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組織病理學名詞完整版
名詞解釋
1、神經嵴:神經板在發育中,外側緣隆起,神經板的中軸處形成凹陷稱神經溝,隆起處稱神經褶。神經褶的頂端與周圍外胚層交界處稱神經嵴。
2、神經嵴細胞:在胚胎第4周,兩側神經褶在背側中線匯合形成神經管的過程中,位于神經嵴處的神經外胚層細胞,未進入神經管壁,而是離開神經褶和外胚層進入中胚層,這部分細胞即神經嵴細胞。
3.外胚間葉組織:遷移至頭面部的神經嵴細胞形成該區的大部分結締組織,所以這些結締組織又稱外胚間葉組織。 4.鰓弓:在胚胎第4周時,原始咽部的間充質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對稱的背腹走向的6對柱狀隆起,稱為腮弓。
5.頸竇:第2腮弓生長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并覆蓋了2、3、4腮溝和3、4、5腮弓,并與頸部組織融合。被覆蓋的腮溝與外界隔離,形成一個暫時的由外胚層覆蓋的腔稱為頸竇。
6.額鼻突:胚胎第3周,發育中的前腦下端出現了一個突起稱額鼻突。
7.上頜突:胚胎的第4周,下頜突兩側的上方區域的間充質長出兩個分支狀突起,稱上頜突。
8.口凹或原口:胚胎的第4周,在額鼻突、上頜突和下頜突的中央,形成一個凹陷,稱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9.口咽膜:口凹的深部與前腸相接,二者之間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由內外兩胚層構成。 10.拉特克囊:約在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頂端正中出現一個囊樣內陷,稱拉特克囊。
11.顱咽管:拉特克囊與原口上皮間有上皮性柄相連,囊的起點由于原口的發育,最后位于鼻中隔后緣,此后上皮性柄和拉特克囊退化消失,此囊的殘余稱顱咽管。
12.鼻板: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口腔與前腸相通。同時,額鼻突的末端兩側的外胚層上皮出現橢圓形局部增厚區,稱嗅板或鼻板。鼻板細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經上皮。
13.鼻凹或嗅窩:由于細胞的增生使鼻板中央凹陷,稱鼻凹或嗅窩。鼻凹將來發育成鼻孔。 14.側鼻突:嗅窩兩側的2個突起稱側鼻突。 15.中鼻突:兩個嗅窩之間的突起稱中鼻突。
16.球狀突:胚胎第5周,中鼻突生長迅速,其末端出現兩個球形突起稱球狀突。
17.面突的融合:有的突起和突起之間在生長過程中發生表面的外胚層相互接觸、破裂、退化、消失,進而達到面突的融合。 18.面突的聯合:隨著面部的進一步發育,突起之間的溝就會隨著面突的生長而變淺、消失,此為面突的聯合。
19、唇裂:唇裂多見于上唇,是由于球狀突和上頜突未聯合或部分聯合所致。此種唇裂發生在唇的側方,可以是單側的,也可以是雙側的,單側者較多。兩側球狀突中央部分未聯合或部分聯合形成上唇正中裂;兩側下頜突在中線處未聯合則形成下唇裂,這兩種唇裂罕見。
20.面裂:上頜突與下頜突未聯合或部分聯合將發生橫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較輕微者可為大口畸形;如聯合過多則形成小口畸形。上頜突與側鼻突未聯合將形成斜面裂,裂隙自上唇沿著鼻翼基部至眼瞼下緣。還有一種極少見的情況,因側鼻突與中鼻突之間發育不全,在鼻部形成縱行的側鼻裂。
