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準備及剛當牙醫的您:牙體解剖生理之牙髓腔各部名稱及形態(三)
轉: 齒道
對在讀或剛畢業的牙醫來說,熟知并記憶牙體解剖生理始終是一件較難的事。感謝有了微信,您可以在手機上收藏本文,隨時隨地學習;您也可以分享本文,讓更多的在讀或則畢業的牙醫不再害怕解剖生理;即使對已從事多年牙醫工作的您,再復習牙體解剖生理也是一件愉快而有益的事情。
髓腔各部名稱
(一)髓室
髓室:髓腔位于牙冠及牙根頸部的部分,其形狀與牙冠的外形相似。前牙髓室與根管無明顯界限;后牙髓室呈立方形,分頂、底及四壁,是髓腔中較寬闊的部分。
髓室頂與髓室底:
與合面或切嵴相對應的髓室壁稱髓室頂,與髓室頂相對應的髓室壁稱髓室底,兩者之間的距離稱為髓室高度。
髓室壁:
與牙體軸面相對應的髓腔牙本質壁分別稱近中髓壁、遠中髓壁、頰側髓壁和舌側髓壁。亦有將髓室頂和髓室底列入髓室壁者,則髓室共有六壁。
髓角:
為髓室伸向牙尖突出成角形的部分,其形狀、位置與牙尖的高度相似。
根管口:
為髓室底上髓室與根管的移行處。
(二)根管系統
根管系統是髓腔除髓室以外的管道部分,包括根管、管間吻合、根 管側支、根尖分歧、根尖分叉及副根管,它們共同組成根管系統。
1.根管副根管
位于牙根內的大部分髓腔,通常一個較圓的牙根內有1個與其外形相似的根管,但一個較扁的牙根內,則可能有1個、2個或一、二個根管的混合形式,偶可見一個牙根內有3個根管者。皮昕等(1997)根據中國人3000顆恒牙髓腔透明標本研究,將恒牙根管的形態分為四型。
(1)單管型 (2)雙管型 (3)單雙管型 (4)三管型
(1)單管型:從髓室延伸至根尖孔為單一根管,由1個根尖孔通出牙體外。
(2)雙管型:從髓室延至根尖為2個分開的根管,由2個根尖孔或合并成一個根尖孔通牙體外。
(3)單雙管型:一個根管離開髓室,再分為2個根管(1—2型)或2個根管離開髓室, 再合成一根管(2—1型),亦可再分而復合,合而復分,如1-2-1型、2-1-2型等
(單雙管型)
(4)三管型:1-3個根管離開髓室形成3個根管,由3個根尖孔通出牙體外;或其中2管先合成一管,再以2個根管分別開口于根尖,或3個根管至根 尖合成一孔。
2.管間吻合
又稱管間側支或管間交通支,為發自相鄰根管間的交通支,可為1至2支呈水平、弧形甚或呈網狀,多見于雙根管型,根中1/3的管間側支多于根尖1/3,根頸1/3者最少。
3.根管側支
為發自根管的細小分支,常與根管呈接近垂直角度,貫穿牙本質和牙骨質,通向牙周膜。由于發自根管,故稱根管側支
根尖1/3的根管側支多于根中I/3,根頸1/3者最少。
4.根尖分歧
5.根尖分叉
為根管在根尖分散成2個或2個以上的細小分 支,此時根管不復存在,根尖分叉偶可多達9支。
6.副根管
副根管(accessory root canal) 為發自髓室底至根分叉處的管道,多見于磨牙。
7.根管系統內部連接處的名稱
根管或副根管在髓室的移行處,分別稱為根管口或副根管口;
