危害。
在此,呼吁國內醫師和學生在修復操作中亦使用放大鏡,有條件的地方還要使用顯微鏡。
加強學科交叉理念
當今口腔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越來越多。國外同行有一個共識就是,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專科醫師,首先必須是一名很好的全科醫師。所以修復醫師應該多一些交叉學科的理念。要具備牙周病學、學、種植學的知識。例如,避免修復體邊緣過度伸長而侵犯生物學寬度,修復后一定要有“維護”的理念;修復醫師還要有學知識,學雖然較深奧,但卻是與口腔修復治療最密切相關的理論,因為每位患者的咬合情況不盡相同,咬合改變后,一部分患者可能會適應,一部分患者可能不能適應,即使很細微的一點咬合改變,也將會引起患者整個咬合系統肌肉、神經的變化,這時修復醫師應首先用學的知識防止和解決問題的發生,而不是讓患者去被動適應。修復醫師,只有具備了牙周的知識、學的知識,才能成為一名修復大師,而非僅僅制作修復“工藝品”的牙匠。
近幾年,口腔種植技術發展迅速,種植已從“以外科為導向”向現在的“以修復為導向”轉變,因此,修復醫師應同時具備種植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將來不懂得種植的修復醫師將淪為二流的醫師,甚至有被淘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