21.嗅囊:胚胎第六周時,由于側鼻突、上頜突向中線方向生長,將中鼻突的兩個球狀突向中線推移,并使其相互聯合,使鼻凹外口不斷抬高,變成了一個盲囊,稱嗅囊,以后與口腔相通。
22.原腭:腭的發育來自于前腭突(原腭)及側腭突(繼發腭)。其中前腭突的發生早于側腭突,因此稱原腭。
23.側腭突或繼發腭:胚胎第6周末,從左右兩個上頜突的口腔側中部向原始口腔內各長出一個突起,稱側腭突或繼發腭。 24.腭裂:是口腔較常見的畸形,為一側側腭突和對側側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結果。
25.頜裂:頜裂可發生于上頜,也可發生于下頜,但上頜裂較常見。上頜裂為前腭突與上頜突未能聯合或部分聯合所致,常伴有唇裂或腭裂。 下頜裂為兩側下頜突未聯合或部分聯合的結果。
26.側舌隆突:在胚胎第4周時,兩側第一、二腮弓在中線處聯合。此時,在下頜突的原始口腔側,內部的間充質不斷增生,形成三個膨隆的突起。其中兩側兩個對稱的隆起體積較大,稱側舌隆突。 27.奇結節:在側舌隆突稍下方中線處為一個小突起,稱奇結節。
28.聯合突: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側,奇結節的后方,間充質增生形成一個突起稱聯合突,主要由第三腮弓形成。 29.界溝:聯合突向前生長并越過第二腮弓與舌的前2/3聯合,形成甲舌的后1/3即舌根。聯合線處形成一個淺溝稱界溝。 30.甲狀舌管: 甲狀腺發育自奇結節和聯合突之間中線處的內胚層上皮。胚胎第4周,此處上皮增生,形成管狀上皮條索,稱甲狀舌管。
31、舌盲孔:胚胎第6周甲狀舌管逐漸退化,與舌表面失去聯系。但在其發生處的舌背表面留下一淺凹,即舌盲孔,位于界溝的頂端。
32、正中菱形舌:在舌盲孔前方,有時可見小塊菱形或橢圓形紅色區域。此區域的舌乳頭呈不同程度的萎縮,稱為正中菱形舌。 33、原發性上皮帶:在未來的牙槽突區,深層的外胚間充質組織誘導上皮增生,開始僅在上下頜弓的特定點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互相連接,依照頜骨的外形形成一馬蹄形上皮帶,稱為原發性上皮帶或原發性上皮板。
34、牙板:原發性上皮帶繼續向深層生長,并分裂為兩個:向頰(唇)方向生長的上皮板稱前庭板,位于舌(腭)側的上皮板稱為牙板。
35.牙囊:牙囊是包繞成釉器和牙乳頭的外胚間葉組織。
36.牙胚:牙板向深層的結締組織內伸延,在其最末端細胞增生,進一步發育成牙胚。牙胚由三部分組成:(1)成釉器,起源于口腔外胚層,形成釉質;(2)牙乳頭,起源于外胚間充質,形成牙髓和牙本質;(3)牙囊,起源于外胚間充質,形成牙骨質,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37、頸環:也可稱為頸圈,是牙胚發育的一個組織學標志,指成釉器內釉上皮和外釉上皮的交界處,即在未來的牙頸部。形成于成釉器的帽狀期。
38、釉結:是在牙胚中央,內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往往與釉索相連續。
39、釉索:是由釉結向外釉上皮走行的一條細胞條索,似乎將成釉器一分為二。 40、釉龕:是由于片狀的牙板向內凹形成腔隙,內充滿結締組織。
41、Serre’s上皮剩余:有時有些殘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島或上皮團的形式存在于頜骨或牙齦中,由于這些上皮細胞團類似于腺體,又稱為Serres'腺或Serres'上皮剩余。
42、基質小泡:在成牙本質細胞突起形成的同時,細胞漿中出現一些膜包被的小泡,稱為基質小泡。
43、縮余釉上皮: 釉質發育完成后,成釉細胞、中間層細胞和星網狀層與外釉上皮細胞結合,形成一層鱗狀上皮覆蓋在釉小皮上,稱為縮余釉上皮.