根管側支或根尖分歧、根尖分叉在根管的連接,分別稱為根管側支口、根尖分歧口或根尖分叉口。
8.根管系統在牙根表面開口的名稱
根管在牙根表面的開口稱為根尖孔。
副根管在牙根表面的開口名副孔。其余管道的開口統稱側孔。
根尖孔以位居根尖者較多(57%);位于根尖旁側者較少(43%),其中以舌側者最多,其余依次為遠中、近中和唇、頰側。
切牙的髓腔形態
切牙的髓腔形態與相應的牙體外形相似,髓室與根管無明顯界限,其特點是根管多為單根管,根尖孔多位于根尖頂。
1.上頜中切牙的髓腔形態
髓腔較大,根管較粗,單根管,髓室與根管間無明顯界限。
近遠中剖面:整個髓腔約呈三角形,髓室頂即三角形的底最寬,接近牙冠中1/3處。
髓室頂微凹,兩側略尖。髓室向頸緣略微變窄, 自頸緣至根尖逐漸變細,年輕人的髓室頂常有3個圓突,指向切嵴,該突隨年齡增長,逐漸消失
唇舌剖面:
髓腔略呈梭形,平頸緣處最厚.向切嵴方向縮小成尖形接近牙冠中1/3,髓腔從頸緣向根尖逐漸縮小變細。
橫剖面觀:
1)牙頸部橫剖面:根管呈圓三角形,根管與牙根外形基本相似,位居中央略偏唇側,舌側根管壁較唇側根管壁略厚。
2)牙根中部橫剖面:根管較牙頸部橫剖面者約小一半,多呈圓形,位居中央略偏唇側,舌側根管壁較唇側根管壁為厚。
2.上頜側切牙的髓腔形態
上頜側切牙的髓腔與上頜中切牙者相似,但略小。
近遠中剖面髓室頂較整齊,接近牙冠中部,為髓腔最寬處、髓腔寬度從牙頸至根中部逐漸縮小,至根尖1/3才顯著縮小。
唇舌削面髓腔在頸緣附近最厚,至根尖1/2或1/3才縮小,并隨根尖而彎曲。
3.下頜中切牙髓腔形態
下頜中切牙髓腔體積最小,唇舌徑大于近遠中徑,根管多為窄而扁的單根管,分為唇舌兩管者約占10%。
近遠中剖面:髓腔呈狹長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底為髓室頂,接近牙冠中1/3,向頸緣逐級縮小。
唇舌剖面:
髓腔中部的唇舌經較大,兩端較小,髓室頂呈尖形,接近冠中1/2,髓腔在牙根頸2/3一段較大,向根尖縮小
橫剖面觀:
1)牙頸部橫剖面:髓腔呈橢圓形,唇舌經大于近遠中徑,位居中央。
2)牙根中部橫剖面:髓腔呈橢圓形或圓形,位居中央。平牙根中部近中根管壁僅厚約1.20mm,遠中根管厚約1.10mm。
4.下頜側切牙髓腔形態
髓腔較下頜中切牙大,根管較長
尖牙的髓腔形態
尖牙的髓腔形態與相應的牙體形態相似,髓室與根管無明顯界線
特點:根管多為單根管,根尖孔多位于根尖頂
上頜尖牙髓腔形態
特點:髓腔的唇舌徑大,近遠中徑較窄的單根管
下頜尖牙髓腔形態
與上頜尖牙髓腔形態相似,不同點為隨室和根管較上尖牙窄、髓角較圓、根管為雙管占4%
上頜前磨牙的髓腔形態
髓室類似立方形,頰舌徑大于近遠中徑,髓室位于牙冠頸部及根柱內,隨室頂凹陷,最凹處與頸平齊
有頰舌兩個髓角
牙根內有1-2個根管
上頜第一前磨牙的髓腔形態
近遠中剖面:
與尖牙形態類似,但髓室、根管較窄
頰舌剖面:
頰側髓角較高,接近牙冠中1/3,舌側髓角較低,接近牙冠頸1/3(少數接近牙冠中1/3);有1個、2個偶有3個根管口
