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械或種植體部件的誤吞
病因
有些器械如螺絲刀或是種植體的部件,在口內戴入或取出時,有可能掉落患者口中。這些東西如果落到口腔后部,患者會無意中將其吞下。
預防和處理
良好的外科技術,包括在口腔內戴入一些小器械、螺絲、基臺或種植體時,使用喉部填塞物,是避免誤吞和誤吸的最好方法。在方向指示器上拴上牙線,可以在其移位時,或落到舌上或舌下時,輕而易舉地將其取回。應始終將牙線拴在螺絲刀上,以使其從手上滑落時能順利取回(圖10.41)。喉部填塞物或是喉鏡對于插管的患者也是有用的。
圖10.41 圖示為采用牙線固定的螺絲刀,注意到圖中也使用了喉部填塞物,以防止種植體部件的誤吸。
一旦器械或是其他異物,如種植體部件不慎誤吞,應立即讓患者拍攝胸片進行評估(圖10.42a,b)。應咨詢專家是否應將異物取出,或是通過胃腸道排出。
圖10.42 (a,b)X線片顯示被誤吞的螺絲刀。
結論
本文列舉了引起種植術中、術后和修復后并發癥的常見病因,并對其中的重要病因進行舉例說明,同時對骨內根形種植體植入和修復時出現的并發癥提出了建議,并舉例說明如何預防和處理。盡管這些處理方法在今天仍很重要,并且高度相關,但最近的進展表明,如果采用了現在的知識、技巧和技術,再重復原有數據的研究,那么各種種植修復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很可能會降低。事實上,在討論并發癥的發生和處理時,某些并發癥是不可能在同一納入水平上發生的。
修復并發癥產生的原因與很多因素有關,主要原因包括:治療計劃制訂不當、沒有采取最佳的修復設計、沒有提供適合患者的設計、沒有使用外科導板以及沒有遵循相關的操作原則。
診斷必須要明確患者因素,如可用骨組織的數量和位置、牙合力、目前的咬合習慣、口腔衛生狀況以及患者參與常規口腔專科檢查和潔治的意愿。當采用種植體支持的單冠修復時,一定要明確牙周組織的生物型,確定種植體和天然牙之間的鄰面牙槽嵴到計劃鄰面觸點的距離。這個距離有助于我們判斷牙齦乳頭是否能填充頸部的間隙。
減小種植體單冠、局部固定義齒和全口固定義齒的懸臂梁結構很重要。對于單冠和局部固定義齒來說,應盡可能使種植體位于面中央的下方。而對于全口固定義齒來說,種植體應在牙弓上排列成協調的曲線關系,牙弓弧度的前后距離至少10mm。在下頜,后牙區的懸臂梁不應超過植體前后距離的2倍;而在上頜,不應超過前后徑。
設計種植覆蓋義齒時,連接桿應置于黏膜上方1~2mm,以便于口腔衛生的維護,預防牙齦炎癥和增生。這一點同樣適用于種植全口固定義齒。
當種植體支持的單冠采用粘結就位時,一定要去除多余的粘結劑,維護軟組織的健康。推薦使用臨時粘結劑或磷酸鋅粘結劑,不建議使用玻璃離子和樹脂粘結劑,因為這兩種粘結劑幾乎不可能完全去盡。
為避免種植體部件和螺絲刀的誤吞和誤吸,操作時應放置喉部填塞物,螺絲刀應用牙線固定。
文獻中報道的關于并發癥的處理,包括了從簡單的調整到完全重新恢復或修復。最常見的并發癥與活動修復有關,與其他修復方式相比,活動修復就是需要不斷地調整,并且本質上來講,活動修復的固位體也易于磨損。很多并發癥如種植體折斷、螺絲折斷和材料折斷,都可以通過新的材料和種植體的設計得到解決。深入理解和掌握與適合性、預負載和材料相關的知識,也有助于減少以前發生的這些并發癥。
與其他的種植修復類型相比,種植覆蓋義齒的并發癥更多。盡管種植覆蓋義齒的并發癥發生率很高,但仍然有證據支持種植覆蓋義齒是全口無牙頜患者的主要修復方式。然而,采用這種修復方式需要更長時間的臨床觀察,也需要支付調整和修復的費用。對于無牙頜患者,在任何采用覆蓋義齒作為第一修復選擇的指南中,都應該包括這些信息。在進行修復之前,讓患者了解潛在的風險、好處和其他可選擇的修復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旦患者了解了這種治療方式可能產生的并發癥,他們就更容易接受并發癥的發生,并且可以為處理并發癥付費。
盡管本章內容主要是闡述種植義齒修復并發癥的處理,但也必須認識到,有經驗的診斷和治療計劃,是所有修復治療決定和修復設計的基礎。Torabinejad等學者發表了一篇系統性綜述,比較了根管治療后修復、種植體支持式單冠、局部固定義齒以及拔牙后不修復的結果。與局部固定義齒相比,種植和根管治療可以獲得更高的長期成功率。這篇文章認為,進行早期根管治療后牙齒的保存率與單個種植體的保存率相當。深入掌握循證醫學的知識,對于制訂治療計劃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遵循正確的修復原則和判斷,臨床醫生的主要工作是盡
可能保存余留的牙齒。正如半個世紀以前DeVan提出的“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將那些余留的牙齒永久地保留下來,而不是一味地去修復那些缺失的牙齒。”
因為針對某一特定的種植系統,種植體廠家提供的配件通常是特定的,所以當我們第一次選擇種植系統完成治療時,就建立了一個特定的關系,對一個選定的種植系統,只能用與其配套的配件。但這些部件是否總能獲得呢?Goodacre等學者報道了與口腔種植修復有關的各種機械并發癥。處理大多數機械并發癥,都需要獲得種植體的配件。Jokstad等介紹了80家不同廠家生產的220種以上的種植體。他們進一步報道了種植體采用了不同的材料制作,經過不同的表面處理,形成不同的形狀、長度、寬度和外形。盡管這篇文章主要是強調種植體的質量,但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對于一些種植系統來說,如果在未來要更改或更換修復配件,確實有可能不容易獲得。隨著口腔種植體成功率和長期存留率的增加,我們未來將要面臨的問題將是修復并發癥的處理。
通過口腔多學科合作,我們認識到種植義齒多年的發展已經大大增加種植義齒的成功率,改善了全世界無數患者的生活質量。最近的發展也預示著口腔種植治療將會在生物學、美觀、功能和技術方面不斷地改善和提高。盡管我們天然的口頜功能是無法取代的,但和以前的修復模式相比,種植修復是最有可能接近天然的口頜功能的。筆者期待將來我們在教育、研究和患者護理方面能夠做得更好,并將這種可能變為現實。我們希望將來的某一天,不再需要這樣的章節來闡述種植修復的并發癥和它們的處理方法。
來源于口腔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