44、釉小皮:在牙冠形成后,成釉細胞變短,細胞器的數量減少,在釉質表面分泌一層無結構的有機物薄膜覆蓋在牙冠表面上,稱為釉小皮。
45.上皮根鞘:內釉和外釉上皮細胞在頸環處增生,向未來的根尖孔方向生長,而同時牙冠向口腔方向做萌出運動。這樣內、外釉上皮的增生呈桶狀。這些呈雙層增生的上皮桶,稱為上皮根鞘。
46、上皮隔:上皮根鞘繼續生長,離開牙冠向牙髓方向呈約45℃角彎曲,形成一盤狀結構。彎曲的這一部分上皮稱上皮隔。 47.馬拉瑟上皮剩余:斷裂的上皮根鞘細胞進一步離開牙根表面,部分保留在發育的牙周膜中,這就是上皮剩余,也叫馬拉瑟上皮剩余。
48、釉板:釉板是一薄層板狀結構,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質內,有的達釉質牙本質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質內,在磨片中觀察呈裂隙狀結構。
49、絞釉 :釉柱自釉質牙本質界至牙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呈直線,近表面l/3較直,而內2/3彎曲,在切緣及牙尖處絞繞彎曲更為明顯,稱為絞釉。
50、釉叢 :釉叢起自釉質牙本質界向牙表面方向散開,呈草叢狀 ,其高度約為釉質厚度的1/5-1/4。 51、釉梭:釉梭是位于釉牙本質交界處的紡錘狀結構,在牙尖部位較多見。
52、釉質生長線 :釉質生長線又名芮氏線,在低倍鏡下觀察釉質磨片時,此線呈深褐色。在縱向磨片中,生長線自釉質牙本質界向外,沿著釉質形成的方向,在牙尖部呈環形排列包繞牙尖,近牙頸處漸呈斜行線。在橫磨片中,生長線呈同心環狀排列。 53、新生線: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見一條加重了的生長線。這是由于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釉質一部分形成于胎兒期,另一部分形成于嬰兒出生以后。當嬰兒出生時,由于環境及營養的變化,該部位的釉質發育一度受到干擾,特稱其為新生線。
54、釉質牙本質界 :釉質和牙本質的交界面稱釉質牙本質界,釉質和牙本質相交不是一條直線,而是由許多小弧形線相連而成。從三維的角度來看,整個釉質牙本質界是由許許多多緊挨著的圓弧形小凹所構成,小凹突向牙本質,而凹面正與成釉細胞的托姆斯突的形態相吻合。
55、釉小皮:是指覆蓋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層有機薄膜,一經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頸部仍可見殘留。
56、死區 :牙因磨損、酸蝕或齲等較重的刺激,使小管內的成牙本質細胞突起逐漸變性、分解、小管內充滿空氣所致。顯微鏡下觀察時呈黑色,稱為死區。
57、原發性牙本質:是指牙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質,它構成了牙本質的主體。 58、繼發性牙本質:是指牙發育至根尖孔形成后,在一生中仍繼續不斷形成的牙本質 。
59、透明牙本質:又稱硬化性牙本質,當牙本質在受到磨損和較緩慢發展的齲刺激后,除了形成修復性牙本質外,還可引起牙本質小管內的成牙本質細胞突起發生變性,變性后有礦物鹽沉著而礦化封閉小管,這樣可阻止外界的刺激傳入牙髓,同時,其管周的膠原纖維也可發生變性。由于其小管和周圍間質的折光率沒有明顯差異,故在磨片上呈透明狀而稱之為透明牙本質。 60、髓周牙本質:在罩牙本質和透明層內側的牙本質又稱髓周牙本質。
61、罩牙本質:緊靠釉質和牙骨質的一層原發性牙本質,其基質膠原纖維主要為來自于未完全分化的成牙本質細胞分泌的科爾夫(Korff)纖維,膠原纖維的排列與小管平行,基質礦化也較差。鏡下呈現不同的外觀,在冠部者稱罩牙本質,厚約15-20μm; 62、管周牙本質:牙本質的橫剖磨片中,可見到圍繞成牙本質細胞突起的間質與其余部分不同,呈環形的透明帶,稱為管周牙本質,它構成牙本質小管的壁。管周牙本質礦化程度高,含膠原纖維極少。
63、管間牙本質:位于管周牙本質之間。其內膠原纖維較多,基本上為I型膠原,圍繞小管成網狀交織排列,并與小管垂直,其礦化較管周牙本質低
64、球間牙本質: 球形鈣化團不能充分融合,而存留一些小的未礦化的基質,形成球間牙本質.