橫剖面:
牙頸部橫剖面:髓室頰舌向中分縮小呈腎形,頰舌徑大于近遠中徑
牙根中部橫剖面:單根管呈橢圓形,雙根管,頰舌兩根管呈圓形,偶有三根管
上頜第二前磨牙的髓腔形態
與上頜第一前磨牙的髓腔形態相似,但髓腔近遠中寬度較窄,頰舌厚度較大,頰、舌髓角較短,位于牙冠頸部1/3。
根管也有4種類型:單根單管型(48%)
單根雙管型(19%);單根單雙管型(29%);雙根雙管型(4%)
下頜前磨牙的髓腔形態
下頜前磨牙髓室頂上有頰、舌兩個髓角,髓室向下多與單根管相通。
下頜第一前磨牙的髓腔形態
近遠中剖面:
下頜第一前磨牙髓室和根管形似尖牙,但較狹窄
頰舌剖面:
頰側髓角特別長,位于牙冠中1/3,舌側髓角短圓而不明顯,接近牙冠頸1/3,整個髓腔的牙冠2/3頰舌徑大。
髓腔多在根尖1/3明顯縮小成管,少數在 根中1/3或根頸1/3縮小成管,三者共占83%,或在根中部根管形成雙管型或單雙管型,也有在根尖1/3分成頰舌兩管者共占17%。
橫剖面
牙頸部橫剖面:
下頜第一前磨牙髓室多呈長圓形,頰舌徑大于近遠中徑,若為雙根管,頰舌兩根管均呈圓形。
牙根中部橫剖面:根管小而較圓。
下頜第二前磨牙的髓腔形態
與下頜第一前磨牙者相似,但有以下不同之處:
頰舌剖面,下頜第二前磨牙的頰、舌側二髓角明顯,頰側髓角稍長于舌側髓角,兩者均位于牙冠頸1/3處。
髓室在牙冠頸1/3和牙根頸1/3處大,但在根頸1/3處以下(向根尖)明顯縮小成管,但也有在牙根中部或根尖1/3縮小成管者
上頜磨牙的髓腔形態
上頜磨牙的髓腔似立方形,髓室頂上有4個髓角與相應的牙尖相對應,髓室底上可見3、4個根管口,與相應的根管相通。
上頜第一磨牙髓腔形態
髓室似矮立方形,髓室高度很小,頰舌徑>近遠中徑>髓室高度。髓室頂形凹,最凹處約與頸緣平齊。
髓室頂上近頰髓角和近舌髓角,二者均接近牙冠中I/3。遠頰髓角和遠舌髓角較低,均接近牙冠頸1/3處。
頰側
髓室底上有3-4個根管口,排列呈頰、舌徑長,近遠中徑短的四邊形或三角形,近頰根管口距遠頰根管口較近而距舌側根管口較遠,遠頰根管口位于近頰根管口的遠中偏舌側。
近頰根管為雙管型或單雙管型者共占63%,遠頰側根管分為兩管者占9%,舌側根管較寬大。
上頜第二磨牙的髓腔形態
上頜第二磨牙的髓腔形態與上頜第一磨牙相類似但較小,近頰根管為雙管型或單雙管型者共約占30%,遠頰根管和舌根管均為單根管。
上頜第三磨牙的髓腔形態
上頜第三磨牙是全口牙中形態變化最多的牙之一,其髓腔變化亦有其特點,主要表現在髓室大、根管粗和髓角較低。
髓室底的位置常與牙根形態有關:三根者髓室底多在牙根頸1/3或中1/3;雙根者髓室底多在牙根中1/3;單根或融合根管者,髓腔多在根尖1/3縮小成管。
下頜磨牙的髓腔形態
下頜第一磨牙的髓腔形態
下頜第一磨牙髓室呈矮立方形,近遠中徑>頰舌徑>髓室高度(約1mm);
髓室頂形凹,最凹處約與頸緣平齊,近舌髓角與遠舌髓角高度相近,二者均接近牙冠中1/3。近頰髓角、遠頰髓角和遠中髓角較低,位于牙冠頸1/3或頸緣附近。
