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頜竇內種植體周圍植骨生成的骨量出現吸收消失
問題和討論
患者10年前,在外院于( 左上第六顆牙)區行上頜竇底提升術同期植入種植體,經過10年上頜竇內生成骨完全吸收消失了(圖1)。患者此次來院是因為鄰牙( 左上第五顆牙) 不能保存,希望行種植修復治療。
圖1 術前牙片。由于上頜竇底黏膜提升植骨術而在上頜竇內生成的骨已完全消失。
問題是若考慮在( 左上第五顆牙)區植入種植體,就必須進行上頜竇底提升術。因此,在( 左上第六顆牙) 區種植體周圍也有必要同時再次行上頜竇底提升術。
治療計劃是拔除( 左上第五顆牙),保存( 左上第六顆牙) 區種植體,同時行上頜竇底提升術,然后同期在( 左上第五顆牙) 區即刻植入1顆種植體。
處理方法
術前口內未見種植體周圍有炎癥等異常表現(圖2),翻開黏骨膜瓣后,10年前手術入路的痕跡在頰側骨面已經觀察不到了(圖3)。
圖2 ( 左上第五顆牙)拔除后即刻的口內像。
圖3 黏膜剝離后的口內像。10年前手術入路的痕跡在頰側骨面已經看不到。
采取常規的上頜竇頰側壁開窗法,提升上頜竇黏膜,在( 左上第六顆牙)位置突入上頜竇內的種植體表面的竇黏膜要非常小心地一點點剝離(圖4)。
圖4 采取側方入路提升上頜竇黏膜。毫無損傷地將覆蓋種植體表面的黏膜非常小心地一點點地剝離。
成功剝離后做鼻腔鼓氣實驗,確認上頜竇黏膜是否穿孔,同時確認( 左上第五顆牙)位置的上頜竇黏膜被剝離,在( 左上第五顆牙)位置植入種植體。同時逐漸向上頜竇內植入植骨材料,避免( 左上第六顆牙) 植體表面周圍形成死腔(圖5~圖7)。
圖5 在( 左上第六顆牙)位置的種植體近遠中逐漸向上頜竇內側植入植骨材料,一定注意不要形成死腔。
圖6 植骨后的口內像。
圖7 手術后的曲面斷層片。
術后8個月未見異常(圖8),并完成( 左上第五顆牙) 的上部修復(圖9)。
圖8 術后8個月的牙片。兩顆種植體愈合良好。
圖9 術后8個月戴入上部修復后的曲面斷層片。
術后經過1年多,目前無任何異常并行使功能。像這個病例,在上頜竇提升術后,隨著時間推移,生成骨逐漸消失的情況下,必須考慮再度行上頜竇提升術的必要性。但是否保留種植體判斷起來比較困難。
對于這個病例,如果在剝離上頜竇黏膜時穿孔,那么就應該果斷去除種植體。
※ 利用鼓氣動作檢查鼻漏氣的程度
來源于口腔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