65、修復性牙本質:也稱為第三期牙本質或反應性牙本質,當釉質因磨損、酸蝕、齲等破壞時,深部牙本質暴露,成牙本質細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發生變性。牙髓深層的未分化細胞可移向該處取代變性細胞而分化為成牙本質細胞,并與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質細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質基質,繼而礦化,此為修復性牙本質。
66、釉面橫紋: 是指釉質表面呈平行排列并與牙長軸垂直的淺凹線紋,間隔為30-100μm寬,在牙頸部尤為明顯,呈疊瓦狀。這是牙呈節律性發育的現象,也是釉質生長線到達牙表面的部位。
67、施雷格線 :用落射光觀察牙縱向磨片時,可見寬度不等的明暗相間帶,分布在釉質厚度的內4/5處,改變入射光角度可使明暗帶發生變化,這些明暗帶稱為施雷格線。
68、托姆斯顆粒層: 在牙縱剖磨片中見根部牙本質透明層的內側有一層顆粒狀的未礦化區,稱托姆斯顆粒層。
69、牙髓牙本質復合體:牙本質為構成牙主體的硬組織,色淡黃,其冠部表面覆有牙釉質而根部覆蓋牙骨質。牙本質圍成的腔隙內充滿牙髓組織。牙本質和牙髓由于其胚胎發生和功能上相互關系密切,故二者常合稱為牙髓牙本質復合體。
70、前期牙本質: 在牙本質形成中,礦物質沉積晚于牙本質有機基質的形成,因此在成牙本質細胞層與礦化的牙本質間總有一層有機基質,稱為前期牙本質.
71、基質小泡 :在成牙本質細胞突起形成的同時,細胞漿中出現一些膜包被的小泡,稱為基質小泡.
72、牙本質生長線:又稱埃布納線,是一些與牙本質小管垂直的間歇線紋。表示牙本質的發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性變化的。如發育期間受到障礙,則形成加重的生長線,特稱為歐文線。
73、游離齦:是指牙齦邊緣不與牙面附著的部分。它游離可動,呈連續的半月形彎曲,其色澤較附著齦稍紅。 74、齦溝:是指游離齦與牙面之間有一環狀狹小的空隙,稱為齦溝。其正常深度約0.5~3 mm,平均深度1.8 mm。
75、牙周袋:齦溝深超過3 mm時,通常被認為是病理性的,稱為牙周袋。是由于結合上皮向根方移動,牙周組織與根面附著關系剝離,在兩者間形成盲袋。
76、游離齦溝:在游離齦的根方,緊密附著在牙槽嵴表面,它與游離齦相連處常有一淺的凹溝稱為游離齦溝。 77、點彩:附著齦色粉紅,質堅韌,表面呈桔皮狀,有許多點狀凹陷稱點彩。 78、齦乳頭:牙齦呈錐體狀充填于鄰近兩牙的牙間隙部分稱牙間乳頭,也稱齦乳頭。
79、齦谷:在后牙,頰側和舌(腭)側齦乳頭頂端位置高,在牙鄰面接觸點下相互連接處低平凹下,像山谷故稱齦谷。 80、牙齦上皮:為復層鱗狀上皮,表面有角化或不全角化。上皮釘突多而細長,較深地插入固有層中,使上皮與深層組織牢固地連接)。上皮內偶見黑色素細胞,或含有黑色素顆粒,所以牙齦有時出現黑色斑塊。
81、齦溝上皮:牙齦上皮在游離齦的邊緣,轉向內側覆蓋齦溝壁,形成齦溝上皮。該上皮是復層鱗狀上皮,無角化,有上皮釘突,與結合上皮有明顯分界。
82、結合上皮:是牙齦上皮附著在牙表面的部分。附著在釉質或牙骨質的表面。結合上皮是無角化的鱗狀上皮。上皮細胞呈扁平狀,其長軸與牙面長軸平行,無上皮釘突。但如受到刺激,可見上皮釘突增生,伸入結締組織中。
83、Oxytalan纖維:是一種耐酸纖維。電鏡下,微細的纖維束廣泛地分布在牙周膜中。在根尖區該纖維束與牙骨質表面大致垂直,形成三維分枝網,包繞牙根。纖維止于根尖區的動靜脈和淋巴管壁,與神經也有關系。Oxytalan纖維在頸部牙周膜中分布濃密,并與牙齦束膠原纖維平行排列,推測該纖維在咀嚼壓力下可保持血流通暢。另外,在擔負較大合力的牙中,纖維粗大、數量多,可能還具有支持功能。