髓室底輪廓為近遠中徑長、頰舌徑短的四邊形或五邊形,髓室底上有2-4個根管口。近中根管為雙管型或單雙管型者共占87%。遠中根管為雙管型或單雙管型者占40%。
下頜第二磨牙的髓腔形態
下頜第二磨牙的髓腔形態與下頜第一磨牙者相似。近中根管為雙管型或單雙管型者共占64%。遠中根管為雙管型或單雙管型者共占18%。
下頜第二磨牙近遠中根在頰側融合,根管亦在頰側連通,根管橫斷面呈C字形稱為C形根管,約占10%。
下頜第三磨牙的髓腔形態
由于下頜第三磨牙外形變異較多,其髓室及根管亦同樣依其外形而異。髓室、根管均較大,有二根者則為二根管,為融合根者則多為單根管。
恒牙髓腔應用解剖
上頜前牙髓腔的唇舌徑在牙頸部最大,開髓時應從舌面窩中央,上頜切牙在活髓牙預備針型嵌體的針道時,應注意避開髓角。
下頜前牙的雙根管多分布在唇舌向,在正面的X線片上,因雙根管唇舌像相重,應改變投射的角度才能顯示。在作根管治療時,須檢查根管口的數目。下頜切牙因根管較窄,根管側壁薄(近中根管壁厚約1.20mm,遠中根管厚約1.10mm),根管治療時應防止側穿根管壁。
上頜前磨牙近遠中徑在合面寬而近頸部窄,開髓時應注意窩洞的形態和位置,防止從近中面或遠中面穿孔。上頜前磨牙頰側髓角較高,補牙備洞時應避免穿通頰側髓角。上頜前磨牙因髓室底較深,開髓時勿將暴露的髓角誤認為是根管口。
下頜第一前磨牙因牙冠向舌側斜度大,故頰尖位于牙冠中份,髓角又高,牙體預備時應避免穿髓;作根管治療時,器械應順著牙體長軸的方向進入,以免穿通根管側壁。
上頜第一、二磨牙近頰髓角和近舌髓角較高,補牙備洞時應避免穿髓;上頜第一、二磨牙進行嵌體修復制備針道時,應避開髓角,宜從合面頰溝、舌溝、近 中窩和遠中窩處人手;上頜第二磨牙有時頰側二根融合為一粗大的根和根管,治療時應加注意,
下頜第一、二磨牙因髓室頂和髓室底相距較近,開髓時應防止穿通髓室底。
下頜第—、二磨牙舌側髓角高于頰側髓角,近中髓角高于遠中髓角.牙體預備時應 注意避開髓角的位置。
下頜第一磨牙遠中舌側根管細小彎曲,治療時應加注意。
下頜第二磨牙有時近遠中根在頰側融合,根管亦在頰側連通,根管橫斷面呈C字形,開髓時勿將根管在頰側的連通誤認為是被穿通的髓室底。
下頜磨牙牙冠向舌側傾斜,其髓腔 亦偏向頰側,故開髓部位應在合面偏向頰尖處:若在合面中央處開髓,尤其是偏向舌偏,常致舌側壁薄弱而折斷。
乳牙髓腔形態
乳牙髓腔形態特點
乳牙的髓腔形態雖與乳牙的外形相似,但按牙體比例而言,乳牙髓腔較恒牙者為大,表現為:
髓室大、髓壁薄、髓角高、根管粗、根管方向斜度較大,根尖孔亦大。
乳前牙髓腔與其牙冠外形相似,根管多為單根管,偶見下頜乳切牙根管分為唇、舌向二根管
髓室較大,通常均有三個根管:
上頜乳磨牙有兩個頰側根管,一個舌側根管;下頜乳磨牙有兩個近中根管,一個遠中根管。
下頜第二乳磨牙有時可出現四根管,其分布為近中兩個根管,遠中兩個根管。
乳牙髓腔應用解剖
乳牙髓腔的髓室大、髓壁薄、髓角高、根管粗、根管方向斜度較大,根尖孔亦大,故在制備洞形時,應注意保護牙髓,防止穿髓。
由于乳牙髓腔大,牙髓治療效果好。