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窺鏡輔助下的非手術治療決策
在開始任何非手術牙周治療時,臨床醫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以下內容:
● 治療的目的
● 治療的局限性(即牙體解剖、牙周袋深度以及操作錯誤)
● 治療方案是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一致
治療目的包括
● 減緩或阻止疾病的進展
● 試著保持或者盡可能使牙周/種植體周圍支持組織獲得再生
● 減輕牙周/種植體周圍的炎癥進展
種植體周圍疾病表現為兩種形式:(1)種植體周圍黏膜炎;(2)種植體周圍炎。兩者都表現為特征性種植體周圍組織的炎癥反應。類似于牙齦炎是牙周炎的先驅癥狀這一觀點,種植體周圍黏膜炎被認為是種植體周圍炎的先驅癥狀。然而,類似于牙齦炎和牙周炎之間的關系,種植體周圍黏膜炎并不會必然發展為種植體周圍炎。
種植體周圍炎的患病率已被廣泛地報道[15]。種植體周圍炎已被定義為種植體周圍的炎癥反應進程,包括了軟組織炎癥和進行性的支持骨組織喪失超過生物性骨重建。有人認為種植體周圍炎類似于牙周炎,最初的發生是由于過度的細菌增殖以及隨后的宿主免疫反應。因為這個原因,治療種植體周圍的最初目標類似于治療種植體周圍黏膜炎,即清除種植體表面的菌斑生物膜。
在細菌作為疾病的始動因素以及機體對細菌的免疫反應方面,種植體周圍炎和牙周炎有相似性,但是,在疾病進展速度和炎癥嚴重程度上,兩者可能不同。種植體周圍炎的微生物比牙周炎更加多樣化。組織學上,種植體周圍炎癥在牙槽嵴附近更具浸潤性,并常常缺乏骨組織表面的保護層,而在牙周炎我們通常能看到。數據顯示種植體周圍的感染通常是后期種植失敗的主要原因。
種植體周圍炎是種植體周圍組織的感染,最終導致支持骨組織的喪失。種植體周圍炎的風險因素包括牙周炎病史、牙菌斑、較差的口腔衛生、吸煙、酒精攝入和糖尿病。臨床診斷顯示了炎癥指標包括探診出血伴有或不伴有化膿,以及種植體周圍探診深度≥5mm。在臨床診斷確定的時候,就需要針對這些負面臨床表現的深層次病因進行治療。內窺鏡的應用在
種植體周圍炎的診斷和治療方面都是極有價值的,并應當盡快應用于這些臨床患者。
用內窺鏡對患有種植體周圍炎的患者進行檢查,經常發現在種植體表面或者修復體上部附著的外源性材料。白色高密度反射材料經常被發現附著于種植體和它的上部結構。目前的最佳證據表明了這種材料可能是口腔粘接劑。
利用牙周內窺鏡,齦下殘留的粘接劑引起的種植體周圍炎可以得到診斷和清除。在使用內窺鏡時,粘接劑的清除可以通過超聲器械或者手工器械來完成。
盡管口腔內窺鏡為臨床醫生提供了使用器械完成精確操作的機會,恰當的治療指征應建立在所治療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操作者經驗的基礎上(圖3.27)。
圖3.27 牙周病的治療計劃。
牙周內窺鏡清創難以操作的位置包括:
● 炎癥很重的牙周袋
● 膿腫部位
● 上頜磨牙的遠端根分叉部位
● 狹窄的根分叉部位和Ⅲ度根分叉病變
● 彎曲牙根
● 距離很近的兩牙根
● 過大的修復體懸突
在牙周非手術治療中,盡管機械清創是清除根面菌斑的基本方法,內窺鏡也能夠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臨床醫生在進行閉合和開放刮治術時也使用其他輔助治療措施,這些措施可能包括了全身系統性使用抗生素,低劑量的鹽酸多西環素20mg,局部使用抗生素例1.0mg鹽酸米諾環素,生物制劑例如釉質基質衍生物或重組人血小板源生長因(rhPDGF),用于非手術齦溝內清創的口腔激光治療(有時涉及激光刮除術,牙周袋內滅菌或者激光袋內清潔術)以及多種化學殺菌方法。
根據筆者的觀點,牙周炎活動性破壞幾乎和特異性細菌的感染密切相關,可能需要輔助全身系統性使用抗生素。系統性使用抗生素通過血液進入牙周組織和牙周袋內,可以影響操作器械所能達到范圍以外的細菌,或者使用抗感染化學療法。系統性使用抗生素也能抑制牙周菌斑定植于舌或者其他口腔表面的位置,以此推遲齦下菌斑的再定植[21]。由于牙周病損部位常常定植有混合性的致病細菌,所以藥物的聯合治療方法已經獲得了越來越高的重視,甚至可以用于根治或者預防由已知牙周致病菌在牙周局部位點侵入上皮下牙周組織所造成的感染,或者牙列以外其他位置的感染。許多臨床醫生建議根據經驗開抗生素處方,是建立在臨床經驗和/或患者的用藥史和其對抗生素藥物的敏感性的基礎上。支持這種治療方法的原因是大多數菌斑微生物對同種抗生素敏感,而對特異性細菌需要鑒別時,往往是由于在經過一階段的系統性抗生素治療后沒有獲得或者獲得很小的臨床療效,或者是由于需要對目標細菌是否清除干凈進行判斷。
對于破壞性牙周病患者的治療,輔助使用抗菌劑例如全身使用抗生素、局部使用抗生素以及抗菌劑沖洗,都可以提高治療效果。
以下病例使用了不同的輔助治療方法,但是治療重點和共同性是使用內窺鏡使治療區域可視化,并且對病變區域根面進行了徹底的清創治療。
來源于口腔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