84、穿通纖維:主纖維分布在整個牙周間隙內,其一端埋入牙骨質,另一端埋入牙槽骨。埋在牙骨質和牙槽骨中的纖維稱穿通纖維或沙比纖維。
85、牙骨質小體:在牙周膜中有時可見到圓形的鈣化小體,稱為牙骨質小體。單個或多個同時存在,游離于牙周膜中或附著在牙骨質表面。牙骨質小體可能是變性的上皮細胞發生鈣化而形成的。
86、Malassez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鄰近牙根表面的纖維間隙中可見到小的上皮條索或上皮團,與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稱Malassez上皮剩余。
87、固有牙槽骨:襯于牙槽窩內壁,包繞牙根與牙周膜相鄰,在牙槽嵴處與外骨板相連。它是一層多孔的骨板又稱篩狀板 88、朗格罕細胞:是一種有樹枝狀突起的細胞。S-100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陽性。主要位于棘層,也見于基底層,來自于造血組織。常規染色胞漿透明,核深染。對多巴染色呈陰性反應。電鏡下見此細胞無張力細絲,無橋粒,胞漿內有特殊的棒狀或球拍樣顆粒,稱郎格罕斯顆粒或Birbeck 顆粒),有單位膜包繞。此細胞表面特征與巨噬細胞很類似,作為一種抗原呈遞細胞,可以激活T淋巴細胞,與粘膜的免疫功能密切相關。
89、Micil細胞:此細胞位于基底層,常成群分布,可能來自于神經嵴或上皮細胞。H-E染色切片中,染色較角質形成細胞淺,電鏡下一般無樹枝狀突起,細胞內有少量張力細絲,偶見借橋粒與鄰近角質形成細胞形成細胞連接。胞漿內可見發達的高爾基體和小而圓的電子致密性膜被小泡,內含神經遞質。是一種壓力或觸覺感受細胞。
90、口腔粘膜:覆蓋于口腔表面,前借唇紅與唇部皮膚相連;后與咽部粘膜相延續。唾液腺通過開口于口腔粘膜表面的導管將唾液排入口腔,使口腔粘膜經常保持濕潤。
91、輪廓乳頭:在舌乳頭中體積最大,數目最少,約8~12個,沿界溝前方排成一列。該乳頭呈矮柱狀,高約1~1.5mm,直徑約1~3mm,每個乳頭的四周均有深溝(輪廓溝)環繞,輪廓溝外的舌粘膜稍隆起,形成乳頭的輪廓結構。此乳頭表面上皮有角化,但乳頭的側壁即輪廓溝壁上皮無角化,其上皮內有許多染色淺的卵圓形小體,稱味蕾。
92.菌狀乳頭:數目較少,分散于絲狀乳頭之間,位于舌尖和舌側緣,色澤較紅,呈圓形頭大頸細的突起狀,高約0.7~1.5mm,直徑約0.4~1.0mm,上皮較薄,表層無角化,固有層血管豐富,因而呈紅色。有的菌狀乳頭的上皮內可見少數味蕾,有味覺感受作用。
93.絲狀乳頭:數目最多,遍布于舌背,舌尖部最多。絲狀乳頭體積較小,高約1~3mm,尖端多向后方傾斜,末端具有毛刷樣突起。乳頭表面有透明角化上皮細胞。
94、葉狀乳頭:位于舌側緣后部,在人類此乳頭為退化器官,呈5~8條平行排列的皺壁正常時此乳頭不明顯,炎癥時往往腫大,且伴疼痛。
95、粘膜:粘膜一詞指與外界相通的體腔表面襯覆的組織。一般有腺體的導管開口于粘膜表面,其分泌物可以保持粘膜濕潤。 96、基底膜:光鏡下可見上皮和固有層之間有一膜狀結構,稱基底膜,厚約1~4μm,PAS染色陽性。 97.基板:透明板和密板來自于上皮細胞,統稱基板,其主要成分是Ⅳ型膠原和層粘連蛋白。
98、肌上皮細胞:位于腺泡和小導管的腺上皮與基底膜之間。光鏡下,細胞體積小,形扁平,發出4-8分枝狀突起,該突起呈放射狀包繞著腺泡表面,形似籃子,故又稱籃細胞。胞核大而扁,幾乎占據整個細胞。
99. 混合性腺泡:由粘液細胞和漿液細胞組成。前者組成腺泡之大部分,緊接閏管;后者呈新月狀覆蓋于腺泡的盲端表面,又名半月板。漿液細胞的分泌物由細胞間小管通入腺泡內。
100、漿液性腺泡:呈球狀,由漿液細胞組成。分泌物水樣稀薄,含唾液淀粉酶和少量粘液。光鏡下,細胞呈錐體形,基底部較寬,緊附于基底膜上,頂端向著腔內。胞核為圓形,位于基底部1/3處。胞漿嗜鹼性,胞漿中含PAS陽性的分泌顆粒,稱酶原顆粒,其直徑約1微米。當細胞分泌時,分泌顆粒減少;同時,細胞體積變小,胞核增大,核仁明顯。
101、粘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呈管狀,由粘液細胞組成。酶成分較少,蛋白質與大量碳水化合物結合,形成粘液。故其分泌物較漿液細胞粘稠。光鏡下粘液細胞亦呈錐體形。分泌產物少時胞核較大,色淺;分泌產物多時細胞核扁平,位于細胞底部,染色較深。因胞漿內含豐富的粘原顆粒,在固定及染色過程中,粘原顆粒常被破壞,故胞漿透明呈網狀結構。網架是胞漿和沉淀的粘原所構成,著色微嗜鹼性,淡藍染色。其成分為數量不等的酸性粘多糖(阿辛藍及粘液卡紅染色陽生)和中性粘多糖(PAS染色陽性)。
102.胎生牙:在出生時或出生后2-3個月即萌出的乳牙。多見于下頜乳切牙。 103.額外牙(多生牙): 正常牙數之外多生的牙。
104.先天性缺額牙(無牙癥): 指根本未曾發生的牙。可個別或數個 牙缺額或全部無牙。
105.巨牙: 牙體積超過正常范圍與牙列中其他牙明顯不對稱,叫做巨牙。
106.融合牙:多系牙發育期間兩牙胚融合在一起發育而成,其融合部位的牙本質是相連的。
107.雙生牙:系由一個內向的凹陷將一個牙胚不完全分開而形成,通常為完全或不完全分開的牙冠,有一個共同的牙根和根管。
108.結合牙:指兩個發育完成之后的牙借增生的牙骨質結合在一起。其牙骨質結合在一起,但牙本質是分開的。 109.牙內陷:系呀發育期間成釉器過度卷疊或局部過度增殖,深入到牙乳頭中,牙發育后呈囊狀深陷畸形。 110.畸形舌側窩:為牙內陷的一種較輕的發育畸形,表現為牙舌側窩呈囊狀深陷。
111.畸形舌側尖:為牙內陷的一種發育畸形。此畸形除舌側窩內陷外,舌隆突呈圓錐狀突起形成一牙尖,易磨損引起牙髓及根尖周病。
112.畸形中央尖:指牙牙合面中央窩伸出一個額外的牙尖。
113.釉珠:為局限性釉質增生過長的小球形團塊。常發生在磨牙根分叉處的牙骨質表面,接近釉牙骨質界。 114.牙本質發育不全癥:又稱遺傳性乳光牙本質: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表現為牙本質發育異常。
115.氟牙癥:又稱氟斑釉,是由于過多的氟進入機體造成的。氟化釉質的組織學特征為過度礦化和礦化不全相伴。多見于上前牙,牙面有白堊狀斑點或黃褐色斑點,甚至釉質缺損,牙面粗糙不平。
116.先天性梅毒牙:是在牙冠形成期,梅毒螺旋體侵入牙囊后引起的切緣中央的缺陷畸形。
117.四環素牙:是在牙胚發育期間服用了四環素類的藥物,從而影響牙的發育和礦化,導致釉質發育不全的畸形。 118.釉質發育不全:是由于成釉細胞出現變化,繼而不能產生正常量的釉基質,但形成的基質仍可像正常釉質一樣礦化。 119.齲:是一種牙硬組織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細菌作用,使得牙無機晶體溶解破壞和有機物分解崩潰而導致牙硬組織的缺損。 120.菌斑:是一種薄的致密性膜狀物,是細菌生長的微生態環境,細菌在其中進行著復雜的代謝活動。菌斑是由細菌和唾液粘蛋白、細胞外多糖的有機基質組成,其中包含白細胞和脫落的上皮細胞。
121.急性齲:又稱猖獗齲。此病進展過程較快,常在短期內引起全口牙或多數牙發生齲。齲壞組織往往較軟而濕潤,呈淺黃或灰白色,多見于青少年,某些系統性疾病,以及頭面部放療導致局部抵抗力明顯下降者。
122.慢性齲:病變的進展緩慢,通常成年或老年人的齲屬于此類。齲壞組織相對較硬,呈棕褐色或棕黑色。由于進展緩慢,病損相對應的髓腔側往往可以形成一定量的修復性牙本質。
123.靜止齲:是指齲在進展過程中,速度逐漸變慢,最終呈靜止狀態者。常因致齲因素消除使齲損停止發展。靜止齲外形呈淺碟狀,外口大而淺。由于唾液中礦物鹽及色素逐漸沉積于表面而呈棕褐色、質硬。 124.釉質齲:是指發生在牙釉質內的齲,從臨床角度看屬于淺齲。
125.平滑面齲:常發生于牙鄰接面,相鄰牙接觸點下方。當釉質深層受累時,病損區呈三角形,三角形的基底部向著釉質表面,頂部向著釉牙本質界。病損區內呈現不同的層次,它反映了釉質不同的脫礦程度。
126.窩溝齲:損害性質與平滑面齲相同,但由于窩溝的特殊解剖形態和周圍釉柱的排列方向與平滑面釉質不同,故其形成的三角形的齲損區其基底部向著釉牙本質界,頂部圍繞著窩溝壁齲損結果形成口小底大的潛行性齲。
127.再礦化:由于釉質表面唾液薄膜的阻遏、唾液中的同種離子濃度和電化學梯度的影響,或菌斑下局部PH上升造成局部微環境中的鈣、磷濃度達到過飽和狀態,從而在部分溶解的晶體上出現新的晶體生長或重新形成比原來正常晶體大的新晶體的現象。 128.牙髓炎:指的是發生在牙髓組織的炎癥反應。
129.牙髓變性:牙髓組織受到長期慢性刺激,或因根尖孔縮窄、牙髓供血不足,使牙髓組織代謝障礙,表現出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和功能變化。
130.牙髓網狀萎縮 :多由于牙髓供血不足,牙髓組織出現大小不等的空泡狀間隙,其中充滿液體。牙髓細胞減少,成牙本質細胞、血管和神經消失,牙髓整體呈纖維網狀結構。
131.成牙本質細胞空泡性變:是指成牙本質細胞內和細胞間液體積聚形成水泡。
132.根尖周組織疾病:簡稱根尖周病,系指發生在根尖周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質的疾病。
133.根尖周炎:是根尖牙周膜受到各種刺激所引起的炎癥性反應,常累及鄰近牙槽骨和根尖部牙骨質,使其吸收破壞。
134.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組織炎癥性破壞性疾病。其主要臨床特征為:牙周溢膿,牙齒松動。主要病理變化為:齦牙結合上皮破壞致使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周炎的發展過程為活動期與靜止期交替出現。晚期牙齒松動、脫落。 135.軟垢:牙面上的一種軟的白色物質,黏附于牙頸部及牙間隙內。主要由細菌、白細胞及脫落的口腔上皮以及黏液、事物殘渣等組成。
136.牙石:是附著在靠近牙齦邊緣的牙面上或在牙齦溝內的沉積物,牙石表面粗糙,又可促進新菌斑的形成,是礦化了的菌斑和軟垢,通常又稱齦上牙石及齦下牙行司,是口腔衛生不良的主要標志。
137.齦袋:又稱假性牙周袋。是牙槽骨尚無明顯的吸收,牙槽骨的高度并未喪失,僅僅是是牙齦組織由于炎癥性增生、腫大,導致牙齦緣覆蓋牙冠而形成的齦袋。
138.骨上袋: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頂的上方,由于牙槽嵴為水平型骨吸收,其高度明顯降低,導致骨上袋形成。
139.骨內袋:牙周袋位于牙槽嵴頂下方,牙槽骨在袋的側方,牙周袋處于牙根面與牙槽骨之間。主要由牙槽骨發生所垂直型吸收所致。此時牙槽骨的高度輕微變化,但牙根周圍的固有牙槽骨吸收。
140、牙周萎縮:主要指的是牙齦退縮。一般先有牙槽骨嵴的吸收,即先有骨的退縮、牙槽骨高度變低,后出現齦退縮。未到高齡的牙齦退縮又稱之為早老性萎縮
141、牙周變性:是指牙周組織的非炎癥性、營養不良性變化。牙周組織變性改變包括水樣變性、粘液變性、玻璃樣變等。 142.斑:是黏膜或皮膚的顏色異常,范圍一般較局限,大小不的,不高起,不變厚,也無硬度的改變,可為暫時性或永久性。 143、丘疹:是黏膜或皮膚上突出的小疹,直徑為1-5mm,較硬,色灰或發紅,消失后不留痕跡,丘疹的基底為圓形,頂端有尖、圓、扁平各型不一。
144.皰:為黏膜或皮膚內儲存液體而形成的。皰的內容物有漿液(水皰)、血液(血皰)、及膿液(膿皰)。皰突出于黏膜,表面呈半圓形,周圍有紅暈。直徑超過5mm的為大皰。
145.過度角化:也稱角化亢進,是指黏膜或皮膚的角化層過度增厚,臨床上為乳白色或灰白色。在組織學上可分為過度正角化和過度不全角化。
146.過度正角化:是角化層增厚,細胞界限不清,細胞核消失,形成均勻性嗜酸性染色的角化物。伴有粒層增厚且透明角質顆粒異常明顯。
147.過度不全角化:過度不全角化為增厚的角化層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層增厚不明顯。
148.角化不良:也稱錯角化,為上皮的異常幾哦暗花,是指在上皮棘層或基底層內個別或一群細胞發生角化。角化不良有兩種情況:一為良性角化不量,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釘突中出現;另一種為惡性角化不良,有時可見胞核,細胞形態有一定異形性,見于原位癌及鱗狀細胞癌。
149.微膿腫:可見與白色念珠菌粘膜病或其他疾病。鏡下可見到上皮淺層有一些微小膿腫,主要由壞死的中性粒細胞堆積而成成灶性。
150.角化不良:為上皮的異常角化,是指上皮棘層或基底層內個別或一群細胞發生角化。分良性和惡性兩種情況。
151、天皰瘡細胞:天皰瘡時棘層松解,松解的棘細胞沒有細胞間橋,細胞腫脹呈圓形,核染色深,常有胞漿暈環繞著周圍,這種游離為單個或數個成團的細胞,稱之為天皰瘡細胞。
152.癌前病變:一種已發生形態學改變的,與相應的正常組織比較更易發生癌變的組織。(白斑、紅斑與倒吸煙有關的腭部角化癥)其共同特點是上皮異常增生。
153.糜爛:為上皮淺層破壞,未侵犯上皮全層叫糜爛。 154.潰瘍:是黏膜或皮膚表層壞死而脫落形成凹陷為潰瘍。
155.假膜:為灰白色或黃白色的膜,由纖維素、壞死組織和炎細胞組成。
156.細胞凋亡:又稱程序化細胞死亡,是一種受基因控制的主動性細胞自殺過程,為生理性細胞死亡的一種形式。其表現為細胞皺縮,胞漿嗜酸深染,胞核染色質邊聚,細胞間失去連接,核碎裂后形成凋亡小體,周圍無炎癥反應。
157、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是最常見的顳下頜關節疾病,好發于青壯年,女性多見,臨床特征為:①關節區痛,為自發痛、咀嚼痛及開口痛,可反射到頭、頸部肌肉;②關節彈響或有雜音;③關節運動障礙,開口運動異常,開口型偏斜或歪曲,開口度過大或受限。
158、牙囊腫:又稱濾泡囊腫,是指包含一個未萌牙齒的牙冠并且附著于該牙牙頸部的囊腫。
159、萌出囊腫:指一個正在萌出的乳牙或恒牙的牙冠部,縮余釉上皮與釉質之間液體潴留而成的囊腫。 160、牙源性上皮性腫瘤:即牙源性上皮、牙源性間充質或牙源性上皮和間充質共同發生的一組腫腫瘤
來源于網絡
相關資訊
推薦產品
- 宇森齲顯光固化機DB-686
- 新款光固化機DB-686+齲齒探測兩用機,全金屬超小機身,機頭可360度旋轉,更貼切醫生臨床操作,讓你一上手就舍不得放手,可拆卸電池也方便更換。
- 宇森口外噴砂槍CA-1
- 宇森口外噴砂槍CA-1
- DMG印模系列產品
- DMG印模硅橡膠系列產品,DMG 哈尼格加聚硅橡膠印膜材料(輕體型)HonigumLight、塞拉格、軟襯材料、光固化個別托盤。科貿嘉友口腔咨詢熱線029-8865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